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说课稿(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说课稿说课稿(优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四组第十三课。本文是1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这则寓言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本课位于教材的第三组,这组教材围绕“怎样想问题、看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第1篇课文“识字4”与本组课文都有一定联系。而本篇课文则第一个分说了道理。它处于承上启下及过渡位置。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低年级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而且大多数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从父母那里、从自己的课外读物中已经听过这个小故事。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在已经熟悉的小故事中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其中的寓意呢?根据《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字个字。

2、情感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能力目标: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我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谁读得好,就奖他一面小红旗!”。学生们由于受到了小红旗的激励,课文读得可起劲了,有的学生边读边画,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动作等等。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大胆质疑。“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等等。根据学生的质疑,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同学们,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读找答案。”在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说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读后悟理,角色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我请学生们在小组里一个读青蛙的话,一个读小鸟的话,让他们也试着争论,这样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大的很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为是。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无论是从设计上还是从课堂实践中我的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六十个孩子就有六十只青蛙,六十只小鸟。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这节课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也注意了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我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也能在小组的帮助下区分角色的特点,先自由练读然后再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读。这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小组成功的喜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当我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练习时我发现:学生们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我想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这样才利于学生们整体综合发展。其二,这节课我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十分单一,如:真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等。我想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有判断性、鼓励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时不光要表扬学生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个判断,并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语言加以概括,真正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

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设计理念:

这是1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练习续写课文。

(3)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法上,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四、说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在脑海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激情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纠结和不安。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桑娜(家的装饰、吃穿、忙碌等)了解到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然后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桑娜一家的凄凉境地,从而产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话题一转,抛出“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让学生再次进入文本,合作探究,从桑娜的1、家中整洁、温馨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3、夫妻俩不顾生活艰难收养孤儿,特别是桑娜的心理活动和渔夫的表现,真切感受到桑娜和渔夫虽然贫穷,却有一颗金子般的美好心灵。这样的对比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了净化。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最后拓展部分续写文章《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后……》为题,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家穷

宁可自己吃苦

穷人 也要帮助别人

品富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优秀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1篇课文,主演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还要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这里主要说说我的教法:

首先,让学生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优秀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篇课文通过对翠鸟鲜艳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机敏特点及住处的描写,最后归纳到对翠鸟的喜爱,进而升华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特点,让学生受到爱鸟情感的陶冶。

难点: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顺序的描写。

二、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描述方法和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和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有关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情景化。

2.启发式讲读法:引导学生默读、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

3、情境创设法:上课初教师戴翠鸟头饰引起学生兴趣,外形学完后奖励给学生由学生扮演翠鸟教师采访的形式完成后面的教学。

4.读写结合:抓住课文的教材特点,进行仿说,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做充分准备。

(二)说学法:

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总分段式的结构和构成(迁移法)。

2.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你们喜欢吗?喜欢哪种呢?

2、老师戴翠鸟头饰表演,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你想了解什么?(翠鸟的外形、住处、动作等)

3.“那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翠鸟》”顺势就过渡到第二环节。

(如此导入新课,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并引导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翠鸟的外形的,分别是怎样写的?圈出其中的关键词。

(2)、画出文中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并想想课文是怎样将翠鸟羽毛的特点写清楚出的。

2、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和抓住事物特点按照顺序描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小巧玲珑”的意思。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虚拟情境,说出情趣。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听音乐播放,亲身感受)

2、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谈谈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指名接受采访)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指导朗读

5、总结学习方法:读—找—谈—再读

6、按照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7、汇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8、思考: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9、欣赏图片并谈谈你对翠鸟的看法。

(四)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说说翠鸟的家在哪里?

2、思考:听了老渔翁的话我们为什么脸红了?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爱护鸟类,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六)课外延伸

1、翠鸟漂亮吗?把你介绍给大家好吗。

2、根据词语连句子。

3、以“我喜欢的动物”为主题,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动物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怎样保护动物的常识。

优秀的说课稿【第五篇】

我是6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头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习资料,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终阶段,是整数除法的完成和提升阶段。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具有必须的总结性和概括性。学习这部分资料,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积累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不够商1写0占位的意义,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本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占位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线,先以复习引入,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从而发现灵活的试商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根据学情我设计了“独立思考一合作探究一实践应用”的学习方法。在算法探索、分析比较环节中,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把除数看作哪个数试商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掌握灵活试商方法,从而到达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目的,并在后面的练习中进行实践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600÷20=7200÷36=52÷13=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计算52÷13和600÷20时是怎样想的

2、笔算

750÷5=900÷6=

订正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异常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看那一位商0

设计意图:旧知的复习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新知的预判,也是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除三位数

(1)设问

教师:经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问题: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能够组成多少组

教师:你怎样理解“能够组成多少组”这个问题你认为商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新知的学习是在旧知的基础上,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帮忙学生在自我的知识储存中选取有用的旧知作为探求新知必备的“食粮”。

(2)探究方法

预设如下;

教师:先算18除什么数

学生:先看被除数前两位,18除61个十,商3。

之后问:这个3表示的是什么余下的是多少

(3)试一试

989÷43=244÷58=68÷26=

2、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末尾有0

出示:930÷31=

①学生试算930÷31,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出现的问题

②教师: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

③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预设各种理解:

a、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

b、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3已经没有余数了,但个位上的0除以31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c、因为930÷31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商应当是两位数,所以应当是30

d、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商0、表示商是30个一,也就是30、所以个位要写0

e、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一位数3,不表示两位数30,经验算,3×31不等于930,所以商不是3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没余数,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能够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设计意图:课堂上设置“大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的资料留白,让学生自我去填写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的进取性,也给学生探求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比较练习

(1)练习

把被除数改成940,即940÷31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不一样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能够跟同桌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3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的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两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十,而只是3;同样若商的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能等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虽然把例题改为练习题,但却给学生指引出探求的方向、方法,留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巧妙地把学习难度降低了,也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一样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一—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不一样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师生共同小结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景: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确定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3)做一做

722÷36=901÷90=

教师:边做边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数前三位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头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经过比较和总结,帮忙学生梳理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新知运用

1、做一做

784÷54=649÷3l=364÷12=762÷38=

2、确定

下头的计算对吗

教师:在笔算除法时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练习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类型多样,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不局限于例题的学习,用错例进行举证能够帮忙学生杜绝同类错误的发生

3、解决问题

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同一种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教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花了的钱不明白,要先求,因为剩了60元,仅有去掉这60元,剩下的钱才是用来买化肥的学生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四)全课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 352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