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因数和倍数教案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71-0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参与为主的数学学习活动。它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自主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加强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晰,对基本课型不够熟悉,对实施策略体会不深,从而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展开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及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重在研究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同课型的特点、实施要求及教学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执教的《铺贴地砖》这一则典型课例,谈如何融合“社会实践”与“课题研究”两大课型的特点,激励学生研究不同方案,并学会优选合适方案,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因数和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物体搭配的规律等知识综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铺地问题。

2.让学生经历设计铺地方案、优选铺地方案的过程,发展数学思考,积累活动经验,有机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因数和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物体搭配的规律等知识综合解决铺地问题;难点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并优选铺地方案。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学生测量的视频、调查表、学生活动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周边,矗立着一幢幢学区房(多媒体出示图片)。楼房从开工到居住,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

1.师生谈话:你想做一名装潢设计师吗?请喜欢装潢设计的小组介绍测量活动,说明测量地面长和宽的意图(设计铺贴地砖的方案)。

2.教师揭示课题:铺贴地砖。

3.调查小组汇报家庭购房需求统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购房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设计意图课伊始,趣已生。本节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贴近生活,关注实践。教师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区房的地砖铺设问题为引线,以家庭购房需求的调查情况为素材,使学生对如何选择地砖铺地产生兴趣,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情境创设紧贴生活实际,紧扣学生心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启思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二)问题导引,优选方案

1.教师提问:一间客厅地面长米,宽米,现在店里提供了三种瓷砖,你准备选择哪一种?

2.教师相机板书:只铺一种;正好铺满。

3.学生完成活动一:优选合算的方案。

一间长方形客厅,地面长米,宽米,如果正好铺满一种瓷砖,怎样铺贴比较合算?

(价格表)瓷砖1规格:80cm×80cm,每块价格:90元;

瓷砖2规格:40cm×40cm,每块价格:25元;

瓷砖3规格:30cm×20cm,每块价格:10元。

(1)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铺?

(2)独立算一算:需要多少块?一共多少元?

(3)组内比一比:选择哪一种瓷砖比较合算?

(4)展示汇报。

①学生先说一说怎样铺,再算一算、比一比。

②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适时进行评价、点拨;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预设1:

米=560厘米;米=320厘米

560÷80×(320÷80)×90=2520(元)

560÷40×(320÷40)×25=2800(元)

因为:2800元>2520元

所以:铺贴边长80厘米的比较合算。

预设2:(560×320)÷(30×20)有余数,地面的面积不是长方形瓷砖面积的整数倍,不能正好铺满……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汇报,交流数学思考的过程。

③教师借助图示进行点评,与学生谈话小结:当长方形的长(m)、宽(n)均为正方形瓷砖边长(a)的整数倍时(或者m是a的倍数,n也是a的倍数),一定能正好铺满。

可以运用以下解决问题的模型求一共的块数:

④借助多媒体直观显示:用30cm×20cm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

师生交流:无论怎样铺贴,地面面积总不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用这样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地面。

教师板书:mn÷(ab)不是整数倍,不能正好铺满。

让学生选择80cm×80cm瓷砖铺地,算出怎么铺总价最少、价格合算。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在“活动一”中,学生自主探索“如何选择一种不同价格的瓷砖”,经历了说一说铺法、算一算块数、比一比价钱的活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学会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并优选。教师没有停留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而是继续引领学生观察,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当长方形的长(m)、宽(n)均为正方形瓷砖边长(a)的整数倍时(或者m是a的倍数,n也是a的倍数),一定能正好铺满,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求块数:m÷a×(n÷a)或mn÷a2。另一方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无论怎样铺贴,如果地面面积总不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这样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地面(但这句话不能说明:无论怎样铺贴,只要地面面积都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这样的瓷砖能正好铺满地面)。

优选方案是学生不断深化数学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对倍数与因数、面积知识等学会了灵活运用,思维经验就会得到提升,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

(三)合作探索,设计方案

师生谈话导入: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将不同种类的瓷砖搭配起来铺地。

1.师生共同设计铺设方案。

(1)地面最外面一层铺满长方形瓷砖(多媒体展示铺贴过程),提问:最外面一层铺了多少块?

(2)里面如果正好铺满另一种正方形地砖,可以怎样铺?同桌交流。

(3)重点突出:560-20×2、320-20×2都是40的倍数,但都不是80的倍数。

小结:里面长、宽都是40的倍数,能够用边长40厘米的瓷砖正好铺满;里面长、宽都不是80的倍数,不能用边长80厘米的瓷砖正好铺满。

2.完成活动二:设计不同的方案

如果在客厅地面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一种正方形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瓷砖,可以怎样铺贴?

(1)组内分工合作,一人做好记录。

(2)我们小组的设计:最外面一层铺贴_______;里面铺贴__________。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结论

(3)全班交流。

①请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种类的瓷砖搭配起来铺地,完成活动二。

②学生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小组活动,注意对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进行点拨。

预设1:最外面一层铺贴80cm×80cm的瓷砖,里面铺贴40cm×40cm的瓷砖

(560-80×2)÷40=10(块)

(320-80×2)÷40=4(排)

560÷80×2+(320-80×2)÷80×2=18(块)

10×4×25+18×90=2620(元)

预设2:最外面一层铺贴80cm×80cm的瓷砖,里面铺贴30cm×20cm的瓷砖

(560-80×2)×(320-80×2)÷(30×20),不是整数倍,里面不能正好铺满……

③指名小组展示汇报,学生互评、补充。

④师生共同谈话: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关键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长和宽,看能不能正好铺满。对于不同的方案,可以计算出总价,比较哪种更合算。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活动二从“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将不同种类的瓷砖搭配起来铺地”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出发,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在客厅地面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一种正方形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瓷砖,可以怎样铺贴?让学生再次经历不同方案的设计,综合运用物体搭配的规律、因数和倍数以及“活动一”归纳出的问题解决模型等解决更为复杂的挑战性问题。这一活动充分融合了“综合与实践”中“社会实践”课型与“课题研究”课型的特点,需要学生关注生活、想象“模拟生活”情境;面对问题,学生必须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择、优化,验证方案是否可行。最后,师生谈话小结: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关键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长和宽,看能不能正好铺满。对于不同的方案,可以计算出总价,看哪种比较合算。

这一活动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严密性等特点,学生的活动经验在画画、算算、比比等操作、思考活动中愈加深刻。尤其是最外面一层铺贴正方形地砖后,里面可以怎样铺需要学生借助图示深度思考。由提出方案,到验证方案是否可行,再到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四)交流体会,拓展延伸

1.说一说课堂学习的收获,并提出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2.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继续挑战。

我来挑战:

(1)如果在长方形客厅和两间卧室分别铺贴一种不同的瓷砖,都是正好铺满,你认为怎样铺比较合算?(图略;瓷砖价格同活动一)

客厅地面长: 宽:4m

房间1地面长: 宽:

房间2地面长: 宽:

(2)一间长方形客厅,地面长米、宽米。如果在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若干块边长30厘米的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正方形瓷砖。

①最外面一层一共铺贴了多少块?

②里面瓷砖的最大边长是多少厘米?一共铺贴多少块?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从问题出发,最终回到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探索,这很有价值。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也注意从课堂生成的问题中精选话题。另一方面,练习设计突出了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继续运用物体搭配的规律寻求优化的方案。

五、总体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贴近现实生活,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节课能够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结合人们的购房需要、用一种或不同种方砖铺地、选择合算的铺地方案等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铺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思维的愉悦,感受数学应用的乐趣。

(一)体现课型特点,灵活运用策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同时,活动课型丰富多样,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各种课型的特点、结构模型和实施要求,灵活运用各种课型的模型和方法,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这节课很好地体现“社会实践”课型、“课题研究”课型等特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学区房进行实地测量、搜集数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们购房的一些()需求,通过明确问题、参与实践、展示成果等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实践意识得到了激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这节课也力求体现“课题研究”之特点。以“活动二”为例,学生重点围绕“如果在客厅地面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一种正方形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瓷砖,可以怎样铺贴?”进行具体研究。由提出初步方案,到验证是否可行,再到得出结论,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灵活运用策略,通过精心组织合作、鼓励画图思考、探究不同方案、比较优化方案等方式引领学生丰富解决问题的路径,体验方案的多样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启迪发散思维,优化解决方案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一”中,学生经历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并结合已经学过的因数、倍数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识思考哪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哪种方法是合算的;模型的建构更加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活动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在确定最外面一层铺设不同的正方形地砖之后,就对里面的铺设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之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归问题解决的关键之处: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关键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长和宽,再看能不能正好铺满。最后,又进一步优选合算的铺设地砖的方案。

(三)注重设疑引申,促进素质发展

教学的境界不是教学生无疑,而是让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综合与实践”活动综合性强,课堂生成性问题较多。这节课有一个结论:无论怎样铺贴,如果地面面积总不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用这样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地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无论怎样铺贴,只要地面面积总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这样的瓷砖就一定能正好铺满地面。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探讨:当地面面积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时,用这样的瓷砖铺地,一定能正好铺满吗?课结束,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如果在客厅和两间卧室分别铺贴一种不同的瓷砖,都是正好铺满,你认为怎样铺合适?练习的设计促进了学生的再提升和再创造。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综合与实践”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注重融合“社会实践”与“课题研究”两大课型的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励学生研究不同方案、优选合适方案,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化体验,在积极的探究中深化认识,最终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2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然而,现代汉语的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倍”的解释却是:“与原数相等的数”。因此,黄伯蓉、廖序东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以及张志公、胡裕树等汉语名家的专著都一致界定:“倍”只使用于数的增长、扩大,不能使用于数的减少、缩小。

以数学课本上的应用题为例:“一个农场刚建场时有耕地580亩,现在耕地的面积比原来扩大10倍。现在耕地的面积有多少亩?”(五年制数学课本练习四第12题)根据上面所引的表述,只需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便可得出答案:“现有耕地5800亩。”但是客观事实却应该是这样的:580亩扩大一倍是1160亩,580亩扩大二倍是1740亩,......580亩扩大10倍是6380亩。也就是说:"扩大"后面如果不加连词“到”,汉语里就应该按有表示完成时态的助词“了”来理解,即扩大后的总数应该是扩大数加上原有基数(5800+580)。这样就出现了两个答案,哪一个是错的呢?显然是前者。下面再以该题为例来看缩小的客观事实。根据“倍与原数相等的数”推论如下:580亩缩小一倍是0亩,缩小二倍是?亩,......缩小10倍是多少亩呢?如果依据本文开头所引的表述,那么只需要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即可得到"580亩缩小10倍是58亩"这个答案。但是这个答案经不住客观事实的检验:原数减去现有数得到实际缩小数(580-58=522)。也就是说,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之后,连原来的一倍(580亩)也没有缩够,只缩小了原数的9/10。事实上,任何数缩小一倍就成了零,根本不可能缩小两倍以上,更不要说缩小十倍百倍千倍了。只有这样理解,才不致于跟"倍:与原数相等的数"相悖谬。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小数教学是在整数学习之后系统进行的。但是从数学本身的理论系统来看,要真正弄清小数的实质,应该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要进一步认识小数也只有在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才行。因为小数就是把十进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的数。

综上所述,建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者和广大教师,在对小数性质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表述时,精心斟酌词句,力求表述得既准确科学又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笔者试表述如下作为引玉之砖:

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3

五年级线上教学教案

授课学科: 数学

授课内容: 《因数与倍数》

授课日期: 2020年4月10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准备教学: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父子、母子、母女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四)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想方法: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集合图的方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五)我的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举例子,找规律,勾画知识点,读一读。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智慧乐园

1.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填空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

2.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判断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1)在算式6×4=24中,6是因数,24是倍数。         (    )

(2)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    )

(3)1是除0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    )

(4)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5个。     (    )

(5)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    )

(6)是3的倍数。                               (    )

(七)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0 1855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