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缄默性知识(精编5篇)
【导言】此例“教师的缄默性知识(精编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缄默知识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缄默知识;传递;效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国内多所本科院校开始逐步实现向职业教育的转型和过渡,从而使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能够在当前的形势下使高职英语教学呈现出与本科院校“学院讲授式”英语教学的不同特质,又能够让以“技能传导式”的高职英语教学彰显其教育职能,是值得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缄默知识概述
(一)缄默知识释义
“缄默知识”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波兰尼在其专著《人的研究》中提出,并在其后续的著作《缄默维度》中,对这一术语进行了系统性阐释。波兰尼指出,作为社会个体的人通常兼具二种知识,一种知识为可以借助言语、文字对他者进行传递的知识,此种知识即为显性知识;另有一种知识难以借助某种介质向他者进行知识的传递,此种知识多表现为带有鲜明的个体性经验特质,其传递过程并非是线性的,而通常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习得。基于这个意义,有学者将缄默知识也称为“隐性知识”。结合波兰尼的理论,笔者对缄默知识作如下定义:缄默知识即是个体自身所掌握,独有的并且难以借助言语、文字等方式向他者传递的知识。
(二)缄默知识的特质
1.非语言传递性。缄默知识的特质之一,即在于其同显性知识的知识传递模式不同,显性知识能够借助语言、文字或者符号等方式实现知识传递,而此种知识传递模式无法用于缄默知识,即如波兰尼曾列举的一个例子,人们可以辨识出一副面孔,也能够在汹涌的人潮中对这副面孔作出准确的辨识,然而人们无法阐述清楚其如何做到对这副面孔的有效辨识。此种特质通常被称为缄默知识的“默会性”。2.个体专有性。缄默知识通常表现为个体性的经验特质,因此其不同于显性知识的公共性特质,也就是说,缄默知识的知识载体是个人,其知识架构难以借助常规的传递模式实现,盖因掌握缄默知识的个体难以对自身所具备的缄默知识进行系统性阐释。3.情境体验性。缄默知识的习得通常同特定的情境存在关联,也是对特定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直觉把握,其所体现出的效用同情境的再现存在不可割裂性。
二、缄默知识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效能
就国内英语教学而言,除去教育层级的不同以及内容、难度有所不同之外,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实质上是趋同的,即均遵循着“夯实基础——强调发音——拼写范式——词性强化——一词多意——语法时态”的教学思路,此种英语教学思路,尽管秉承着循序渐进的知识传递模式,然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易使其产生高等教育同高中阶段、乃至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别无二致的感觉。在此种感觉的暗示下,学生便会产生英语学习懈怠感,进而使其难以在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保持足够的学习动力,易产生学习焦虑感,最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获益极其有限。以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多呈现在其认知方面,表现为难以顺畅的进行发音与掌控节奏,刚学习过的词汇转瞬便被遗忘,尤其可能出现一些较为极端的状况,诸如逃课、在课堂躲避教师目光和避免与教师目光直视,课前未能进行充分的课程预习便来上课等,前述情形均会造成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效率低下,同时产生紧张和不安的不良情绪。缄默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传递效能,在于其能够激发起受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使其将他人的经验吸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同时能够将此种价值理念奉为自身的外部行动准则,进而指引自身的外部行为。如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十分重视授课英语教师的个人风格塑造,其原因即在于个性鲜明的教师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形成对教学风格鲜明的授课教师的拜服,进而转变对英语学习的印象,不再将学习过程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而将学习视为充实自身、提高个人格调的有效方式,从而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此例中的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之所以强调教师的鲜明教学个性,其目的即在于使英语教师依托教学个性彰显的方式,如英文演讲、英文歌曲演唱等方式,使学生由对教师的尊崇潜移默化为对知识的尊崇,从而实现教师个人向学生的缄默知识传递。再如英语教师在回答学生关于如何学习英语,提高听力与阅读水平时,经常使用“语感”一词,并建议学生借助收听英文原声歌曲、阅读英文报刊培养“语感”,然而却很难对“语感”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似乎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其实,所谓的“语感”即是英文领域的缄默知识,借助“语感”的习得,将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进而提升学习效能。
三、缄默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平等沟通实现缄默知识的多向度拓展
创设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学界也已多有论及,笔者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此种平等乃是建构在教师对课堂掌控的情形下的相对平等,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担任着“威权”式角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不仅能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使教师由以往的“威权”式角色转变为“平权”式角色,其自身即是缄默知识的传递对象,同时也是缄默知识的接收对象,此时与之形成对应的知识传递主体成为学生。而作为缄默知识接收对象的身份,本身便体现为对学生及其所掌握的缄默知识的重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认同感,并由此种认同感形成向主动学习的转化。此外,缄默知识的默会性也有助于知识的生成,如教师在讲授同旅游相关的主题对话之前,可以借助相关的话题切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同交际对话主题存在关联性的缄默知识,如旅游路线选择等,在进入到旅游对话教学阶段时,学生便能够借助缄默知识实现对其显性知识(句型、功能言语等)的习得与使用,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多向度、交叉性的知识生成与知识再创设。
(二)情境设定激发缄默知识的深层次挖掘
高职教育的技能性特质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要凸显实用性,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先期性的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实现切入式的兴趣发掘教学引领模式。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结合当前学生热衷于《摩登家庭》《破产姐妹》等美剧的喜好,在英语阅读授课中以此为切入点,借助对美剧字幕的翻译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由其自身所掌握的缄默知识,让学生之间相互分析字幕翻译的得失,从而让缄默知识得以显性化,实现了学生之间知识的互补与完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英语学习体验,在凸显了高职英语教学实用性的同时,最终提升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芳祎。研究型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位专家教师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1).
缄默知识2
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都将传统存在于数学领域的缄默知识称作“过程知识”,大体意思主要指这种形式的知识不断存在于数学各个活动过程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有猜测、推理、假设等。对于缄默知识范围的确定,不少学者认为目前存在的公式、定理等都属于明显存在的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主要存在于这些当中一些推理或常识性判断的相关的思维范畴。在整个数学证明过程中存在的缄默知识的特点有很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本身具有动态性。即缄默知识并不像显性知识那样仅存在于某个固定的领域,而是动态地呈现于所有数学知识当中。其次,具有隐藏潜伏性。缄默知识需要人为地进行思考、推理才能够发现,因此需要学习者的数学知识研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最后,由于缄默知识需要学习者进行思考或推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所以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太适用。
2缄默知识系统分析
关于缄默知识的理论分析
缄默知识被明确提出后,人们便开始对它进行研究和探索,心理学家们认为缄默知识属于进行智力活动的人群。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进行表达,也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其内部内容。但其本身具备文化知识的属性,并且拥有层次性,即有些能够被感知但是无法表达,有些人类根本无法感知意识。而且最为明显的是缄默知识较现行的显性知识更早出现,人们通过对其进行论证研究而逐渐形成通用的定理、规则。
关于数学证明知识的理论分析
数学证明的时间产生于比缄默知识更早的古希腊时期,最先出现的是几何证明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当今仍在使用的勾股定理。对于数学证明而言,至今没有相对统一的表述来概括其本身的内涵。本文综合各方研究结果认为数学证明是指以数学领域已经存在的某些定理或者公式为一种依据,同时对现实给出的问题进行论证和判断的一种过程。这一证明过程能够证实命题是否准确,又或者解释现有命题的存在。数学证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证明过程中缄默知识理论分析
存在于数学证明当中的缄默知识其实与缄默知识本身的概念并无太多区别。在数学证明领域的缄默知识大都具有不能言明的特征,不能通过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而且该项特点还证明了其具有非公共性,因为即便理解该项知识的人想要进行表述传达也无法清楚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内容,反而需要学生自己进行领悟。此外,缄默知识产生于数学学习以及证明的过程当中,是直觉也是体验,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批判,它具有非批判性的特点。
3数学证明过程中缄默知识获取教学建议
具体要求
首先,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地发现存在于现有数学领域中的缄默知识,自身可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数学证明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有选择性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索。此外,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数学证明过程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所以,为了提升缄默知识的推广率,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之上加大对缄默知识的解释力度。尽量让学生了解在数学知识的海洋当中,不仅仅只有目前看到的定理、公式、规则,还有推测、猜想、假设等缄默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进行思考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而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地发散思维。同时应当使整个教学的环境开放、民主、充满互动性,让学生有地方表述自己对缄默知识的想法,让学生有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具体应用在大学的数学证明过程中获取缄默知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证明的机会。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例题都是采取讲述的方式而非让学生自己解答,极容易使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的教育,减弱对题目进行思考的积极性,最终对整个证明思路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其实让学生自己寻求解题的思路并非要求其必须证明出结果,而是在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感知到思考的魅力以及缄默知识的存在。
(2)教师在讲述证明过程的时候应当详细地进行解释,教授其中的原理和所有涉及到的内容。不仅是每一步如何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一步会这样解,尽可能地将自己证明问题的思路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学习到思考方法。
(3)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3
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 周口 466000
摘要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指的是“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言语、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可直接传递的形式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因此,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缄默知识视野下探索物理新课程的结构、内容、实施以及提出落实新课程目标的物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缄默知识 物理教学 新课改
1.缄默知识概念界定。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指的是:“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言语、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可直接传递的形式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的研究以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波兰尼(Polanyi, M.)为代表,他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而这种能认出某张脸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本文中所讲的缄默知识是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图形或公式符号表达的物理知识、方法、思想等,它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个体之中,存在于物理学科知识内容之中,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言语沟通,而且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2.缄默知识的转换。波兰尼和斯腾伯格都认为,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
2.1 个体水平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间转换。缄默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寻找一种方法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它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比如,物理概念教学中建立概念可以采用:“情景”、“类比”和“模型”三个阶段,是将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之一;情景引发概念,类比化解矛盾(与相反或相类似的概念之间混淆),模型明确概念。
2.2 个体水平缄默知识与群体显性知识间转换。一种个体缄默知识转变为群体显性知识,有两个阶段,首先是个体缄默知识转变为个体显性知识,然后是个体显性知识转变为群体显性知识。“意识”(conscience)是指从个体的缄默知识转变为个体的显性知识。“同化”是与这一过程相反的过程。
缄默知识转换理论,给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提供依据。只要教师关注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存在,以及意识到缄默知识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便会自觉的运用缄默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实践意义。
3.1 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可引领解决物理“难教”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记忆确定的知识结果为标准,至于学生个体对知识是否理解及理解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知识并不仅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对于不便于言传的缄默知识,必须由学生亲自去操作、使用、探究。
3.2 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可重新审视物理“难学”的现状。一方面,实践表明,在当前高中物理难学的潜在因素中,所涉及的知识均存在着“难以告知”的缄默之维。从缄默知识的视界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为解决物理学习中“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状提供一种思路。另一方面,学生的物理学力水平有待提高。“学力”也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显性学力”是靠“隐性学力”的支撑才能存在和发展的。尝试在教学中,从缄默知识的视界来整合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物理学力水平。
3.3 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能调和“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情结”之间的矛盾。从新课程理念到实践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内化、反思、实践并检验的过程。随着学生缄默知识的合理利用,教师教学缄默知识的增长,师生只有“双边和谐沟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在“新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中做到双赢。
4.缄默知识视野下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一直以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种不错的教育隐喻,却暗藏了某种教育的隐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隐患将会突现。“授人以鱼”固然简单保守,“授人以渔”亦免不了受缄默知识的嘲弄。因为在缄默知识的视野中,知识(答案)自然不是一件简单的可以告诉或言传的事情,而与知识相关的“方法”、“技能规则”、“价值观”有更多不可言传性。于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缄默知识的视野中可被改写为“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
“由人以渔”意味着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归还给学生,意味着把亲历、体验、发现、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物理教师的智慧在于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教会学生亲自感知,让学生在亲历中对物理知识“心领神会”。
“由人以渔”是教学的一种大度,免于我们陷入“细节教学”的灾难。物理知识的学习并非完全是焦点知觉,也不完全是附带知觉,真正的物理知识学习是在大量的附带知觉支撑下的焦点知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或帮助学生创设适当的、有意义的、有效的物理学习情景,将物理还原于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物理情景,并且附带地拥有“细节”知识,教师并非勉强的将“细节”知识单独地提出来言说、讨论,以免学生徒增知识“怯场”的苦恼。
“由人以渔”使教学并非“放羊式”教学。“由人以渔”的核心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之中,学生的活动能够产生一些物理观念,证实一些物理观念,坚守一些物理观念――即察觉到事物的物理意义或内在的联系。但是,教师不是袖手旁观,保持沉默,而是要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可能是学习者,而每位学生也可能是一位教师;最高的教学境界是:无论是教师或学生越少意识到自己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越好。
例如:向心力教学,教师可以告知学生F=mrω2的结论,并练习巩固,有时短期效果还很好。笔者设计思路是:图片、视频和实际实验等,让学生体会向心力的存在学生动手实验:小球在水平桌面做圆周运动,感受向心力的特点用不同质量、不同半径、不同转速等对比,在玩耍中感知向心力的大小及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向心力演示仪科学验证学生的“感知”用DIS实验进一步精确验证结论。
这样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玩耍中,强化原有的正确认知,纠正原有的错误认知,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那么其效果就不仅仅是知道F=mrω2的结论,而且,概念背后道不明、说不清的缄默知识,也得到体验与领悟。
缄默知识4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缄默知识;中心-边缘;交流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吸收、传播、应用和创造新知识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陈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界有很多观点。那么,您是怎么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呢?
陈洪捷: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有很多研究,我主要想从知识的角度来透视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实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国际化的一种表现。与知识经济相伴生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核心就在于借助于国际平台,吸收新知识、传播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西方先进的知识、技术和产品需要市场,而扩大市场的根本途径在于拓宽其新知识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的广度。发展中国家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获得新的知识、技术和产品。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
《世界教育信息》:世界各国都在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什么区别?
陈洪捷:近30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呼声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在这种共同的话题和政策背后,其实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即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都欢迎高等教育国际化,都希望通过参与其中而获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获利的方式及背后的诉求却完全不同。发达国家希望通过给予而获利,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参与而获利。具体来说,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而获利,比如接收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促进科研合作。通过这些活动,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产品、规则可以随之得到不断传播。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参与国际化而获得新的知识、技术、产品和规则,从而与国际接轨。
在这种看似双赢的游戏中,发达国家显然是大赢家,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其优势的地位,即在知识、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这一过程反而强化了其弱势地位。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国际化保持现状,而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国际化改变现状。
也就是说,看似蓬勃向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其实是建立在“中心-边缘”的国际格局之上。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控制着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往往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消费者。留学生国际流动的走向或高技术产品的流向都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状况。大量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知识产权都来自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是在这些产业链的下游,扮演的角色不是加工者就是消费者。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至少从19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向全球的扩张,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断在世界各地被复制。半个多世纪以来,非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国际化的政策,还是现代的通信和交流手段的进步,似乎都没有触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中心-边缘”的基本格局。
三、发展中国家需发展符合本国利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中心-边缘”的基本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陈洪捷:这里不妨引入波兰尼(Michael Polangyi)缄默知识的理论。波兰尼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发现,我们说出来的永远只是我们所知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我们知道的永远要多于我们能够表达出来的内容。因此,他把知识划分为明述的知识和缄默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明述的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明确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的知识则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两种知识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离的,任何人类的知识都包含有缄默的成分。这一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知识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缄默知识的概念从个人层面推及整个知识体系,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包含有明述的部分和缄默的部分。波兰尼本人在论述欧洲科学传统时,也指出现代科学包含有明述的内容和缄默的内容,而缄默的内容就包含在科学的“传统”之中。波兰尼指出,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其实建立在一个地域性(欧洲)的传统之上,它包含了大量的直觉性的因素和情感性的价值,难以明确表达和学习。明述的知识没有地域性,容易传播,而缄默的知识扎根于地区传统,很难移植。而且他认为,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缄默知识远比明述的知识更为重要,是知识创新的驱动、引导、动力所在。
波兰尼的这一观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可以说,发展中国家虽然一直在努力借鉴和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西方的知识,但所学习、吸收和运用的知识主要停留在明述知识的层面,而忽视了明述知识体系背后的缄默知识的层面。缺乏相应缄默知识和传统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同理,在国际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学校虽然在汲汲追随国际化的潮流,但由于缺乏对相应缄默的知识的把握,因此越是学习他人,就越是依赖他人,难以摆脱边缘的地位,背离了最初的目标。
基于缄默知识的视角,我们可以针对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必拘泥于明述的知识本身,不必过于关注一些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通行指标,比如留学生的数量、教科书的引进、英语授课等,而应当关注缄默知识的层面。没有相应的缄默知识的支持,知识创新的机制无从建立,赶超的目标也无法实现。第二,缄默知识是难以掌握的,不是轻而易举能移植的,因此需要有决心和耐心。按照波兰尼的说法,缄默的知识往往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方式,通过示范、实践来领会和学习,时间成本很高。第三,由于缄默知识包括信念、价值观念等成分,因此在掌握相应的缄默知识时,会面临外来知识与本土知识深层次的冲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人面对这种冲突,提出了诸如“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融汇中西”等对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还必须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缄默知识范文5
一、学生的缄默知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也就是缄默知识。但目前对缄默知识的研究与探讨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对于学生方面的关注甚少。追本溯源,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研究教师的缄默知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学生的缄默知识与研究教师的缄默知识属于同一本体性两种活动,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学生的缄默知识作为一种个体化的、不可言明的、非逻辑化的知识很容易被教师忽略,因为他们每天从事的是安排得十分紧凑的教学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注学生个人身上那种捉摸不定的知识要素,也没有将这些看不见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起来。应该说,关注学生的缄默知识以及默会能力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共同的心愿。那么为达成这一共同目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知道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怎样的,他们这种自发的知识体系如何更好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因此,只有通过将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才能得以实现。
二、促进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方法是情境创设。缄默知识的形成有环境背景,在课堂上创设与之相似的情境或再现这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缄默知识并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语言直接描绘。教师应该将书本上一些符号化的文字生动化,以精练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二是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从声音、画面等角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结合课本内容,预期对其内容达到充分的理解;三是以师生表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有些生词用简单的语言又很难让学生马上准确地理解,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语境来理解生词词义。
2.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生的缄默知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一旦形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众多学者认为,用“学徒制”的方法对获取学生的缄默知识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行为被学生观察与模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身的缄默知识。教师的示范行为就是将其自身的缄默知识尽可能显性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的缄默知识难以言表,但通过行为的表达常常被学生潜移默化的吸收,实践中获得的技巧往往比纯粹的讲解更易于内化,知识也更易于理解。
下一篇:家庭教师(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