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案例(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反思1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水上音乐》、《船歌》两首管弦乐曲,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

2、初步了解管弦乐。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教学准备:

节奏卡、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进教室(8/3拍子《我和提琴》)感受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2、师生问好

3、学生自己组织的《精彩瞬间》

二、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聆听两首管弦乐曲,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管弦乐曲吗?

简介管弦乐曲

师:下面我们就来聆听乐曲《水上音乐》

1、初听乐曲并说说聆听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歌曲很轻快。

生:听上去很舒服。

师:其实乐曲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听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老师把乐曲的创作背景告诉你,可能大家对乐曲的感受会有所统一。

师介绍《水上音乐》的创作背景,简介亨德尔。

2、第二次聆听,带着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生:场面很华丽。

生:场面很优美。

3、哼唱乐曲的主旋律。(板书)

4、再次聆听乐曲,主旋律出现了几次?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

师小结

三、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二首乐曲《船歌》

1、初听乐曲

师:乐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2、学唱主旋律(板书)

画出图形谱的后半部分,了解上行、下行、平行。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了!

3、再听乐曲

随着乐曲旋律惬意的摇晃身子

4、聆听乐曲,跟歌曲哼唱主旋律

师小结

四、总结:今天,这两部都是由外国作品管弦乐中表现水上的歌。

教学反思:两首管弦乐曲放在同一节课上,很容易使学生坐不住,听不牢。因此我在教学环节上是层层相扣,大多数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描述这两首管弦乐曲,所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特别是在聆听第二首《船歌》,旋律很优美、轻松、惬意。所以学生都很投入地晃着身子。但是因为第一首曲子比较长,聆听的次数也比较多,所以时间比较紧,第二首聆听了三次下课了,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还想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2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宁波市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北校区 郑昕

摘要:图形谱在进行音乐体验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填补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的不足,使体验音乐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本文将分别从图谱的类型与形式、图谱的设计步骤、图谱的运用效能、图谱设计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图形谱 有效 体验 设计步骤 运用效能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具有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特征,而图谱教学用线条、形状和符号这些可视化形式,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因此,图形谱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体验音乐时丰富了听觉艺术的美感体验。

所谓“图谱”,是指利用图像、记号和文字的方式记谱,它不表示某一个具体的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旋律或动机。据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某些曲调就开始采用图形谱的方式进行记录;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经常采用图形谱,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

教学中运用图谱,可以具体形象地呈示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素——旋律、节奏等,更直观地将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充分运用图形谱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走进音乐,感受、理解、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图形谱进入到音乐教学中,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图谱的类型与形式

1、表现旋律走向、节奏长短变化的图谱

在音乐教材中,这类图形谱比较多。体现旋律走向的线条,有直线与曲线,粗线与细线,圆弧线,波纹线等,节奏的长短变化通常用歌词的疏紧来表示„„这类图谱形象地呈示了音乐的审美要素——音高、节奏等,依据歌曲的旋律走向、音的高低、时值的长短进行设计,更易于学生掌握歌曲,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音乐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记忆音乐。

2、表现音型特点的图谱

节奏型由各种长短不同的音符及休止符组合而成。在一个音乐作品中,通常会有这首曲子特有的节奏型。

例:《土耳其进行曲》(选自奥尔夫教材)

分析:A段中把音型用表示,只是最后一个音连续下行、紧用三个小圆点变化,属于变化重复,因此也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密的节奏,是另外一种音型,用小曲线表示,三个活泼的表示。整个图谱只用了三个符号,表现了音乐中的三个主要音型,形象明了,抽象概括了音乐的主要特征。

例:《马刀舞》(设计者:宁波市幸福苑实验学校 郭瑾)曲谱:

图谱:

分析:该图谱中,老师把

这个音型用圆点表示,表现同音反复的这个音型用

表示,前进感与较为活泼的情绪,一共出现了四次。把既能表现音乐的走向,又能让学生很清晰地知道同音型的乐思一共出现四次。用下行的波浪线表示半音下行的音型,用4个小逗号表示音型。整个图谱以节奏音型展现,简单明了,形象分明。

3、表现曲式结构的图谱

在这类图谱中,用重复的图谱表现重复的音乐,用对比的图谱表现对比的音乐。如平时经常用□▲□表示带再现的三段体。通过这类图谱,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曲式结构的概念,积累听觉经验,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听赏能力做好基础。例:《蓝色多瑙河》第二圆舞曲(设计者:宁波市江东区明楼中学 周依)

分析:该图谱很好的表现了乐曲的单三部曲式(A B A)。第一乐段主题跳跃、起伏,层层推进,给人以热情、爽朗、朝气蓬勃的感觉。第二乐段(中段)乐曲情绪随之变得柔和而娴雅,委婉动听,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

4、表现音乐乐句的图谱

该类图谱中将显示重复或对比的乐思用相同或不同的图形(线条、符号)表示。听着音乐,画着图谱,能够给予音乐精确感觉和理解的图谱体验。

例:《铁匠波尔卡》(设计者:宁波高新区万里学校 王静)

分析该图谱把活泼的断音用小榔头表示,快速的连音用上行或者下行的 波浪线表示。图谱中很好的表现了四个乐句,并表现了乐句间的相同与不同。

5、解决难点的图谱: 有些歌(乐)曲的难点,始终会成为体验、感受、演唱的绊脚石,老师通过不停地纠正、不停地唱才得以解决,但这样破坏了歌(乐)曲的美感体验。这时如果设计合适的、巧妙的图谱,通过听、看、唱、画等多种方式、多种感官,让难点顺利解决,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美感体验。

例:《牧场上的家》(设计者:宁波市新城实验 王益维)

分析:该图谱中,老师用小花表示弱起小节,弧线表示连贯起伏的旋律,两处蓝色的小花以区别五拍与六拍的两个长音。跟着图谱,学生不仅能很准确到位地演唱弱起小节、唱准长音的时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唱、动,很好地进行了弱起句的感受与体验。

6、表现音乐情境的图谱

这类图谱在人音版教材中也是很多见的,音乐的立意美与情景美可以通过创设的图谱更好的表现,营造出愉悦而和谐的学习情景,从而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审美感受力。

例:《杨柳青》(宁波市白鹤小学 华星)

分析:教师从发声练习开始,画柳枝范唱长音,用嫩芽表示短音,用形象的线条逐渐引导学生把握良好的声音状态。在教唱歌曲环节,继续补充图谱,从旋律线入手,感受扬州的山山水水。整个图谱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创设了整堂课情感体验的意境。

7、表现和声结构的图谱

前面举的很多例子都是表现单旋律的图谱,而在欣赏和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纵向的和声听觉能力是很重要,同时也是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块内容。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图谱,不同声部用不用的线条、图形表示,帮助他们获得多声部的音响,逐步树立纵向的和声结构意识。

例:《如歌的行板》中部主题乐句,主题与伴奏是这样呈现的:

分析: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主题是诉说性的,第二提琴中提琴每小节都插进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如心脏的搏动。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它成为旋律的背景。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图谱帮助学生捕捉有层次的多声部音响。这样长期以往的练习,是帮助学生培养多声部意识与提高听觉能力的有效办法。

二、图谱的设计步骤:

图谱的设计步骤一般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对音乐作品的文本细读

对音乐进行详尽的细读——细细品味、层层梳理。通过反复聆听,了解乐曲的蛛丝马迹。教师清晰地知道音乐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又在下一刻会有什么变化等等。然后能用三言两语概括音乐的结构、特点等,找到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第二步:制定图谱教学的目标

在文本细读后,在众多的音乐特征中,如何抓住最有价值,最有表现力的音乐特征让学生感受是最为关键的。因此,教师要明确目标,知道自己要传递什么,教学意图是什么。有了目标才可进入设计图谱的步骤。

第三步:设计图谱 设计图谱时,要揭示音乐的主要特征,便于学生迅速地抓住音乐特点,绘制的图谱要简单、明了、直观,便于学生的模仿与律动。同时绘制的图谱要给学生留有空间,留给学生能自主学习。

以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图谱设计为例说明设计步骤:

1、文本细读

莫扎特《g小调第40号交响曲》快速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表达了一种有节制的激动。开始的主题有小提琴柔和地走出,中提琴跳动的伴奏增加了开始主题的紧张度。一开始听到的三个音的“短-短-长”的节奏型主导者小提琴旋律。附曲谱:

这个节奏型的持续,富于音乐一种急促的感觉,虽然旋律是平衡与对称的,上行的跳进音程与由下行的音阶仿佛一问一答。第二个乐句重复了第一个乐句,只是音高上降低了一度。主题的第一个呈示之后是连接段,有小提琴大声奏出一个新的断奏动机。

2、设计图谱教学目标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对称美体现在所有的乐句里面:段落与段落间的对称,乐句与乐句间的对称,乐句间内部也是对称的。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的乐句构成,容易记忆。因此在以上的文本细读中,老师抓住了“平衡”与“对称”这两对关键词,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A、通过设计的图谱、律动,让学生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结构美——对称美、均衡美;

B、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在设计图谱教学目标时,作为老师一定要清晰:你要通过这个材料干什么,关注的价值是什么?只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用即将设计的这个图谱解决你关注的价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应。

3、设计图谱(附图谱)

分析:两个乐句的重复是四个螺旋形的圆圈:第一二个圆圈为一个乐句,第三四个圆圈是重复再现的。乐句内的对称是顺时针往外旋与逆时针往外旋(轴对称)的两个圆圈。这样的对称与重复,刚好符合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对称美与均衡美。熟悉了这个图谱后,还可以把它运用到律动中。第一乐句用左手表示,并作顺时针与逆时针往外旋的动作区别乐句间的对称,第二乐句用右手表示。通过画、看、动的方式反复巩固对称与均衡之美,从而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特征与本质。

三、图谱的运用效能:

图谱教学虽然是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什么时候用图谱,怎样用图谱,也是很有讲究的。这个要根据教师对图谱的效能与用途进行划分,该如何有效的使用图谱?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四种效能与用途:

1、图谱为导,感知音乐

图形谱记录了一切听者所关注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力度、曲式结构,甚至是织体。在图形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音乐是怎么发展的。因此它作为一条线索,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首作品时,能使学生非常容易把握这个作品的全貌,很快进入到音乐中。如果没有这个线索,学生很快就会走神,更谈不上有很好的情感体验。图谱在初步感知音乐阶段,无形当中渗透了以下内容: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构成音乐要素的音色、音高、长短、音量又是什么等,使学生逐渐地进入音乐,能很容易帮助学生记住音乐。

案例:杭州市江滨区音乐教研员叶丽慧《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片段: 1)初听全曲,教师随音乐画图形谱,学生边听边看边随着教师一起动。(附图谱)

分析:全曲长达7分多钟,如果没有图谱,我想学生一定不可能这么关注的去聆听乐曲。图谱给初次聆听音乐的学生带去了很好的指南,就如同一张地图,不会迷路。学生对这首作品有了快速的了解:音乐中的重复特征,感知到了旋律的起伏,力度速度的变化等音乐要素,从而提高了对乐曲的认识度。

2)、第二次聆听全曲,教师继续按图谱手势带动学生进行画谱,并引导学生思考再次聆听时你的发现。

分析:显然,在第二次聆听后,学生对乐曲的认识更近一步,甚至是能找出图谱中未有的。他们发现:引子中一强一弱的两个乐句、段落间的衔接句、由多少个段落组成等等。这些信息足以证明,图形谱不但使学生认识了乐曲,视听结合,全方位地进行着情感体验。

2、图谱为媒,参与音乐

图形谱作为一种符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不经过任何技术操练准备,通过已有的经验与理解,直接加入到音乐中去,不受束缚地参与音乐。因此,图谱的另外一个效能就是图谱为媒,让学生参与体验,参与创作,通过图形谱、律动、合奏等方式更深入音乐之中去体验音乐。

案例:奥尔夫课例43《土耳其进行曲》(图谱见类型与形式一)教学过程:(1)出示图形谱,看图提问有几种符号?(三种)(2)如果告诉你这是一段鼓号乐,这些符号会怎样发声?

(3)由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选择了三种。“Qiu”代表“)”,“del”(打舌音)代表“~~~~~”,“梆”代表“•”。(4)教师一手指图谱,以手指会学生,用嗓音将这三类声音,跟着图谱,边听音乐边一起念一遍。

(5)分三个组,分别念三个符号,跟音乐念一遍。(6)交换声部(不同符号),每人三个声部都念到。

(7)这三个符号用哪三种乐器配好?(经过学生们的商量,最后决定:小镲、吊镲和蛙鸣筒演奏“)”;手鼓、双响筒、邦戈鼓演奏“•”;铃鼓、串铃、三角铁演奏“~~~~”。)(8)全班分三组,按图形谱奏一遍。

(9)看图谱,一共有几行?哪两行是完全一样的?最后一行用的是哪一行的材料?画结构。(10)请学生来指挥。

(11)取掉图谱跟音乐奏一至两遍。(12)静听一遍。

(13)总结:介绍这首乐曲的作者,创作年代。

分析:这个课例通过图形谱,用嗓音、奏乐跟音乐一起演奏。这时图形谱并非只是感知音乐的用途了,更多的是参与音乐。利用图形谱,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学生好像自己也是乐队一个成员,兴致勃勃地一起合奏,进行着综合性的音乐活动。

3、分步呈现,补充听觉

同一张图形谱通过教师不同的使用方法呈现了不同的使用价值和教学效果,如前面讲到的一次性呈现,可以起到整体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作用。如果分步呈现,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腻地分析、理解音乐,更深刻地领略到音乐中的美。这种比较适合用在细听某个段落或主题时,分步呈现,补充听觉上的体验,听觉与视觉立体结合,音乐特征一目了然。

案例:省特级教师周琦老师《抗婚》片段对比设计。设计一:(1)(2)完整听音乐,讨论封建势力和祝英台的音乐形象。出示曲谱,哼唱、动作参与、体验。讨论音乐要素特点。

封建势力:祝英台:(3)

出示图形谱,一边播放音乐,教师一边出示紧跟音乐流动的图形谱。

(4)引导学生从图形谱中分析封建势力和祝英台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5)完整欣赏抗婚部分,分组分角色根据图形谱参与到音乐的律动中。设计二:

出示曲谱,哼唱。熟悉了解封建势力和祝英台的音乐主题。(1)(2)(3)

(4)从图形谱的观察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一个波浪线的新的音听前半部分音乐,思考:两种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学生讨论。

再次听前半部分音乐,边听教师边出示流动的图形谱。

乐形态?两种图形既有先后,还有叠加。(5)(6)(7)交流你对图形谱的这种表达有什么新的理解?

再次听音乐,体验音乐、图形谱和学生自己的设想是否一致。

小提琴和乐队的叠加演奏

预示着矛盾的升级,那么矛盾

冲突又会怎样进一步激化呢?抗婚的结局又会如何?(8)(9)

听后半部分的音乐,从音乐中捕捉音乐发展变化的手法。学生之间讨论,然后教师出示后部分的图形谱。

(10)完整欣赏抗婚部分,分组分角色根据图形谱参与到音乐的律动中。分析:第一种的设计,图形谱是在最后环节中一次性呈现的,由于只看了一次,学生对图形谱上的各种符号的设计意图并不是理解得很清楚,因此,最后一环节请学生根据图形谱做动作参与到音乐中,大部分学生显得手忙脚乱,动作跟不上音乐。教师将图形谱的呈现分了2个阶段,第一次呈现先是为了统一学生的音乐听觉:祝英台和封建势力出现的先后顺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复听音乐,了解图形谱中各种符号,表达方式分别是怎样与音乐紧密联系的。在基本了解图形谱上符号表达的意义之后,开始聆听后部分的音乐,捕捉后半段的音乐发展,想象符号的表达,再与教师第二次展示的图形谱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一来,教师呈现的图形谱与学生的音乐听觉紧密相连,真正发挥了图形谱作为一种以视觉形式对音乐听觉补充手段的功效和作用。

4、自创图谱,表现音乐

图谱的创编不一定要教师才能完成,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进行图谱的补充或编创,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完全创编,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挥自身的才能,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补充图谱:在原来图谱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发现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对图谱进行再创造。或者教师只设计其中一个乐段,通过引导和探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现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以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熏陶结合并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随意的情感创造。

完全自创图谱:根据教师的提示或者要求,通过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自行创编图谱,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发展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在演奏、演唱、欣赏等各个领域尝试创作图谱,都有助于发展学生们的音乐鉴别力。

图谱教学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涵上均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当然,体验音乐的方式有很多,选择怎样的方式因课型、内容、学生而宜,只要我们遵循“体验音乐”这一原则,选择合适的体验方式,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参考文献:

《体验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美)格蕾珍。希尔尼穆斯。比尔著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坦娜编著 《听音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美)罗杰。凯密恩

音乐教学案例3

案例背景:

歌曲《箫》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箫:“这就是箫,也称洞箫,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管乐器,常用一根竹管做成,一端有吹口,竖着吹……”我的话还没有说完马上有个学生叫到:“老师我见过箫,是深紫色的……”班上的一个捣蛋鬼故意插嘴:“老师,那不是箫,那是甘蔗……!”课堂顿时哄堂大笑,我立即补充:“小朋友观察真仔细,它们长得有些相似,但有不一样的地方,箫的身上有六个或八个孔,而甘蔗身上没有,是一种水果,箫是一种乐器。”……

分析: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流向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她的描述与新课程标准关于新课堂的描述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课堂的动态、发展性。都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如本案例中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成了本堂课的精彩之处。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如果教师对这种情形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甚至避而不谈,教学怎能有个性?又怎能有生机?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方案参考案例4

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明快的歌曲节奏与情绪,张扬孩子的个性,展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能力。

2、让孩子们初步熟悉和喜爱新的学校,对上音乐课产生兴趣,建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

3、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能力,开始学会认识自我、认识新同学和适应新环境,从学习心态上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和体验明快的歌曲节奏与情绪,张扬孩子的个性,展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能力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今天我上学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击掌。

师生问好。

二、组织学生编排座位。

三、音乐活动。

1、聆听歌曲《今天我上学喽》。

和大家一样有一群小朋友今天第一天上学,心情可高兴了,来到学校唱起了快乐的歌曲。

随乐自由律动。

2、学习音乐问候语及常规音乐语。

接着孩子们来到了专门上音乐课的地方: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可以用怎样的`方式问好?(启发学生用歌唱或律动问好) 聆听翻书的音乐、安静的音乐、表扬的音乐等,并反复练习。

3、师生互相认识,交流感情。(歌曲中的难点节奏) 老师很想认识大家,先自我介绍一下:

谁能像老师一样有节奏的告示大家你叫什么?

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请几对小伙伴上台表演

四、结束。听音乐出)差异网●(室。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5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音乐课,我今天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祖国印象》,这是一首八六拍的歌曲,主题鲜明集中,语言简练形象,歌词通过一系列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热爱祖国的歌曲,准备在同学们学会歌曲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唱唱、演演、拍拍、跳跳、画画、说说等来一个祖国颂的综合活动。发声练习也是准备的与歌曲有关的断音练习。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

果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整齐的走进了教室,并随着我的琴声进行着发声练习,在我的指导下,断音练习短促而富有弹性,我心里甜甜的。有了这顺利的开场,教学也就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我面带笑容的对同学们说:“祖国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祖国印象》。”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象往常一样很乐意的打开课本准备学唱。可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我们想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来迎接圣诞节的到来,你能在这堂课上教我们吗?”顿时,班上很多同学有了共鸣,热烈的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对,我也想学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很好听,我早就想学唱了。”……,看来,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着热切的向往。

课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看着学生们对《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的热情劲,我意识到要想把学生的思绪强制性的拉回到原先准备给他们唱的歌曲中是不行了。《铃儿响叮当》是六年级音乐课本上的一首补充歌曲,尽管是首补充歌曲,但我对这些补充歌曲也作了一定的备课,看着同学们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我马上调整了心态,用清亮的嗓音说:“过几天就是圣诞节,虽然是西方人的节日,但我们也有理由来与世人共同庆祝一番,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预先来庆祝圣诞节。”“好!”同学们鼓起了掌,他们兴奋的心情、迫不急待的情绪溢于言表。

就这样,同学们学唱起了《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学的非常快。学会后,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有的学生扮演圣诞老人,有的学生跳起了舞蹈,有的学生边唱边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一个个显得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投入。

案例分析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这堂音乐课上,我根据学生的要求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如果单从预设的教案来看,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可是,从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活泼生动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堂课是适合学生们的。

如果我按照备课本去强行完成预定的教学歌曲《祖国印象》,而不顾及学生的身心感受和渴望心情,显然不是新课程实施的原意。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更是活的。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抛开教案的束缚,抓住机会及时展开灵活教学。在这堂音乐课上,学生显得是那么的快乐和兴奋,他们的创造表现应得到鼓励,因为他们在这堂课上快乐的学会了歌曲。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堂课后,学生们更好的对每首歌都进行了认真的学唱,并进行创造性表现和感受,真正在歌唱中得到了美的享受。这不是我们新课标所要实现的吗?

23 15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