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彩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15-9=617-9=8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20 303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