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学习用简洁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据“由预习而提问——由提问而入文——随精读而深化”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提到的“相片”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意义,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辨析,背景渗透。
由“相片”做引线,展示抗战时期的一组图片,包括敌人封锁中的村镇、炮火轰炸后的城市、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支援抗战的民众等。
学生谈观感。
生:抗日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1、初读课文,学生思考并交流:用上“我、年轻妇女、信、相片”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生:一位年轻妇女让我给她的丈夫写一封信,信中加了一张小小的照片。
2、小组交流预习中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浅层次问题。归纳出不能自学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问题,相机归纳。
师:有几个小组谈到了:崇高的心意的怎样的?这三个小组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
1)崇高的心意是怎样的?为什么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与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有一个组提到了良民证,它代表了什么,人民为什么如此恨它,要焚烧它?另一个组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是相似的。归纳:
2)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人们为什么焚烧它?
师:有一个组提到为什么要给他们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什么以相片为题?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信封信纸用起来是如此不方便,而又非用不可?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非要用这张相片?
师:问题提出来了,要解决问题还要靠——
生:读书解决。
三、品读课文,具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1、以“这是一张xxx的相片”为话题,“说话要有理有据”为发展语言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主要注意点:
(1)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并“有理有据”地依托文本谈出个性化的见解。
(2)抓住“良民证”“验讫”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重点的语段进行朗读练习,通过资料补充、边读边想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文本“读明白”。
预设点:
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请同学们先想想:这是一封什么信?为什么要用特别的信封信纸,还要加上一张特别的相片,表达特别的心意。
师:哪里写出了信封信纸的特别?
生:在第一段。
生读。
师:还有哪里?
生:第二段也有。
生读。
师:第一段中的抗属是什么?
生:抗日战士的家属。
师:哪一句具体写了信封信纸?
生: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为什么非用这个写不可?
不用这种纸行不行?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为什么用这个不可啊?
生:是因为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只有用这样的信封信纸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意。
预设点:
验讫
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那天,我的一个远房的嫂子来让我写信。除了这样的信纸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这张相片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3至5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边勾画边在重点的地方加了标记。有的同学还边勾画边做了批注。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勾的第3自然段这。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同学们,“讫”是什么意思?
生:讫就是说结束终了。
师:“验讫”呢?
生:检验结束了
师:谁检验结束了?
生:敌人检验结束了
师:戳记是什么意思?
生:印章。
师:他们是怎样检验照片的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勾其他句子的?
生读:“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师:难怪我说这照片不像,比现在还老。从这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本来挺年轻,可她宁愿给自己的丈夫看自己老些的样子,就是因为她想让丈夫看看她被战争折磨的样子,鼓励他能坚决地勇敢地去打仗,把敌人都打退喽,以后才能过更好的`生活。
师:还有哪里写出了人物的表情?
生:第六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师:敌人在的时候,不是只有这一张相片啊,几千几万人在照相啊,但却拣不出一个有笑容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是啊,所有的人都哭丧着一张脸啊,这相片是怎样照出来的?
生:照相的时候,敌人拿着刺刀在身后。
师:读读这段好吗?
生读。
师:不照行不行?再来读一读
生:不行
师:读读这段
生读。
师:想象敌人拿着枪刺逼着的情景,自己再来读读这段。
生读。
师:同学们,拿枪刺逼着照的相片用在了何处呢?你找到了吗?
哪段写了?
生读: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良民证是什么,有了解的吗?
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如果不带良民证会怎样?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良民证是一种进出的证件,像身份证。
师:不是身份证,还有补充吗?
生:这是一个良好居民的证明
师:谁发的?
生:日本人。
师:日本人定义什么样的人是良民?
生:不反抗日本人,不心怀不轨的人。
师:心怀不轨是贬义词,不能用到这里。
出示良民证的图片:我们看看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
看图片。
师:良民证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姿势有特别的地方。 这是什么姿势?
生:举手投降的姿势,
师:难怪文章的良民证加了引号,也难怪老百姓把良民证统统都烧了。再读读这段
生:自由读
师:知道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了吗,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知道了吗?
师总结照片的样子
2、围绕“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相片”的代表意义,体会那位年轻妇女的思想情感,也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
(1)继续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的要求,引导学生既概括性地谈出相关的结论,又依托文本进行说明。
(2)注意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重点词语和段落,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中悟情。
预设点: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她为什么把这张照片寄给远方打仗的丈夫?她是怎么说的?赶紧看看书上的话吧。
生:这个妇女是这样说的:“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听出来了,我们在家里受的苦可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呀。她郑重地说,谁读一读
生:读“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师:除了这段,还有哪段表达了青年妇女的心意?
生:第十一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十一自然段
师: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哪。
这位妇女刚刚介绍照片的时候还是笑嘻嘻的,后来变得庄重起来,现在又抬高了声音,谁再来读一读?
生: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知道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寄这样一张相片了吗?
青年妇女的心意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这照片师千千万万照片中的一张,这心意也是几千几万老百姓的心意啊,“叫她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了声音说——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寄这样的相片,那为什么以相片为题呢?你来说一说。
生:她是想激励她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相片代表了她们的心意,所以用相片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用什么激励?
生:用相片……(略)
生:我认为主要是将从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而且更要表达了激励前方的战士们的心意
还代表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所以以相片为题。
师:这张相片表达了青年妇女崇高的心意,为什么说这和英雄气概相当?
生:这种英雄气概就是不怕日本人的进攻,保护老百姓。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意,同学们想一想,青年妇女是在积极鼓励丈夫,前方的战士积极得打仗,保护着人民的生活,所以,我觉得——
生: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请大家再读一次。
读: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布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
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文章。
(2)阅读有关抗日题材的作品,或采访年长的人士,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敌占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3)回忆信件的格式,了解家信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找一封家信读读。
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延展情感。
1、学生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
2、读后交流:用年轻妇女的口吻来简要复述这件事。
二、交流资料,准备“写信”。
检查第一课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2、交流信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信的特点。
3、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说说这封信中可能会谈到什么。
三、写书信,交流评改。
1、学生写书信,教师个别指导。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2、通过综合性学习,继续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汉字,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好汉字。
3、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能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4、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中秋节那天,一定都吃月饼了吧。圆圆的月饼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月亮、团圆。
师:那你知道远古时代甲骨文中的“月”是怎样写的吗?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甲骨文“月”)这就是甲骨文中的月,你看,它像什么?(半个月亮)随着汉字的演变,月字的字形渐渐发生了变化,你看(课件演示“月”的变化:他从最早的甲骨文,演变成金文、小篆、隶书、到现在广泛运用书写的楷书、草书、行书。同学们,“月”字从月亮弯弯的样子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感受到汉字非常有趣、很神奇……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
师:看着这个主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中国的汉字有什么值得我们热爱?汉字是怎样演变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探究。
二、探究汉字
师:为了让大家解决好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现在,请大家自由地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文章,也许你会从文章中发现汉字值得我们热爱的原因,把你发现到的相关语句作上记号。
(生自由阅读相关资料。)
师:让我们来交流汉字值得我们热爱的原因。
1、交流之一:字形美:
师:你搜集到哪些资料足以说明汉字值得我们热爱?说说你的第一处发现。
生:(找到比喻句)师出示课件。
师:我们自由地读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汉字很可爱、很美丽(板书:美丽可爱)
师:对呀,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P85的资料“汉字的演变”,你觉得这一个个汉字哪些地方可爱?
生:汉字很生动、形象。
汉字那么生动、有趣,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正是因为汉字的可爱、美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所以,我们要由衷地说:(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
2、交流之二:意境美:
师:你还搜集到哪些资料说明汉字值得我们热爱的?
生:(找到汉字风韵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师:是一群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这段话,看看这些小精灵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遐想。
生自由读这段话。
我看到哭和笑着两个字的时候,也有和作者不同的感受(师示范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以你最喜欢的一个字为例,写一写这个汉字给你带来的遐想,交流交流。
师: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汉字就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板书:风韵独特)让我们带着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吧: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课题)。
3、交流之三:字体美:
师:在我们眼里,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风韵。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交流资料(课件打出文字)。
师:你瞧,老师把两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展示书法作品,师配乐介绍书法风格。
师:接下来,还有几幅书法作品我们要一起欣赏,同学们边看,边想,如果你是书法赏析大师,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评析这三幅作品。
(逐一出示楷书、草书、隶书三种书法作品。)
师:现在我们分成四人学习小组,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赏析交流。你可以先读读材料《赞汉字》,借鉴其中的好词来评析;还可以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会书法的同学还可以借助平时书写的经验来评析。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请组长做好记录,把组员的发言整理成一句或一段话,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交流并对进行评价,可以是精彩的,值得借鉴的,也可以是还需要改进和加强的。
师:这三幅作品,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风韵,难怪作者说它变幻无穷汉字是世界上最有诗意与灵性的文字,书法又是汉字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它真不愧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把心中的赞美表达出来吧: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生齐读课题。)
三、赞美汉字
师:除了我们,还有许多人也同样热爱着祖国的汉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段资料,请看屏幕:
1、奥运会会徽。
2、《中国娃》。
师:不管是用写文章的方式、还是绘画、写歌,都真挚地表达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生:认真写字、不写错别字……
四、延伸课外
师:可是,你看(课件演示街头错别字)在我们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还有不规范的地方,下节课,我们也来开展一个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并把这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反映反映;在我们的作业和习作中,也要规范用字,不写错别字,让我们也为纯洁祖国文字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汉字更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篇】
《金色的脚印》
一、开门见山,进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有关动物的文章。(板书:金色的脚印)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的作者叫(椋鸠十)。大家对作者有什么了解吗?(学生汇报)
3、师补充:他是一位专门写动物的作家,他写了很多有名的关于动物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1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写的角色有几个吗?(板书:角色老狐狸小狐狸正太郎)
2、(出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交流读后的感受。
3、围绕学习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写什么事情?同桌交流,取几个小标题。
4、汇报初读情况。
(1)两名同学上台板演。
(2)师小结:大家写的是不是都是这几件事情呢?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这几件事情。(指着学生的板书一一说)
(3)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提示概括的技巧)
(4)师小结学习这样的长课文的方法。
三、讨论交流,细细品读
1.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随机出示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问: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的?
⑵师小结:这些叠词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孤独的环境,这是一种什么描写?(板书:环境)就是这种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小狐狸当时的孤独无助、凄凉。
⑶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把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读出来。
2.从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的四件事情中,选择其中一件细细品读。
要求:边读边做批注,说说自己从这段文字中感悟到了什么?
⑴学生汇报:我选择的是……,我从这里感悟到……
⑵老师指导品读,如:从哪些词语中,能给你特别的感受。(四个场景一一品读)
从“做窝”这件事情的引导学习中,点出对比的手法的运用。(板书:对比)
⑶品读后,引导修改小标题。(如:舍命引狗冒险做窝……)
⑷师小结取小标题的技巧:简洁、能够表现出老狐狸当时的一种情感。
3.体会、品读人与动物的情感。
⑴承上启下:这四件事情深深地打动了正太郎,也打动了我们。除了这四件事情,课文中还有哪些事情让我们特别感动的呢?
⑵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引导品读关键词句。(如:正太郎给老狐狸送食物、老狐狸救正太郎)
4.总结老狐狸、小狐狸、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完成板书。
5.品读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
⑴学生齐读这3个自然段中的前两段,思考:事情到这里,应该结束了,狐狸一家团聚了,很喜庆的场面,但是课文最后还留了一段,为什么?
⑵齐读“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问:读了这段话给你一个怎样的感受呢?
⑶出示第二自然段,师生对比朗读。
从对比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呢?你觉得这样一段话在这里有没有必要加呢?
⑷师小结:这里的金色光芒象征了狐狸一家又开始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也象征了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板书:象征)
同时,这个“金色的光芒”又和课文题目“金色的脚印”相呼应,又起到点题的作用。(板书:呼应点题)
⑸再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四、总结中心思想,领悟学习方法。
⑴“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它们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⑵学习方法:我们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重点抓住文中有些什么角色?主要的事件有哪些?文中的环境跟角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对比、象征、呼应等手法的运用,那样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作业:课外练笔(二选一)
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 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 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 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 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上一篇:出行交通安全教育教案精编5篇
下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