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范文1

近年来,针对在校女大学生的人身、财产侵害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女大学生宿舍生活被偷拍并在网上传播、女大学生失联遇害、深陷传销组织、隐私泄露遭受勒索甚至性侵害等案件时有发生,这其中很多案件的发生都是从网络开始的。

自20世纪末我国各类高校普遍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规模逐年上升。教育部2015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万人,其中女生为万人,占学生总数的%。女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性别、心理等特征在网络安全方面面临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1]

1 当前女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

网络成瘾

随着是无线互联时代的到来和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学生上网已变得越来越方便和便宜。网络在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加之大学的管理相对松散,变得没有目标,十分迷惘,便在网上拼命放松自己,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网络行为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大学生已成为手机的“奴隶”,他们有事的时候用手机,没事的时候也用手机,很多学生反映手机已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机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公害,但学生们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网络行为失范

学生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展现出了心理中不健康的一面。在网上肆意攻击其他人、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传播不良信息等现象屡见不鲜。

2006年一名22岁的韩国女学生的照片出现在一家图片共享网站时,脸部被人涂改的面目全非,朋友在看到照片后,接二连三地给她打电话确认情况。网络中,目前也存在许多图画信息暴力的情况,惊恐的图片恐吓他人,通过Photoshop技术恶搞、损毁他人照片,以此攻击他人,这是一种图片信息暴力,通过图片的形式实施网络暴力。

被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的“死亡博客”事件。北京一位女白领写下“死亡博客”后跳楼身亡,她生前留下的“死亡博客”却引出中国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的“人肉搜索”案。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并由北京法院网进行了网络直播。最终,两家网站被判侵权,死者的丈夫获赔精神抚慰金8000元。

目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除了已经被各大媒体曝光的各种情色类的视频、图片、文学等“低俗内容”之外,还存在、造假、诈骗等各类违反法律和违反道德的内容。部分大学生的电脑、QQ空间、网盘中存储了大量不良信息,有的甚至通过QQ、微信、陌陌等即时通信软件进行传播和盈利。

网络安全事故

网络的普及,即时聊天软件的兴起,使得网络聊天变得越来越便捷。女大学生因其性别特征,在学校里参加活动较少,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聊天变得非常普遍。她们除了跟同学、朋友聊天之外,还经常通过微信摇一摇等功能跟陌生人聊天。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她们可能根本无法知道聊天对象的真实情况,她们思想单纯,充满幻想,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线下见面,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因其便捷已经成为大学生购物的一种潮流性选择,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网络交易平台进行购物,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转账支付正变得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高校中女大学生群体,她们往往更加喜欢网络购物,希望用便宜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产品,但对于网络购物的安全知识却了解甚少,这也往往会造成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

2 女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教育对策探析

面对女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面临的问题,如何寻求更好的教育对策,使女大学生能够更加安全的利用网络,保护她们不受或少受伤害,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是互联网的这种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也是有度的,这个度就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来完成,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可能不具备法律专业背景知识,加之课时较少,课程中涉及网络的法制教育内容就会少之又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调整法律知识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比例,增加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课时量。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专题学习、法律宣讲、案例展示等形式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办网络法制网页、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来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是法律严令禁止的。[2]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在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传授与网络道德教育同步进行。思想政治课也要将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应通过开办专题讲座、组织论坛讨论、开展主题活动、加大网络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律素质。要教育学生重视网络道德,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使用网络的人却是真实的,网络交往虽属人机交往,其实质却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交往同样应当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力与免疫力,自觉抵御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侵袭;提高个人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个人自律,坚持“慎独”;做到“知行统一”,从网络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自觉规范个人网络行为,坚持文明、健康、合法上网。[3]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能随意的接受他人的邀请,或将个人信息告知他人,避免上当受骗。另外,创新网络教育形式,为“网络成瘾”的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对无论是因网络聊天还是网络游戏而造成的“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根据成瘾的程度不同分别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主动关注和关心其学习、生活状态,经常与其谈心和交流,加强其对网络的虚拟性的认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识;安全教育

近几年,中国的网民数量高速增长,而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大量自媒体的出现,很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个人主张、利益诉求等,这些行为给目前的网络舆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内容也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慢慢渗透进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误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并利用好网络舆情引导的特殊性,让网络舆情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蔓延,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都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以及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长期渗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趋于‘短兵相接’,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愈加频繁激烈。”〔1〕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泛滥,新时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在网络上浏览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而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传播其所谓的价值观,并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用这样的方式来扭曲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渗透来达到其目的。西方国家不仅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极具欺骗性。国内也不乏一些网络名人为了自身利益甘愿做西方国家的“帮手”,吹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并抹黑中国。更有甚者抓住一些个别的小事件进行恶意传播,通过扭曲事实、煽风点火等方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这些网络内容都会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网络小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一旦快速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就会给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

近年来网红和网络名人数量暴增,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也充斥着各种功利主义思想,这样的网络环境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化,并投入到追逐功利的网络环境当中,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长此以往,大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也缺乏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大学生如果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就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侵蚀,被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得疏离和抵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大学生容易被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生态环境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调整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种发展可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阶层矛盾,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格局转型的必然结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抓住这些事件开始兴风作浪,为了个人的权益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消息。而在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当大学生遇到这些在网络上传播真真假假的社会负面消息时,他们同情弱者、嫉恶如仇的心理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被一些恶意编排、夸大、曲解的简单事件激发出负面情绪,最后造成不当的言论和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这样负面的网络舆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径

从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十分激烈,尤其是西方各国敌对势力,凭借其网络优势和科技优势一直在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直接面对这种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的第一阵地,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找出能够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方法,来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概括,只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避免由于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带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只有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够提高认知度,避免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提高自身抵抗力。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首要场所,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目前各高校也正在推进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举措,可以让大学生在所有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充分了解西方意识形态,剖析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这将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采取网上、网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以往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都是采用线下教学的方式,利用传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慢慢变成主流。但网上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挂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就可以了,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各种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吸收,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要提醒学生上网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并对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的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加强舆情引导,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打造良性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自律机制”。〔2〕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时了解大学生上网时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整体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对大学生错误的网络行为和言论进行指引并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尽可能地降低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网络舆情危机,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而且“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适应舆情事件的多元动态演变特点,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问题的新型媒体发言人制度”。〔3〕学校方面还要有明确的应急处理方案,在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热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比如:通过官方通告的方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避免被有心人利用;设置应急处理方法数据库,通过借鉴和参考数据库中的案例和处理方法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薇洲.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48.

〔2〕刘娜,张丽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新闻战线,2016(14):114.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范文3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网络安全指的是运用各种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即通过保障网络及与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传输信息的安全”等,[2]以保障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同时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既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客观需要。

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保护自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其目的在于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各项正当权利和身心健康的损害,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促使大学生能够合理、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表现为:(1)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滞后。高校不能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够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高校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中心的职能设置和责任落实并不到位;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在校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无法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亟待提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实施性。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波及全球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呈现出网络威胁形式多样化、问题隐蔽性高、后果危害性大等特点。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意义上,主要涉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但缺乏教育过程缺乏深入性,教育结果缺乏有效性。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教育必须拓展视野,不断向国家大安全的层面拓展。

(3)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十分匮乏。部分高校、教师甚至大学生自身对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并未产生重视,也没有生成有效的防范意识。这样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开展教育时克服功利化倾向,不断拓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将文化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国家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纳入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之中。

2、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强权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的转变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由依靠权力和资本向网络控制者和信息者转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浪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上的、价值观上的渗透,以隐蔽的手段和形式将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散布到互联网上,容易使某些辨识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削弱他们原本正确的理想信念。

(2)海量化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功能性和监管的缺陷决定了它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也有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原有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出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者甚至可能走向网络犯罪。

(3)网络的虚拟化造成大学生行为的异化。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碎片化,使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交往中,从而造成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失语;某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网瘾综合征;某些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群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被国外不法分子蛊惑利用,间接参与到泄露国家安全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去,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将自己引向犯罪的深渊。

三、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已经包括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强重视,继续深化。同时,必须对大学生增加有关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国家安全意识是公民关心国家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是世界观、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反映”,[4]具体表现为公民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等。[5]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市场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由于价值观的错位,而做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牺牲国家安全利益的错误选择,社会及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务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6]使我国在网络领域产生了国家层面上有法可依的基础性法律,这不仅为网络实现法制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法律遵循。加之以往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成为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础。明确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职责,包括保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多重职责;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本职,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合法的网络行为;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校情,设置专门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能部门,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体系。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范文4

网络安全教育主体的制度化和教师的专业化

以学校为主体的网络安全教育应形成制度化教育。从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教育,改变事后说教、“亡羊补牢”式的教育模式,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从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统筹学工部、保卫处、学院系部等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组建相应的领导协调班子,制定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案,形成责任明确、分工细致的工作态势。建立动态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网络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协调参与教育的各方面人员的工作,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网络安全教育应专业化。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该队伍须同时具有学生心理分析能力、专业化的网络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较高,方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队伍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信息课程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学生管理教师,并进一步培养主体角色明确和具有实际网络操作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职教师相互结合、相互协作、专业互补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大学生网络安全素质的提高。

建立专业教师的分层培训机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这就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步伐。目前专职教育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网络安全的专业化培训,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己经远远滞后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的培训就至为关键。高校应开展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应做到定期的专业培训和不定期的专题培训相结合。不仅在学校内部学习,而且要与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

在以本校专职教师为主体的同时,也需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聘请网络领域的专家,网络监管部分的专业人士,公安部门的公安干警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指导专家,以他们专业化的知识和丰富的经历,共同做好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手段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处于散乱不成体系的状态,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单调而乏味,教学手段单一。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并成为大学生的常规教育。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编写专门的教材,设立专门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教育,以提高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安全教育也需纳入整个大学教学体系。在思政课程中设立专门章节,在信息类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内容,在学生管理中加入相关的内容等,做到教育无死角,全方位覆盖。同时,安全教育也应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处处讲安全,处处学安全的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的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安全现象日新月异,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一定要符合现实的情况。现阶段我们教学的内容主要依靠对己发生事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己经远远落后于现实。所以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要随时更新,要紧跟网络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安全;安全教育网络

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既给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安全教育应根据新形势,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载体,从安全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大学生心理需求、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引导,拓宽高校安全教育范围,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指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受众的思想观念、人身、财产、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网民的参与和互动信息的拓展更加宽泛,也使信息的二次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和诱惑性,加之青年学生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偏听偏信等原因,进而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一)大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偏听偏信走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追求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强烈,交往能力不断提高,但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成熟阶段,自制力较弱,较浅的社会阅历造成其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存在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主流意识把握不准确的现象。即时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易使他们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容易偏听偏信,造成一些网络言论不当和处理极端化的行为,影响青年群体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进行高频率、大规模、多平台的网络行为,对于获取信息、开拓个人视野和提高见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弱,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也不高。由于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高,网络依赖性强,盲目相信他人,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使自身容易陷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校园裸贷等危险境地。

(三)大学生普遍经济拮据,赚钱欲望强烈

大学生在追求独立意识的同时,也积极追求经济独立。有些学生通过校内外兼职等方式,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部分满足自身对经济独立的需求。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消费欲望强烈,又缺乏正确的金钱观,陷入网络中奖、校园裸贷等“圈套”,给个人、家庭、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四)网络安全环境不稳定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财、物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安全也具有社会公共性[1]。一方面,校园开放给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扩大提供条件,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便捷的当今。但同时诈骗和虚假信息等不安全因素向校园渗透,使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论坛等载体,由于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滞后,以及大学生甄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等原因,造成一些虚假、影响安全的信息被迅速阅读、传播,给校园网络安全埋下隐患。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规模和比例日益壮大。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以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作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4%[2]。90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3]。此外,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题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极易引发网络安全问题。同时,网络安全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没有跟上形势。因此,现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要求,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的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成型时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提升为法律意识并指导自身行为。对新媒体信息辨别能力不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单纯的心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难以筑起牢固的网络安全防线。课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与课堂网络安全教育衔接不足,大学生难以掌握应对新形势下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缺失

由于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对网络安全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认识,大学生易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和畸形价值观诱导。从以往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易成为网络、电话诈骗等网络犯罪活动的被侵害者。加之大学生容易在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驱使下进行社会活动,又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常识储备,使危险系数增加。同时,由于个体在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就业方面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以某种过激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爆发出来,造成突发性意外事件,所以,大学生也可能成为网络安全事件施害的当事人。另外,社会中集体性事件易通过网络进行汇集从而产生舆情强势,引发舆论热潮,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不成熟,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发表不当言论。

(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纵观当前网络安全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从关注个体的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维护整体的安全。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延伸。传统网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这一现状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网络安全教育观念的功利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易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被网络迅速传播后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扩散,对于此类事件的教育形式,学校多以班会、座谈会等开展,重“教育”轻“实践”。另外,校园内网络安全演习、情景模拟培训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不强。同时,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没有充分把握网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能及时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4]。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

(一)完善安全教育机制,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

新的形势要求高校校园要构建“安全教育+技能演练+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增强新媒体在安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架构,使安全教育立体化。加强与学校保卫处、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建“学校—社会—家庭”安全教育网络,逐步建立部门联动、运转协调、反应快捷、程序规范、优质高效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提升校园内突发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的通报和处置调度能力,运用校园新闻媒体,整合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主动排查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推进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消除有害信息相结合,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并切断信息源头。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完善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网络安全教育载体主要分为工作载体、制度载体和实践载体。从目前工作载体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并未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网络教育实践,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说教和讲座交流等手段向学生灌输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面,更谈不上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缺失,造成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靠辅导员进行“叮嘱”,学生实践体验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专门的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了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方位、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和协调监管,教育效果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效的网络安全教育专题网站、专业网页的建立,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搭建校园网络立体平台,做好思想宣传、法律普及、意识防范和舆论引导。使用新媒介进行网络安全等方面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网络安全形势、社会主流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增强与学生网络互动交流,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提升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安全教育的环境,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熟悉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网络安全教育有目标,有效果。

23 531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