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书愤》精编教案(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高一语文《书愤》精编教案(优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书愤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

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

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书愤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媒体播放

2、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

赏析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板书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

1、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小结: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三)细读诗歌,品味赏析结合幻灯片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四)拓展延伸

1、辛弃疾与岳飞之词。《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2、课外积累。

再找两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并各写一段百字鉴赏文字。

三、课堂小结

以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陆放翁集》)小结。

分类作业A类:背诵《书愤》。

预习布置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板书设计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课后反思

《书愤》教案【第三篇】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五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通过与课后1篇《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 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古诗新唱《示儿》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对导学案的检查情况。

2。部分学生展示导学案,学生再次讨论解决问题。

3。教师总结评价。

预想疑难问题:

a1。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a4。诗题解读: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b5。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三)导引探究

请基于导学案“课前预习案”b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b6。 b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明确: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附加问题:本诗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

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请结合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7。 c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3。把握诗人感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8。

c8。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借古讽今(用典)。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四)典题检测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四、课程小结:

1。提问: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

明确: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2。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课后巩固

1。背诵全诗。

2。请以“我心目中的陆游”为题写1篇随笔,不少于500字。

精选陆游书愤教案(精【第四篇】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鲁迅、孙中山、xxx的遗嘱,让学生读读

1、教师:同学们,在1210年,有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资料出示: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2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4、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5、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让学生充分说说诗意。

□相机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

(1)通假字元,通原;无,通勿。

(2)古今字义不同但,只是。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思想内容的核心。

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4、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他写了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2、生讨论回答。

2、出示材料: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一《端嘉杂诗》之四)

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三《书陆放翁书卷后》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厓山抗元战役中蹈海死。

这些都不负陆游爱国之诗教育的结果。

: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

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20 1199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