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 量(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测 量(实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1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四、集体讨论: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丝带以及我们的手、脚等来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这5篇测 量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测量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测量》教案2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  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 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 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3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远近。

2.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发展分析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

2.难点: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正确测出物体之间的远近。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长短不同的绳子、小棒,……。

2.环境创设:在活动区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如:小熊的家在两个车站中间,它从家里出发去车站,到哪个车站更近些?

四、设计思路

自然测量的教学中有两个要点:测量工具的选用和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测量工具的选用反映了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带若问题进行测量活动。提高工具选用的有意性,这样在交流讨论时幼儿才能自觉意识到测量中工具选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测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测量教学的。难点。幼儿不能主动发现测量中工具之间衔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实践的基础上,要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再次操作达到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五、活动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讨论—>继续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动区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探索积累

《测量》教案4

活动目标:

1、理解长度测量的意义,体验测量的乐趣。

2、尝试探索及学习不同的长度测量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3、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会带来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寸虫图片1张,集体记录图表1张,投影仪。

2、幼儿测量用图(知更鸟、苍鹭、老鹰、巨嘴鸟、大雁操作纸)、1寸和2寸吸管若干,黑色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引出测量我明白了,你们是看出来的,准确地说,你们使用目光测量出来的。

二、故事引导,理解测量

1、导入情景,初步测量。

2、提出测量要求:一寸虫会做的事情你会做吗?那么,听清楚我的要求:不搬小凳子到桌子上,用小碗里的一寸虫去测量一下知更鸟的尾巴,看看你用了几条一寸虫长?3、简单测量,操作后引导孩子表述操作结果,提问:谁能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们测量的?追问:3条一寸虫的长度就是——3寸。(强调一条紧挨着一条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三、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逐个统计测量结果,并提问:你测量的是什么鸟?测出来的长度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出示各种鸟的测量结果,并将幼儿用到的方法用图标列出来。)

2、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助提问: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

四、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辅助提问:你测出来的结果是用到了几次?大雁的身体是一样长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测出来是6?有些孩子测出来是3?——哦,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会不同,如果我有一条“三寸虫”呢?

教师小结:的确,测量工具的不同,会造成测量次数的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活动分析:

一、《纲要》强调幼儿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因此,我重构增设了一下环节,旨在引领幼儿将经验迁移,升华本次数学活动:第五环节、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1、抛出问题,形成冲突:如果请你来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一寸虫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则两比较合适?(活动目标:将经验成功迁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根据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讨论,留下尾巴,引发欲望。(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记录表使用得较为成功,较好地呈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重难点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展现、归纳上比较清晰的。作为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来说,列表归纳的方法应该推广使用,用着十分便捷的作用。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5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活动准备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活动总结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0 481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