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用4篇
【导言】此例“中学历史教学实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历史教学1
关键词:历史教学;突破;加强;推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52-01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生听、看和让学生动、说、做,更能增强责任心,更能激起学习动机。”在历史与社会教育中,改变“独家经营的方法,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吸引学生参与教育,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得到成功的体验。
下面,就实际教学中所做的谈几点体会:
一、突破陈旧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前提
面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具有严谨执教、忠于职守、勤奋敬业、献身教育的好风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知识渊博,教艺精湛,善于创新,才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赖,从而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重要渠道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打破过去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采用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进行学习。二是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把学生主动地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作为一条主线,结合身边实际采用“情景引入法”、“设疑引入法”,使学生产生“心求其通而未通”的体验,创设和诣、主动的教学环境,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以积极兴奋的状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三是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采取一题多变、一因多果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直观教学,突出历史与社会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中选用图片、挂图等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一些相应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运用教学挂图,图文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教学挂图,能增加学生的读图能力。
3、课文插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文插图是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发挥课文,教学挂图、图册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可使学生形成生动、具体的认识。
4、运用“电化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运用投影课件等一改传统教学中的单调、呆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习兴趣
1、一题多解、横向拓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学中,教师选择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对比和总结,以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一题多变,纵向延伸,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控制题目的潜在功能,由浅入深地对题目进行延伸和演变,采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变的方法,使题目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梯度”,内函有一定的深度,使知识不断联系和变化。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的效果。
3、加强联想,善于转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2
在讲述抗日英雄杨靖宇时,教师这样讲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抗击着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艰苦的抗战,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无数战士地血洒战场。在这无数的战斗英雄中,有一个人名字永远被中华子孙铭记,他就是杨靖宇。”“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寒冷恶劣的冰天雪地里有力地抗击着日寇,日伪军将东北抗联特别是杨靖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复进行‘讨伐’。在1939年冬季作战中,杨靖宇与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在只剩下他一个人,并在受伤多处、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他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英勇顽强地战斗着,直至弹尽粮绝,最终壮烈殉国。”此时学生已经是肃然起敬。接着教师讲述,“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本侵略军无法理解这位英雄的坚强行为,他何以能够在冰天雪地里长时间被围困、且完全断绝粮食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战斗。日军竟残暴地将杨靖宇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也无不为之震惊。”顿时学生的眼里可看到一片愤怒。之后提问“杨靖宇身上洋溢的什么值得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生动的事例感受到了英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既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又抵御着外来侵略,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其中爱国主义是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大潮中,更需要爱国主义,有了爱国主义我们中华民族才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课堂形象生动的教学将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教师利用历史课堂形象生动的教学,不仅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还可以激励学生把它弘扬光大,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前途命运的行动。
2、结合丰富的历史教材,利用正反面典型人物,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知荣明耻的教育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是否知荣辱,不仅事关到个人的品质,而且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教师可以通过选取正面人物,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亚圣孟子;通过联姻促进汉藏“合同为一家”的大唐文成公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南宋名将文天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抗倭将领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销烟英雄林则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维新志士谭嗣同;用笔做利器,“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发动西安事变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被誉为“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将军等等。通过这些人物把个人命运与民族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示出他们身上的杰出的品质,进行知荣明耻的教育,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同样的道理也可选取反面人物,例如“酒池肉林”的暴君商纣王;制造“莫须有”罪名陷害忠良岳飞而臭名昭著的秦桧;卖国求荣大汉奸;明朝专权残暴的魏忠贤;轼父杀兄的暴君杨广等等。通过讲解反面人物,同样可以从侧面增强学生的正义感、荣辱观,树立“明戴德、贵诚信、尊传统、知敬畏”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做一个品行端正、情操高尚的人,从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一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3、乡土教材《重庆历史》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立德教育的非常有效的重要途径
重庆的乡土教材《重庆历史》是发生在学生生活地方的历史,学生会感觉特别亲切,从而大大提高感染力。如讲辛亥革命时,教师问同学们:“请问大家知道渝中区的邹容路、邹容公园吗?”之后引入这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时重庆的本土英雄邹容。然后就适当地介绍邹容出身于重庆富商家庭,后来留学日本东京,投身民主革命,并自己改名邹容,意为从此“容颜改变,脱胎换骨”,成为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并公开发表,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恐慌,于是清朝抓捕了为《革命军》作序的章太炎。当时的邹容完全可以脱身,但当年轻意气的他得知章太炎被捕后,他只身去投案,狱警根本不相信《革命军》出自眼前这名年轻人之手,当邹容流畅地背诵出大段原文后才相信。因此,邹容被投入监狱并在狱中受尽虐待,最终年仅20岁的邹容死于狱中。通过本土英雄邹容的光辉事迹的感染,可以使学生在特别亲切氛围中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效利用乡土教材《重庆历史》进行立德教育,还可以选择战国时期,忠县赫赫有名的断头将军——巴蔓子;中国古代史上唯一列传的女将军、出生于忠州的侠女秦良玉;大名鼎鼎的革命家、聂荣臻;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最早的党运领导人杨闇公;抗战时期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等等。乡土教材结合本土历史编辑,蕴积着浓郁的本乡本土气息,有很强的本土特点和特色,结合乡土教材的学习,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家乡史中感受到名人志士的光辉经历,在亲切感与亲近感中爱国主义得到激发与深化,从而达到更强而有效的立德树人的目的。
4、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还应巧妙设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在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充分结合历史教学资源,设问特别要注意针对性、有效性,以疑激趣。如在讲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可以这样讲述:西太后发动戊戌开始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计划均告落空,此时维新人士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就在这时日本使馆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他完全可以从容全身而退,但他坚决不走,毅然回绝,却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劝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他从容坐以待捕,并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终时还豪情万丈的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师可首先引入讨论:“如果你是谭嗣同,你将选择生还是死?谈一谈你的理由。”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生,并会认为谭嗣同在戊戌时本可以脱身,但他却拒绝出走而宁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是很傻的行为。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还活着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只有少数学生可能认为他不傻,认为他以牺牲“小我”换取“大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活下来的确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对一位接受传统教育的、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的知识分子,谭嗣同的崇高理想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希望通过自己舍生取义的英勇就义唤起人们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变法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谭嗣同为救亡图存而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慨、及其为唤醒民众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敬意。
5、针对学生的特点,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立德树人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3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挫折教育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中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公众对此非常关注,也进行了对中学生教育的总结和反思,意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科学的心理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价值。总的看,中学生自杀很多情况是源于不能有效排解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有的是由于考试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不能有效处理社交和人际沟通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疏导解决的时候,冰冻三尺进而形成一些极端案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这方面的教育还需加强,历史教育题材中有很多对于作者的应对方式,但是目前都是零散的、碎片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怎样运用学科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发掘挫折教育题材,展开历史教育的同时展开挫折教育,培育学生对挫折的应对性,有利于他们运用坚强的意志,迎接社会对他们的考验。挫折教育是指通过展开有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受到阻挠、干扰而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目标,而产生的挫败感、紧张、消极的情绪。中学生位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运用历史学科特点展开挫折教育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剖析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新课改的要求。展开挫折教育可以较好的完成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团队意识,这是新课改对历史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新标准。其二,素质教育的新标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挫折教育。第三,社会需求。目前很多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对于这些饱受呵护的孩子来说,加强挫折教育与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有效设定教学目标
一是融合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展开挫折教育并非明确的、有目标的,而是利用隐晦的、婉转的形式表达。教师需要能够善于运用挫折的教育素材实现挫折教育,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带入挫折教育的教学中,使得挫折教育成为勉为其难的教育过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内容时,明确挫折教育,认知辛亥革命越挫越勇的斗争历程,深刻的认知革命的艰辛和发挥誓死不屈、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
(二)挖掘挫折教育的历史素材
本文对历史教材中体现挫折教育的内容展开了分类梳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人生道路、群体事业、个人事业、历史中有关挫折的理论成果。第一,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比如司马迁,人生道路上就有不同的遭遇,司马迁并未绝望,而是在困难中努力,利用坚定的意志生存,它自此努力写书,最终实现编著完成了历史巨作,司马迁不畏困难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为初中生供应了不朽的精神财富。第二,群体事业上的挫折。《抗日战争》这一课程时,在战略防御时期,我国主战场频频受挫,在战争相持时期,日本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造成卖国求荣,的抗战思想也受到了动摇。在这一重要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队伍继续抗战,一九四零年,带领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日军展开了大范围袭击,百团大战中歼灭敌军四万余人,强化了全民的抗战热情。一九四二年,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投降。利用这一历史素材的教育,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是共产领导的军民坚持不懈的抗战,通过顽强的意志,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针对困难,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斗争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三,个体事业上的挫折。比如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少年阶段对利用西方形式改变我国命运就有了远大的期望,为了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奋斗终生。利用该课程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不怕艰险的革命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师在展开挫折教育时,应该依据科学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推动挫折教育的完成。第一,角色体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角色位置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依据历史教学特征和挫折教育的特点达到契合,有针对性的牵引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角色。第二,榜样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强调教学中利用具体人物的挫折故事和成功经验,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榜样,激起共鸣,进而实现精神的鼓励和激发。如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翻越千山万水、历经艰辛,在回来的路上因为过于疲劳,感染重病,因而双目失明,他并未放弃自己,通过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困难。为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友好作出重要贡献。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对该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向榜样学习。第三,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利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利用学生的经历,将其带入深层的情感体会。这种教学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方式,重点是利用对于一些有争议人物的评析,学生彼此交流,各自表达思想中获取情感的认识,学习有效评析历史人物,促使学生利用辩证的观点解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参考文献:
[1]引苗晶.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4(4).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4
一、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过程存在着继承性,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过来的。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学历史教学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教育我们的学生。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近代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世继承发扬。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学习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学生从组织史料入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事件发生的时代,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找出那些问题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历史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创新教学落实人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其素质,发掘其创新思维的潜能。历史教师应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转变,历史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立新”,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
要想弄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中学历史教学是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还是历史运用的范围。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穷究历史发展变化,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的过程。“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学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可见,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的、目的明确的。对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运用历史。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规律;对学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信息,包括背景、经验等。中学生是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而不是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就去,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要用人类创造历史、改造社会和自然的理智和博大的情怀去感染学生,用艺术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知人类创造历史的艰辛和智慧,理解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去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开发学生的睿智。以实物、遗迹等感官刺激去追忆已逝的情怀,教育者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感知人文、汲取智慧、陶冶品性、弘扬道德,去评判现实,激励自己,创造未来,使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得到弘扬。
三、对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思考
上一篇:给老师的一封信【汇编4篇】
下一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