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第一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育 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培养

一、科学素质的含义与特征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 有学养, 跟学者有关; 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 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和得到了发展。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已发展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提出: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能力。同时美国在国家理科“内容标准”中对培养“科学素质”列出了八项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前途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素质也进行过探究, 但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三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层面,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精神与价值。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品质(科学道德、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习惯) 、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创新能力) 等三个方面。三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师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②四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至少应包括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和活动能力等四个方面。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三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由科学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学科科学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科学精神( 科学观、科学品质)构成。③五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因素构成。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等五个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指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 、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 等五个方面。④六因素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六个方面。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论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对三个领域的理解:科学的三个层次:知识、方法、观念, 观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个层次:符号、规范、价值观, 价值观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态度、感悟与价值,感悟与价值是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

在科学素质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它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顾,知识、观点、能力协同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翅膀, 科学品德是科学素质的灵魂。科学品德严重影响着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个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条件; 科学思想是导向; 而智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以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学素质的内涵定义,分别论述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观的形成。化学知识总量大,增长快, 在化学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及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学化学中的科学素质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有机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六大块知识体系。

其具体体现在:①初中阶段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初步知识,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及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知识和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化学计算; 初步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②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物质的量、氧化- 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胶体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卤素、碱金属、氧、硫、氮、磷、碳、硅、镁、铁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进一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 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③对化学学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自然、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的一个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识点外, 大量使用的是潜在的化学知识点。

2.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教给学生化学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采取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观手段和重要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科学的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知识的获得常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方法得到化学概念和理论, 要用到科学的抽象、假设和数学处理的方法, 还有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类比等逻辑方法。认识论认为, 认识能力中最基本的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观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而思维则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信息、选择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这就是要用到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化学学习中,从提出问题, 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 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都是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 都凝聚着创造性思维。类比推理、假说和模型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最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化学科学素质教育与高考。化学教育,2010(4)

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第二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体育教师 专业素养

新课改给高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们的新的教育理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上。

一、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的宏观理解和理性信念,它涵盖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师观和学生观等。第三次全教会后,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该思想不仅体现国家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思想。新时期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从这一教育思想出发,形成新的体育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传统的体育教育观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虽然在教学计划上也提增进学生体质,但实际上体育教学仍以传授运动项目的技能为主。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新的体育教育观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而在体育教学中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或兴趣,组织体育教材,确定教学方法,不强求传授所有的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另外,体育教育的评价不再是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水平,而是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身心健康状况。由此,体育教育已经从单纯传授体育文化知识中解放出来,成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发展的手段。

新的体育教育观必然带来新的体育教师观和学生观。传统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所谓师道尊严,强调教师在教育中主宰一切。这种教师观夸大了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忽略了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利于实现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新的教师观主张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更能体现教学的双边活动规律,有利于体育的健康发展。传统的学生观受传统教师观影响,视学生为教育的被动者,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则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用统一的教学要求对待每个学生。新的学生观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强调教师服务意识,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的目标。

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新时期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之和,而应具备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目标与要求的多层次复合性知识结构。

根据调查,位于体育教师多层次知识结构第一层面的是科学与人文知识。科学与人文知识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知识,它阐述科学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和知识,是教师科学世界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科学与人文知识,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也是教师职业所必需。在新时期,体育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体育教师科学与人文知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貌。

位于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第二层次的是学科专门性知识与技能,它是由体育教师的专业要求决定的,是体育教师的本体知识。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体系由组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分支学科理论所构成。依据特尔菲调查法,这些学科主要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和体育专项理论与实践等。新时期体育教师只有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才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位于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第三层面的是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是指导体育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教育发展,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表明,优秀的体育教师并不在于有高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而在于将专业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所接受,所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所必备的。

三、多方面的能力

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进入新时期后,随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责任加重了,对体育教师必备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的能力:

其一是与学生的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强调教育“以学生为本”,即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则起指导作用,由此,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学会与自己学生主动交往,熟悉自己学生的需求,并激励他们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其二是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是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控制与评价等能力。为满足新时期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体育的内容和方法将发生改变,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难度将增加,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师努力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学校体育不仅仅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监督与控制,掌握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标志。

其三是教学研究能力。新时期体育教师应朝着教学科研型发展,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更高层次体现。新时期体育教师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理应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而要实现该目标,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应该把培养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新时期体育教师必备能力之一。根据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情况的调查,当前我国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科研意识不强,教学研究成果偏少。据调查,近五年体育教师在国内学术期刊或省市一级学术报告会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可谓凤毛鳞角。新时期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参考文献: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比较吃力的占%,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转贴于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第四篇】

一、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应用性本科经济学特点。根据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理论体系具有两大特征。一为学科理论体系庞大,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剑桥学派、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凯恩斯学派、非均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二为分析工具数学化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数理经济学的产生、计量经济学的崛起、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在纯实验分析中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归纳出某些经济规律、博弈论的引进。

2.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既不同于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科性人才,也不同于依赖操作技能完成现场制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性人才主要擅长于技术应用,在将设计、规划和决策物化为实施方案和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显示其独特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应用性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加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比技能性人才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较学科性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应用性人才的鲜明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同时,突出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能力要求

1.雄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经济学的精深和广博,作为经济学教师,自己要做到融会贯通,足以穷其一生精力,而要在短短的60个课时内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浅出。深入要求教师对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全面驾驭和把握,并熟知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给学生的也许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教师则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浅出则力求讲述通俗易懂,讲出抽象理论、复杂模型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内容,用现实的案例和实践使抽象模型具体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扎实的数学基础。经济学的数量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大量统计及经济计量学软件的开发,使得数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手段更为便捷,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这种现实要求经济学教师要较好地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扎实的数学基础不可或缺。

3.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经济学是对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在理论上指导经济的运行,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经济学理论在不断更新发展。尽管经济学教材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版本,但是还是跟不上理论发展的速度,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的理论发展,所以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的经典理论知识时,还应该站在经济学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新知和消化新知,具备一种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的较强能力,积极主动地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送新鲜血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教给学生发现新知识和培养他们勇于探求未来知识领域的能力。

4.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融合,引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关注现实,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第五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原则;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最复杂、最感动人心的科学之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物理学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使人类社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高中物理的知识涵盖了物理学的五大分枝和领域,各部分知识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联系,不但知识系统性强,而且所有知识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把科技教育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是物理教学本身的基本属性和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

二、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科技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科技知识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知识本身就蕴藏在科学技术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科技知识进行教育,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我们把物理的基本规律、定理等运用在现代科技知识里的时候,课堂教学就摆脱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科技情景理解物理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解剖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科技教育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高新科学技术时,他们将不断感悟到创新的价值和作用。高中物理教学很容易与高科技联系起来,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每一分枝都与高新科技相关,只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联系高新科技,学生就会感受到创新的魅力与重要作用,他们会在一次又一次激励中逐渐树立一种永恒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科技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利用科学规律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解剖、揭示的思维能力及行动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将得到真正提高。

(四)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具有无穷的魅力,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能力得到高品质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对宇宙系统的开发能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地球系统的开发能力等等都在不断提高。高科技下人类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未来的遐想和渴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物理学知识在高科技中的运用,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可以很快拓展物理教学的空间。

(五)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广泛的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课堂教学可以很方便的把我国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不论是航天及空间探测领域、军事科学领域,航海技术及海洋资源开发领域、能源工程领域等等。几乎在每一章每一节的物理知识教学中,我们总可以找到我国高科技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案例,这些案例正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为祖国发奋学习的最好的素材。

三、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即把物理知识与相应的科技应用联系起来,这样做不但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知识体系。

(二)高科技与实用技术并举的原则

即善于把物理教学与学生平时容易观察到的实用技术相联系,这样不但体现了科技知识的普遍存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探究精神,能促进学生对科技知识更切身的理解。

(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要激发他们敢想,更要激励他们敢干。教师要有意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把物理知识与高科技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知识教学为主,科学技术传播为辅的原则

由于高中物理学有严密的体系,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实施科技教育时,应紧紧把握高中物理知识教学的脉搏,要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把科学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不能因为科技教育而使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受到影响。

四、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的绪言中,在叙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时,教材介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型科学技术设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科技教育材料进行拓展讲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高二年级动量守恒定律之后,教材安排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选编了空中飞行的导弹爆炸的例题。这个例题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在物理知识中的重要体现,教师要通过分析导弹爆炸时动量守恒,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使科技教育与物理知识教学的结合更加融洽自然。在讲解“反冲运动与火箭”这一节时,教师要在对反冲运用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结合我国和世界各过火箭发展历史进行适当展开,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世界高科技发展现状,打开科技视野。

(二)随时关注世界科技技术发展,及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教师要善于通过网络、报刊以及各种信息渠道,随时收集相关高科技发展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以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越是善于与时代科技发展相联系,学生越喜欢科学,科技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越显鲜活。

在我国成功发射“嫦嫦二号”探测卫星之后,我们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结合运动与力的关系,比较详细的讲解“嫦娥二号”飞行的动力学问题。在讲解到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运用这一节时,我们对“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对接”全过程录像进行剪辑,重点播放了对接过程的轨道变化与对接飞行过程,并据此设计有效性物理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这样适时结合我国高科技成就进行科技教育,使学生充满着对科技的向往和追求,物理教学精彩飞扬,学生的科学兴趣日异倍增。

(三)注意挖掘地方科技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当我国核工业在重庆涪陵地区的地下核工厂解密公开之后,我校物理组组迅速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把高中原子核部分章节的教学与核反应堆现场观摩结合起来,学生异常兴奋,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应核裂变反应方程。更知道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工艺流程。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

(四)通过物理知识与高技术的结合点进行专题讲座

在世界领先的我国新一代热核聚变装置“EAST” 2007年1月28日首次成功完成了放电实验,获得200千安电流、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中国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它将在未来10年内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之时,我们结合高三原子核物理学的教学,对高三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人类核聚变研究的现在与未来》的专题报告。在讲座中我们收集世界各国目前在核聚变研究领域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在原子核聚变实验方面的成就,给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不但拓展了原子核物理方面知识的教学,也使学生对原子能的和平应用和美好前景有了全面了解。

(五)成立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组织了课外科技发明小组,通过观察各种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发明创造,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科技知识并不高深,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实践就可以逐渐提高我们的科技能力,并创造一定的科技价值。

(六)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进行研究性学习

科技参观考察是实施科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科技展览、科学博览会以及科技交流会等时机组织或发动学生自发的进行参观,拓展科技教育空间。

在中国航天在重庆进行展览期间,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对展览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运载火箭、卫星以及飞船的亲身观察体念,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和强大生产力。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开通之初,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三峡博物馆文物,了解到科学技术在三峡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演变过程。重庆轻轨开通之初,尽管车票比较贵,我们仍然组织学生亲身体念科技成果在轻型轨道交通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参观过程中,教师结合相关物理知识进行解释,不但找到了科技教育的平台,也使物理教学跳出了课堂,自然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七)开展与科技知识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探究性学习

23 1565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