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猫》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郑振铎的《猫》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郑振铎的《猫》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1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1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郑振铎的《猫》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学生举手)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2作者介绍。多媒体出示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教师讲解。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

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s )怂恿(s ǒn g yǒn g ):鼓动别人去做。

婢女(bì) 蜷伏(quán ) 惩戒(chng) 怅然(chàng):不愉快的样子。

诅骂(zǔ) 红绫 (l íng )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考多媒体出示的问题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3、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于它们不同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 很可爱 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 瘦, 毛被烧脱了几块, 更觉难看。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 更有趣, 会捉鼠 天生忧郁, 不活泼, 懒惰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 不大喜欢 死亡 丢失 死亡

4、依据表格,我们来看一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5、文章生动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6、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写两次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7、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过渡)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第三只猫大打出手的呢?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是怎样的呢?

三、精读赏析

重点品读15-------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评判一下此次案件。

学生跳读这部分后同学之间议论,合作交流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作者为什么怀疑是那只丑猫?)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的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不是)事实真相: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了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过,自责,内疚 (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

由于我的过失

“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失?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做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草率的做出了判断。 根本原因:“我”对那只丑猫抱有偏见。

(3)师:就是因为我的偏见,才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的难过。(此处穿插题)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平等地对待生命 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或是人类说些什么呢?

a. “我终于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了!”

b. “希望你们能善待我们!生命是平等的。珍惜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c. “你伤害了我,我恨你们!人类太自私了,太残酷了!”

d.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家人、朋友及所有身边的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五、总结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是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为什么不单写第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

四、品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 “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 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 你代表作者或人类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

a. “我错了,请原谅我吧!虽然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但是我从此学会了珍视每一个像你这样的小生命,不会因为弱小、残疾等原因无视或歧视你们。”

b.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c. 所以人和动物之间、人和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都需要宽容和理解,都应该尊重与被尊重、都应该相互信赖。

郑振铎的《猫》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养过这三只小猫之后,他家永不养猫,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探究其中原因。

二、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检查生字词

污涩(s ) 蜷伏(quán ) 惩戒(chng) 诅骂(zǔ) 红绫 (líng ) 虐待(nǜe)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chàng):不愉快的样子。妄下断语(wàng): 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

四、整体感知,初步触摸不同的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提示: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2、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及结局的词语或句子,填写下表。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相应内容,组内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五、定焦第三只猫

1、第三只猫有没有偷吃鸟呢?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个环节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相互交流、讨论,教师随机引导,小标题的拟定只要意思对即可。

2、写第三只猫结局时用了哪些语言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味这些词语。

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内容,交流、体味。

3.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讨论、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发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六、探究写作技巧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引导,归纳、明确: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明确: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明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明确:便于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章显得亲切自然。

七、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周家的丫头是否应该收到责备,她代表了怎样一种人?

2、“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代表了怎样一种人?

3、“我”为什么会“妄下断语”?教训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八、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九、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家人、朋友及所有身边的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课后说给其他同学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20 548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