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说课稿【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观潮》说课稿【优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观潮》优秀说课稿【第一篇】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1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1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

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

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

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优秀说课稿【第二篇】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1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

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

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10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1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1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优秀说课稿【第四篇】

教材分析:

这是1篇10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

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20 219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