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将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涵盖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及文化特色等方面。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一篇】

八年级的新学期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在忙着学习地理的什么知识呢?,下面本站网友分享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粤教版提纲,帮助同学们更有效的复习地理。

地理复习提纲。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

1、四大地理单元地理特征。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位置。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南、横断山脉以西。

范围。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约占全国25%。

新的大部、甘的西北部、整个内蒙古、冀、宁的北部,约占全国30%。

青藏高原上的藏,约占全国25%。

人口。

约占全国40%。

约占全国55%。

约占全国4%。

约占全国1%。

植被。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草原。

荒漠。

高寒草甸草原。

主要河流。

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

长江、珠江。

塔里木河(内流河,2176千米)、额尔齐斯河。

雅鲁藏布江、黄河源头、长江源头。

主要山脉。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

南岭、武夷山。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

主要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温度带。

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热带。

中温带、暖温带。

高原气候区。

干湿区。

半湿润区、湿润区。

湿润区。

半干旱区、干旱区。

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上。

400毫米以下。

400毫米以下。

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季。

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燥、日照充足。

高原山地气候。

高寒低氧、日照充足。

主要粮食。

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小麦、玉米。

青稞、小麦、豌豆。

主要经济。

作物。

甜菜、棉花。

油菜、甘蔗、蚕丝。

瓜果、棉花、甜菜。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牧区。

新疆牧区、

内蒙古牧区。

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牧场类型。

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

高寒牧场。

种植特点。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河谷农业。

种植业分布。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优良牧种。

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青海牧区:牦牛、藏绵羊。

新疆牧区:细毛羊。

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

2、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一淮河以南。

1月平均气温。

小于0℃。

大于0℃。

河流是否结冰(封冻)。

是、结冰(封冻)。

否不结冰(不封冻)。

温度带。

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热带半湿润区、

干湿区。

半湿润区、湿润区、

湿润区、

水源。

短缺。

丰富(充足)。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

油菜、甘蔗。

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主食。

面食。

大米。

年降水量。

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秦岭—淮河一线在气候方面的重要地理意义。

(1)与一月份0℃等温线一致。

(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河流有无结冰现象的分界线。

(4)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的地方。

(5)温润地区和半温润地区界线。

(6)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7)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界线。

(8)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望,加之我国众多的山脉,使得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地面植被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

青藏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因此,“高”“寒”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3、练习题:。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2)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南方地区。

(3)新疆的地形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由北至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4)吐鲁番盆地夏季最高气温曾达℃,被称为火焰山。

(5)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地下引水渠,水源主要来自冰山雪融水(由于西方北地区日照充足,坎儿井的暗渠是为了避免水的大量蒸发)。

(6)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7)骆驼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在高寒低氧的高原上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而被称为高原之舟。

(8)羊八井地热发电站位于拉萨附近,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9)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修建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

(10)哈尔滨市的美称是冰城,广州市的美称是花城、羊城,昆明市的美称是春城,拉萨市的美称是日光之城。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1、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三篇】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由于深处内陆,水气少,云雾少,光照强,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而青藏高原除上述原因外,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二者共同作用,使之成为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最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该地区处在东南及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区,年降水量多,云雾量大,造成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少。

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世界土地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的区域差异。

地区土地资源区域差异自然原因。

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富。

西北内陆区以草地和荒漠为主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青藏高原区土地生产力较低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土地类型存在问题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

耕地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一方面切实保护耕地,另一方面适当开垦荒地。

林地滥伐森林,面积减少管理与利用不尽合理严禁滥伐,盗伐森林。

中国的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及解决措施:

具有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修建水库。

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地区分布悬殊及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南丰北缺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2、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缺水#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end#问题的有效途径。

3、南水北调。

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进入河北抵达天津、北京。

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沿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

丰富的矿占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盐总产量的85%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北方以长芦盐场(渤海西岸天津和河北境内)最为著名,南方有海南的鹰歌海盐场等。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等。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工人培育来获得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动植物产品的各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主要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为人类提供衣、食、住等物质资料,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东西部以400㎜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的南北差异:

农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农作物。

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棉花。

北方两年三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旱地小麦花生。

(黄河中下游)甜菜。

(东北平原)三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秦岭—淮河。

南方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田水稻油菜。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甘蔗。

(南部沿海)。

4.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

※5.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6.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的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严峻挑战。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将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因此,防止滥伐、滥垦、超载放牧;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种草等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7.工业是指采掘自然资源、对工业品原料和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民提供日用品的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8.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线、沿江、沿河、沿海。

沿铁路线分布;京哈、京广、京沪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沿江沿河分布;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

沿海分布;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9.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0.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11.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支柱;其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地区。

12.我国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和工业配置不合理)和东南沿海地区(支柱力量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高、矿产资源缺乏)互补;沿海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地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边境地带发展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产业。

13.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4.现代交通运输五种基本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从运输价格上看,空运最高,陆运其次,水运最低;从速度来看,飞机最快,火车汽车次之,船舶最慢;从运量来看,火车,轮船最大,汽车次之,飞机最小。

※15.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重要的铁路线:五纵三横(“纵”:京哈-京广、京沪、京九、焦柳、宝成-成昆;“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青藏线、大秦线、南昆线等。

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16.我国公路交通网由国道、省道、县乡道组成,基本实现每个县城都通汽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位。

17.我国航空业发展迅速,运输总周转量居世界第十位。北京、上海、广州等是重要的航空港。

18.我国的水路运输按航行区域可分为远洋运输、沿海运输、内河运输和湖泊运输。沿海各大海港中,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19.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在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着礼仪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20.我国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齐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但要注意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四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____辽宁省___。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____满族_。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__哈尔滨_____。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五篇】

三、海洋和岛屿。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亚――阿富汗。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六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七篇】

一、导入。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第八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是经1年半学习,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任教年级约120名学生,有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个别学生有时不能形成班级焦点,必须进行较多的组织教学。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四、教学目标:

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复习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初一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精编练习加以训练巩固。初一地理难点,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20 3573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