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

学习目标:1、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 进入新课: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1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3 作者7岁第一次从湖光塔影的照片中认识了北大,从此作者与北大有了一段奇妙的尘缘,浏览课文,用书上相关语句来形容作者与北大的这段“奇妙的尘缘”。 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仔细阅读文章,画出能体现北大“精神的魅力”的语句。这种“精神的魅力”对这种有着怎样的影响? 思考、讨论、交流

2 作者田晓菲13岁进入北大,16岁写作本文,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

第三块:品味语言

1 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摘抄田晓菲的诗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5篇13岁的际遇教学教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十三岁的际遇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岁的际遇优秀教案2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设计3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文章的诵读、思辨、交流和点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和热爱北大、渴望创造的热情;

2.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形式、蕴涵的讨论探求,学习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1篇诗意盎然的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的优美散文。作者田晓菲写此文时正是北大英语系三年级的学生,她对这所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从认识、向往到实现理想,无不充满了憧憬热爱。她满怀激情,在此文里深切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的学习与生活的感受。她用极有诗意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组织材料,运用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美好向往。

课文采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心理描写细腻生动 ,个人活动时间、空间舒展自如,景、情交织,语言变化多姿,通过作者的娓娓表白,我们看见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美丽校园和一个女孩纯真热切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 教学设想

本教案拟采用问题教学解决法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该课文的教学。

该课文材料丰富,角度时有变化,表达方式多样,行文语言多采,作者感情变化起伏较大。同时,该文并没有小说那种极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因此,如果面面俱到详细讲解,按部就班逐层剖析,势必对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课时耗费多,教学效果一般。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可以在深入研讨文章核心,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师生找出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并以问题切入,共同探讨交流解决,这样,以问题带动教材重点难点的解决,顺藤摸瓜,高屋建瓴,可以达到缩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同时,运用问题教学解决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因有疑而思疑,因思疑而释疑,因释疑而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自由诵读(或教师范读),划出需要强化的字词。学生或教师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稚气  弹指  穹隆  犀利   凝重  撷取  积攒  摒弃  迸溅   呜咽  白驹过隙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解决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解决问题(1)(2)

问题提出:

(1)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解决:重点研读第一部分,文章1—3小节,引导学生诵读其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进入北大两年以来的思想感情变化”,以解决本课教学的重点问题。

作者幼年时便充满自信要进北大,13岁时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两年的北大生活,使她由当年的好奇和兴趣到逐渐成长成熟,充实的北大生活,使作者越发热爱北大,赞美北大,渴望更大的发展和自由飞翔。

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指出这一部分的最后几句话在全文的结构上的作用,以便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问题提出:

(2)为什么作者说“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

问题解决:

* 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课文教学的难点。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文章6—9小节。可以让学生个别诵读,集体朗读,从字里行间找出能够表达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的“喜欢”之情的语句。

*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对北大的评价,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时,注意找准确精彩的语段,进行体会,做深入思考,学生交流后,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和小结。

3. 赏析语句,揣摩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解决问题(3)(4)

问题提出:

(3)课文第三部分(13—15)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不系之舟”?

问题解决:

快速跳读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运用“我是不系之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须要离开北大,去发展新大陆,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问题提出:

(4)作者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揭示主旨表达情感的?

问题解决:

课文中多处运用精当的比喻等修辞,以抒情为经,叙事为纬,议论为总纲的表达方式,将丰富的资料作了合理精当的组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通观全文,作者叙事时娓娓道来,抒情时激情洋溢,议论时画龙点睛,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北大给与作者深远巨大的影响,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因为抒情叙事议论三者的巧妙结合,得以充分揭示和体现。

六。 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感情变化:兴趣、好奇、茫然、成长、成熟、渴望。(热爱北大 渴望创造)

北大的人:学生{专注、纯洁、机智、生机勃勃}        [肖像  品质]

师长{和蔼、严谨、谈笑风生、绅士风度}

表现手法:比喻等修辞运用;抒情、叙事、议论巧妙结合。

七。 作业布置

(1) 课前预习,问题设置;

(2) 字词识记;导学基础部分;课文探究题解决;

(3) 课外拓展阅读田晓菲的《童年琐忆》;作业纸。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之二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积极进取,渴望创造的精神;

2、 本文字里行间透着灵气,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是1篇语言表达方面的典范之作。

3、 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材分析:

这是1篇赞颂北大、倾吐衷情的散文。它旨在抒写一种情绪,因而主观性强,结构显得松散而随意,但文章丰富而灵动的语言很值得欣赏。建议在感知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成1号、2号、3号“田晓菲”,其他同学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评选出自己认为的“最佳田晓菲”。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调节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课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课文,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默读全文,掌握生字词。

2.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之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的无限深情,抒写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3.文章用空行隔开三个部分,它们各自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是描写自己从7岁到16岁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

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赞颂北大特有的风采。

第三部分强调自己与北大的血肉联系,流露出对北大的无限深情。[板书]

4.再读文章,思考:从学校方面说,北大有哪些优胜之处使作者深为骄傲?从作者方面说,她有哪些非智力因素使自己出类拔萃?

(这两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北大特有的感情,并从作者身上获得心灵及人格的启迪,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5.组织讨论: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图书馆作为重点内容来描述?

明确:因为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作者上北大,为的就是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在图书馆中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洋溢着北大特有的精神魅力。

6.感受美点,品味语言。

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字句,把握其意思,想一想要是你会怎么写,作者又是怎么写的,说说作者写的语句“美”在何处。

三、课内活动

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成1号田晓菲、2号田晓菲、3号田晓菲到讲台前召开记者招待会。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选出“最佳田晓菲”,并说出理由。

四、布置作业

1、 摘抄文中的优美词语、句子,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造句。

2、 完成小作文《我的十三岁》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4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体会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能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道理。

4、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目标1、3、4

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迸发出的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与众不同的个性。

2、在朗读中,要想一想有些话若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3、体会文章诗意盎然,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的特点。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 )过隙 迸( )溅 穹( )隆 积攒( ) 呜咽( )

摒( )弃 xī 利( ) 怪僻( ) 安恬( ) xié 取( ) 惆怅( )

沉淀( ) 骤然( ) xù( )语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

白驹过隙——

涉足——

委于我心——

不系之舟——

安恬——

惆怅——

小立——

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 ) 漠然回首( ) 盲然若失( ) 津津有味( )

一视同人( ) 谈笑风声( ) 和蔼可亲( ) 弹指一瞬( )

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你能体会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吗?

一、导入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1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文章→←以空行空开,自成三个部分。课文开头写了作者幼时与北大之间的哪些事情?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与北大“尘缘”的“奇妙”?

2、在4~5小节中,作者回顾了自己进入北大三年间的感受,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说明)

3、进入北大学习后,北大的哪些东西对作者产生了影响?

4、初见北大的图书馆,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插叙那位小姑娘抽泣有什么作用?

5、“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又从北大的人中读到了些什么?

6、朗读最后一部分。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北大的什么感情?

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颇( ) 呜咽( )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前后的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一句后面的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文说明“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中的“最小”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不读下文,你能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推想出作者接下来会怎么样做吗?请试着说出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时

一、复习导入

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品味精美语句

1、“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谈谈你的感受。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其中“河流”、“风景”、“船客”、“舵手与船工”各比喻什么?

4、“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体会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母校的感情。

(二)回味领悟

1、你感受到课文中所流淌着作者对于母校的深情吗?归纳一下贯穿全文的那条感情线索。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

2、课文在详略安排、表达方式上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写出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按时间顺序来写,

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七岁时的 梦想

十岁时的 信心

十三岁时的 际遇

十六岁时的 回顾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 (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 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七岁时的

十岁时的

十三岁时的

十六岁时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赞颂北大、抒发深情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

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

注音,解释,例句,写话

2、例示

六、布置作业

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

20 274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