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秋节文化常识【第一篇】

中秋节由来

中秋节又称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传说

羿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尧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颂扬他的歌谣在民间四处传唱,但是,羿的心头却沉甸甸的,自己毕竟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太阳儿子,不知道天帝能否原谅。羿特地宰了在桑林捕获的大野猪,把猪肉剁得细细的,制成肉膏,恭恭敬敬地端上天庭奉献给帝喾,想看一看帝喾对他的态度改变了没有,是否对他依旧亲密,依旧信任。

帝喾看也不看猪肉膏,闷闷不乐:“我不愿再看见杀生的事,也不愿再看见你。你和你的妻子住到下方去吧。”

羿谪居下界,夫妻俩成了凡人,他深感对不住妻子,便与嫦娥商议:“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不过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必须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仑,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

西王母原来住在西方玉山的山顶洞穴里,有三只红脑袋、黑眼睛的青鸟轮番外出给她寻找食物,她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披头散发,却佩戴玉簪,每当晨昏,踞于山头狂嘶猛吼。她掌管天灾、瘟疫、刑罚,也炼制、收藏不死灵药。黄帝退隐九重天外,西王母便迁居昆仑山,那时的她已化身为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贵夫人。

昆仑山下有弱水环绕,弱水非但不能载舟,一片鸟羽落下亦会沉没。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昼夜不息。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

西王母钦佩羿的作为,同情羿的遭遇,取药慷慨相赠:“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药丸仅剩一颗了,两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一人独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如愿以偿,欢喜无限,回来与嫦娥约定,在结婚周年的日子共享灵药。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神仙也未能免俗。嫦峨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待猎,独自吞下了药丸。

奇迹果真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像氢气球一般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一定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

嫦娥飘至月宫,才发现那儿出奇的冷清,空无一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竟化成了月精白蛤蟆。

中秋节文化常识【第二篇】

1.中秋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列。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是三个秋天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节”;由于中秋是八月,所以也被称为“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还有祈祷团圆的宗教信仰,以及与此有关的风俗习惯,所以也被称为“团圆节”或者“女儿节”。由于中秋以“月”为主,故又有“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唐代,又称“端正月”。

2.中秋祭月:这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古老的习俗。根据历史记载,自周代开始,先帝们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等传统。其祭祀地点有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布在四个不同的方位。北京的月台是明朝和清朝的帝王祭祀月亮的`场所。

3.吃月饼:说到中秋应节食品,每个人都会联想到月饼。中秋节的节庆饮食习俗。月饼是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传统美食。柚子是中秋必备的水果,一是因为中秋时节是最适合吃的,错过了就太可惜了,二是因为柚子又大又圆,象征着“团圆”。柚子的意思就是“游子”,中秋节是团圆节,游子们自然要回家团聚。柚子与“佑子”同音,寓意吉祥,除了庆祝节日之外,还能得到一个“彩头”。在南昌话里,柚子的意思就是“有子”,所以在中秋的时候,吃柚子还有一个好的意思,那就是早生贵子。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敬拜、谢母、团结、和谐【第三篇】

1、敬拜

有一种民俗说法,中秋节起源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每家每户都要祭拜土地神灵。其深层心里其实就是感恩土地,回报土地,敬重土地,因此人们把这种活动叫“秋报”,就是在秋天报答土地对人类的慷慨无私馈赠。

更广泛的民俗说法是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这种仪式从周代就有,向神示敬。凡有月光处,皆可举行。如遇阴天雨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拜放祭桌。以家族为单位,以年长的女性和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民间流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宋代有求月神赐福的习俗,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求美貌若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

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这就是“秋祀”。“秋祀”是一种仪式,因为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

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说,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可见,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祭拜月亮也表达了对大地和母亲的感恩之情。在阴阳哲学的指导下,天空、太阳、父亲同属于阳;大地、月亮与母亲同属于阴。中秋时节,恰逢金秋收获之际,这是大地、月亮的恩赐,也是母亲辛勤劳作的结果。

2、谢母

故乡的月亮是属于母亲的。中秋佳节的团圆,是被伟大母爱所包裹的家庭盛会,当每一个子女分享丰收喜悦的果实时,看着自己的母亲主持祭月的活动时,会自然想到母亲生养子女的不易,辛苦稼穑的不易,操劳家务的不易。仰望中国哲学中代表阴的明月,自然会想到母亲就像月亮,母亲给家庭每一位成员以无尽的温暖,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

同时,从中国节气来看,中秋是气候转换分界点。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变大。此时,女性开始准备御寒衣物,为在外服役、从军和游学的丈夫、儿子准备棉衣,中秋团圆也是羁旅异乡的家人回家取衣的机会。中秋节应该可以说是中国的“母亲节”。子女们在这样的节日表达对伟大母亲的感谢、感恩之心,再正常不过。

3、团圆

中秋节的团圆是很有意味的。凡是能在这一天回家的,想办法都要回家的。从物理意义上看,人们崇尚圆的东西:敬拜的月亮是圆的,吃的月饼是圆的,祭祀的水果是圆的。从心里愿望上看,家人团聚叫“团圆家”,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饭叫“团圆饭”,过的节叫“团圆节”。那种心理意义上的圆满、圆合、圆润、圆和之意,已经深入到人们灵魂中,昭显到行动中,连送节送礼都要照顾到必须送的亲戚亲属中,讲究个圆满,圆美。

4、和谐

节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拉近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节气,节气,说的就是一种顺和之气,吉祥之气,和美之气、热闹之气。团圆的文化民俗本意就有和谐的成份在,将团圆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的和谐,朋友的和谐,亲戚的和谐,亲属的和谐,社区的核心,村镇的和谐,民族的核心,国家的核心,世界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即便平时有一般性的隔阂,在这个时候,人家主动示好,你还好意思再继续隔阂下去吗?总不能没有一点人情味吧!而中秋节本身就是民俗意义上的一个圆满节,不利用这样的节日消除误解,消除隔阂那怎么可以呢!中国人最善于利用这样的节日密切关系,和谐自我和谐社会了,在这一点上,连美国的总统都发表讲话予以祝贺,予以敬佩。

中秋风俗【第四篇】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现在送礼更兴旺。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