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论文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技术创新论文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技术创新论文【第一篇】

摘要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术创新; 风险投资; 规避风险

风险投资是以高额的资本投入,承担高度市场风险,获得预期高额利润的投资,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投资方式。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要使其进一步健康发展,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短缺

目前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除了外资投资基金外,主要是政府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而由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等建立的风险投资很少。尽管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有企业,其少量的投资额基本投入到了国债、股票市场中,没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缺乏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从总体上看,风险投资资金缺口仍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需要。风险资本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风险投资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规定。也就是说,不能依法设立风险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公司,这也是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只能称作投资公司而不能正式亮相的原因所在。

2现行《公司法》也缺乏关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相应规定,依据《公司法》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只能按照一般公司的设立方式去运行,从而使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法律定位不明确,运行管理也无法可依。

3现行税收政策不合理。无论是在对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上,还是投资收益所得税上,都缺少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组织不发达

目前风险投资的主要障碍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不规范、不到位。由于风险投资的初期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资产和经营状况的评估,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投资后要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发展,这一切都需要与其相关的专业分工很强的评估机构、法律机构和职业化经理队伍的参与。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市场信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产评估不客观、不公正的情况比较突出,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比较普遍,使投资者难以树立信心。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经营企业,而是为了收回投资,实现超常规投资收益和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机制,使风险投资人有可攻、可退、可守的条件。只能进入,难以退出,既使投资方资金呆滞,又使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摆脱债务负担,对有关投资的双方都是不利的。

(五)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匮乏

风险投资是一个全新的投资领域,从业者需要各方面高水平的业务知识和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具有公司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税务、金融及高科技等多学科综合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从宏观经济技术层面进行把握的能力,能够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解决交易结构设计、投资回收与退出等实际操作问题。因而,风险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金融投资实践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我国目前普遍缺乏风险投资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使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的管理很难达到国外同行的水平。

二、解决技术创新风险投资问题的对策

解决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存在上述问题并不是孤立的,既有宏观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微观经济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家应加大相关宏观政策的调整力度

国家应加大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调整力度,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

1国家可以选择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进行风险投资的试点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制度和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

3尽快健全社会中介机构行业管理体系;

4国家应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风险投资以一定的优惠。

(二)重新构建风险投资主体,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国家应当从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诸多方面积极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银行和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股份制的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还应创造一个使各市场主体都能平等进入的资本市场,积极吸引境外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鼓励多种融资方式,促使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规模。

(三)建立风险投资的适时退出机制

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受资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风险资本通过出售股份退出;二是将投资公司的股份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一个大公司;三是由受资公司回购风险资本。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政策体系不完善,业内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投资退出渠道不畅通,这说明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的确还不够成熟,但是,过去25年中国的风险投资项目有30多个已经成功退出,其中有90%以上不是通过上市实现的,而是通过股权转让。目前,我国正在积极酝酿创业板市场,国内风险投资的环境正在快速而积极地变化,投资前景看好。

(四)建立国有企业预警和拯救机制

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国有资产的风险,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和拯救机制。运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国有企业经济信息和监测系统,按照企业景气模型,及时分析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建立国有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向专家发布企业经济信息;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定期进行企业诊断,向国有企业管理部门提出咨询建议。专家委员会只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不与企业发生直接工作联系和经济利益关系。

(五)加快风险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风险投资事业也不例外。就目前来讲,要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有计划地选择部分高等学校开设风险投资方面的专业,同时还可以有计划地派遣在国内已有一定经验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或者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赵惠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科学出版社,20xx

技术创新论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国内学者主要从 经济 学、管 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 发展 。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ww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 现代 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 科学 技术是“ 历史 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 企业 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 哲学 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 科学 ”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 现代 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 历史 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 发展 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 经济 学与管 理学 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可以说,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是对技术创新哲学研究质疑的积极响应与大胆尝试,并且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其著作及其后续研究最大的成功在于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在此之前,从哲学视角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一直处于零散、琐碎的状态之中,人们的观点与看法也不尽相同,更谈不上有完善的研究体系,这也是技术创新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迟迟未建立的原因所在。比如就研究范围而言,李兆友教授就指出,就当前从哲学视角研究技术创新来说,至少可以做如下的工作:从主体的观点研究技术创新,侧重于从主客关系角度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获得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从价值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的价值维度,分析技术创新这一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还可以具体分析创新不同阶段的价值创造特点;从辩证法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同其他诸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互动,从而拓展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的范围;从历史观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的发展,把技术创新的研究放在历史的坐标中,探讨技术创新的历史性,从哲学高度预测未来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等等。

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学科的生命力取决于它与现实的联系程度,取决于它是否有助于分析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一方面,能进一步深化技术哲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从理论上丰富技术哲学体系,同时也找到了技术哲学走向现实的中介,有利于实现技术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也能为其它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站在哲学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也反映了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反映了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在理论上推动了哲学新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哲学研究走出象牙塔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可以肯定的是,在《技术创新论》开创的研究范式的引导下,愈来愈多关注技术创新研究的学者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学科的研究视角,而是试图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必定成为一门“有着远大未来的学科”。

技术创新论文【第三篇】

摘要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结合国内外对水稻研究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剖析当前我国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存在的不足及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株型

1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发展背景

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当中,水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点。21世纪初期,从20xx-2007年的粮食增产中,水稻的种植面积贡献率比原来增长了40%,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增长了将近60%[1]。根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委员会的推测,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粮食的总增产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取得这一成效的原因有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大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增产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培育种子与农作物的栽培可以看作是两个轮子,这两者相互结合,为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好的种子需要有好的方法,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优良栽培模式,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这也将会使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2水稻高产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高产重演性差、高产目标难以实现

要实现水稻超高产量的目标有很大的难度,就算是得到了超高产的水稻品种,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高产重演性差,从而造成水稻超高产目标很难实现,只有在比较小的种植面积及合适的年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以下列举了几种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农作物种子类型与探栽培措施配套技术体系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形成水稻田土地种植能力恢复体系,实现水稻田土壤肥沃能力收支平衡;同时,研究适合水稻达到超高产目标的生态适应性并总结其规律及产量形成机制,使我国水稻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高产栽培不利于环境保护

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不好的效果,那就是对于氮肥的使用量增加了很多,这种情况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环境呈现出一步步恶化的趋势。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得到优质超高产水稻的情况下,协调好这项技术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成为了所有农业专家需要抓紧解决的难题。该怎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将土壤养分指标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然后建立完整的土地种植能力恢复、农田环境保护机制,分析清楚水稻养分的吸收规律及最好的施肥技术,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水稻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之比较低,机械化水平较低

虽然水稻的产量相当的高,但是它还存在投入多的问题。水稻的从种植下去开始一直到收割,这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的劳动力也是非常的多,而且农事活动也非常的繁琐。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随着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劳动了的价值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就使劳动力投入在水稻生产投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如今种植水稻已经不能再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下降。这一现象显然成为水稻超高产栽培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改善这一问题:将各地的超高产经验加以推广,让超高产措施经历市场化运作,保证持续超高产和高效,在解决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3水稻高产创新探索

水稻良法、良种配套栽培

现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大多应用良种良法配套的方法,这一方法使中国水稻生产从高秆品种到矮秆品种,从矮秆品种到杂交稻及近年的超级水稻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培育农作物种子的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在水稻品种类型选择上有了很大的保障,同时在品种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不一样的种子类型在生育特性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且中国稻作技术和生产方式转型,更加需要良种良法的配套,使品种适用于适宜生态区、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通常为先有品种,后配套栽培技术,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则是采用育种与栽培研究互动,按需求目标选育品种的方式。近几十年来,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生产更是应用广泛,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土壤结构和土地肥沃度严重衰退,水资源短缺,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度提高及利用效率不高等新状态,面对这些问题采用育种与栽培学科联合的方式种植水稻显得尤为重要。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从原来将高产高效优质作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

机械化种植

水稻机械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水稻育插秧模式、装备和技术,双季稻和杂交稻的机插技术,杂交稻制种技术,机械化施肥施药技术,及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的配套。特别是创新精量播种、取秧和机插,深施肥与机插一次作业,机插集中育供秧模式和技术,及选育适宜机插品种,探索适宜地区的机械直播技术,加快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

提高肥水效率

通过选用氮敏感和高效品种,研发新型肥料和施肥方法,寻找新型通气耕作、肥水一体化管理和合理密植等栽培技术,减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氮肥使用量过高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氮肥的效率,还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及效益得到提高。我国在研究水稻水分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在水稻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特性、耕作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如何在盐碱地、重金属地区种植水稻并取得好的成效,这就必须选用创新配套的新型水分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提出定量化、指标化的水分管理模式。

4结语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在我国水稻种植地区应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使粮食效益得到改善,培育出能够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优良水稻品种,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技术创新论文【第四篇】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整体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家系统创新的关键组成。进入21世纪,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扫清技术创新障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

1.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

2.专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

(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

(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

)差异网●((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xx(05):156-163.

[2]彭文玉,孙英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哥德巴赫猜想”[J].科技与管理,20xx(02)

[3]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宁连举,科研管理,20xx(03)

23 137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