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范例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一篇】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认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3、认识描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及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应用。

4、学习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本单元共3篇精读课文,各安排三课时完成。

2、学习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即系统的接受这种文体,在学完后,对文体特点有认识。)

说明文定义: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是客观的对某一事物或事理作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一知识,这一道理。

2、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兼有其他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描写。

3、能根据说明对象确定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对象+特征)。

5、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即对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把握)

6、能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要结合《统筹方法》重点讲清格式:……是……;……叫做……

(2)教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表格和图形――能读懂,会表达。

7、能够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确定语言是文艺性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8、能够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进行评析。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从说明文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2、要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能读懂

3、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概括、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找说明对从标题入手。

象的方法没标题的选段要认真阅读,要逐句逐段的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找对从标题入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象特对某一段的分析要抓中心句(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

征的有关键句的段落,要先抓关键句,后归纳综合。

方法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从说明的内容入手,然后再自己概括。(较难)

(2)把握说明顺序,给说明文划分层次

明确:同样1篇文章可以交叉使用几种顺序。

会抓标志性的词语。

空间:上、下、左、右、中央、四周

逻辑:首先……其次……再其次

因为……

要注意两组易混淆的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讲事理时常用)

整体――局部(讲具体的事物时常用)

现象――本质(更多的是讲同一事物间的关系)

结果――原因(讲产生这一结果有一些外在的原因)

如《死海不死》中“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一段有“这样”一词,表明是同一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应是从现象到本质。

(3)分析说明方法

①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述这一事物的特征,所以要从说明内容出发来判断说明方法。

打比方:易与比喻混淆(为说明内容服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否则就是比喻的修辞。)

②辨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给第一步:辨析用什么方法

学生第二步:简析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思路第三步:分析具体的好处是什么――说什么呢?扣住说明内容来答。

③名词术语要准确

如:“打比方”不要叫成“打比喻”。

(4)评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换成别的词行不行?

思路:A要提醒学生在分析时不要只盯住这一个词,而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段和篇的内容来领会其作用。

B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类词做定语、状语时,与其后面中心词的关系是什么。

C结合整个语境来分析其作用。

(5)在总体把握的同时一定要有局部的剖析,要有重点段的分析。

十三苏州园林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要详细讲解有关文体知识。

2、本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由总而分的说明顺序,先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分别从7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语言很出色,是学习的重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排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3、再读课文,初步体会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特征:()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幅浮雕的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原因――结果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说明文科学性要求,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导入并简介作者:

1.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出处:书下注释

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注音:

jiàncáixuānxièzhǎochóngluánzhàngqiūhè qūqū línxún

鉴裁轩榭沼重峦叠嶂邱壑屈曲嶙峋

lòuqìmànqiángwēidiāolòuzhēnzhuólánjiànbàngdiào

镂砌蔓蔷薇雕镂斟酌阑相间依傍单调

2、解词:

自出新裁胸中有邱壑嶙峋镂空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

布局――全面安排(多指作文、绘画等),这里指分布的格局。

败笔――字写的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的不好的词句。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四、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

2、理清结构,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生字

3、思考题

二、精读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

2、理清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三层:

第一层(2):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6):分项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层(7――9):从另外一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

三、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2)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本段是总写

2、第二部分

(1)深入阅读,抓重点

(2)分析:

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

③请同学们逐一找出来,并加以概括。(见板书)

3、第三部分:总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读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

1.总结全文。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几个方面?

3.运用什么顺序加以说明的?(即概括上节板书)

二、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精读课文,找出各种说明方法

2.分析总结: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第1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3段:将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第5段:将苏州园林与国外一般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说明苏州园林体现了错落变化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具有古朴、闲适的风格。

作用:通过比较,苏州园林的特征更突出了。

(2)打比方

第3段: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用:形象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

第5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第6段: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第7段: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9段: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作用:是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直观。

(4)引资料

第4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用:更形象的说明了夏秋季节池沼之美。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的准确性,离不开语言的分寸感。

1.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性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2.有时语言表达得更肯定,毫不含糊。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四、辅导练习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提问:

1、学1篇说明文应首先从哪些方面入手?

2、说明的顺序有哪几种?

3、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常见的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二、作者及苏州园林的相关介绍: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2、苏州园林简介:

三、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对称(chèn)重峦叠嶂(luán)(zhàng)

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lòu)

斟酌(zhēnzhuó)阑干(lán)蔷薇(qiángwēi)

2、解释词语: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意和裁新。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连着的山。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丘壑:山丘和水沟。比喻心中构思好的腹稿或设计样式。

斟酌:考虑事情、文学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匠师之心,指巧妙的设计。

俯仰生姿: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给每段表上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合并段落,划分层次。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1)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部分(10)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

3、自读课文,认真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重点章节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这些图片美在何处?(欣赏后指名说。)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赏析课文: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1、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排比句,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就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3、这四个“讲究”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它们是按照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安排的。

4、设计者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

明确: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二)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

明确: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

画图归纳:(图样见课件)

(三)速度课文3—9节,结合图片赏析归纳:

阅读第4节,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5、6节,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品味图画美:快速浏览课文3-9段,找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再读一读。

示例句子: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了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可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句中的“画”“图画”,应该就是中国画。(1)和(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中国画上最常见的。这就足以说明园林建筑与绘画是有联系的。

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明确:“总—分”结构。)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来鉴赏下面的图片(任选一张)。说说:美在……

三、小结全文: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四、课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五、拓展练习: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本”在这里是典范和样本的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举例子)

B、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C、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打比方)

D、赵州桥全长米,两端宽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据)

E、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

4、品味词语。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明确:“据说”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明确:“一切”、“绝不”语气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C、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明确:“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使表达更准确。

六、课后作业:

作文:学写说明文

题目:《我们的校园》

要求: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左右。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课文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1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别出心裁,因此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画意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准确性。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研讨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足迹,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

二、出示教学目标(小黑板)

三、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生字词。

四、介绍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五.现在请大家齐读一下开头两段,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提问:

⑴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

a、P105

b、说明方法: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⑵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

——P106,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呢?

——P106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去体会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

——本段第一句。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⑶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再逐句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于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

七、简略地看一下7、8、9三段。

问: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 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

八、小结:

刚才我们简要地分析了3—9自然段,这几段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1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课文研读,播放教学PPT,PPT内容为: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PPT图片展示

自主学习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有效指导学生的预习,落实好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课前导读,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播放PPT。

合作探究请大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文眼,将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可以互相讨论。相互讨论或自己独立完成,向教师汇报结果。

播放教学PPT

当堂训练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系内容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然后当堂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播放教学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活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点: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学法指导:

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勺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2.苏州园林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步骤: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板书课题)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明确目标

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3、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明确: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略)

4、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1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5、读准字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

6、理解词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7、新课讲授

(一)欣赏领略

1、通过用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来激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看完图片说说个人的感受。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

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

提问:这是1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3~9)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或者)

本文的结构层次也可以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这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提问: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8、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9、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我们的校园环境的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20 3211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