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专业精选14篇
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和加减法的关系,运用图形和具体物品进行操作,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专业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1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
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
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2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习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1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3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4
在具体得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得意义,知道乘加、乘减得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得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得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得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得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得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得意义,知道乘加、乘减得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得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口算(开火车)。
1×3=。
5×5=。
1×1=。
3×3=。
4×2=。
2×3=。
3×4=。
3×5=。
2×2=。
4×5=。
5×2=。
4×4=。
3、瞧图列乘法算式:(多媒体出示)。
4、出示例5主题图。
(1)图中您瞧到了什么?您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得信息与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与加法组成得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与减法组成得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与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2.解决问题(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得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您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得地方?《乘加乘减》课评情况: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得模型,形成基本得解决问题得策略,掌握乘加、乘减得计算方法与算理,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得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得多样性。
在感受、体验、探索得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得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得意识,体验了成功得快乐。基本上达成了教师预定得目标。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得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得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得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得顺序进行。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得学习效果。
2、学生得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得内容有意思,学生得收获很扎实。
1在分析中生成,发现得过程就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得过程;
2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学生在课前完成创意出题时就已经大致了解乘加乘减得题型,画图时要注意有几排水果数一样多,还有一排与前几排不一样多,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用乘加货乘减得方法解决。3交流中生成,让每个孩子得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得机会。
4评价与修改中生成。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要解决两步计算得应用题难度较高,又加上本节课还要解决两步计算得运算顺序得问题所以生成就显得单一、浅显(多就是模仿例题)。
本次课堂学生能做到全程参与,全过程参与。课前活动口算三分钟做到人人参与,调动起学生得学习热情。创意出题展示,发现共有多人次参与回答与展示,课堂练习做到人人参与,课堂轻松自由,除学习状态得参与还达成了学生情感得参与,学生心态得参与。
老师通过乘加乘减比较,不仅训练了学生得语言表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得主人,在学生们跃跃欲试得时候,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不足之处:
1、在学生汇报时让她说完,不要怕学生说不了。
2、总结乘加乘减两种方法得异同方面做得还不够,可以让孩子试着瞧算式画图,进一步理解题意,效果会更好!《乘加乘减》教学反思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得初步认识,掌握了1~5得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1~5得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得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得教学呼之欲出。现实情境就是学生列算式得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就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得算式,并充分得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得灵活性。在解决问题得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得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得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得叙述上,由于孩子得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得口头表达能力不就是很好,特别就是在说为什么得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得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她们说得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得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得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她们真得太棒了,如果我得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得开放题进行不完。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3个玉米棒,共有4株,并列出算式3×4=12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12-1=11个,那么12是怎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3×4,列综合算式:3×4-1,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3个,有4株,所以是3×4,小熊掰走一个,所以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继而问学生,3×4-1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先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3.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6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3+3+3+2=3×3+2=3+3+3+3-1=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3+3+3+2=3×3+2=4×2+3=。
第二层次:3+3+3+3-1=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3+3+3+2=3×3+2=3+3+3+3-1=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5=5×3–5=。
2、观察思考:5×2+5=3×5=155×3-5=2×5=10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4=4×()=123×3+3=3×()=()4×3-4=4×()=83×4–3=3×()=()。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4、p58、5(独立练习)[备用题]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7
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创造规律,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用一个具体的动作来表示一下,准备好了吗?(拍手——拍手——跺脚)(3次)。
师:小朋友,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哇,猜得真准,那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呀?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活动内容。
1、找规律。
噢,小调皮正微笑着大家说,小朋友真聪明!
2、画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能够找到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我们会找规律了,你会画规律吗?(出示一组圆形)你能用你手中的水彩笔使它们有规律吗?(同桌交流,实物展示)。
3、算规律。
4、生活中的规律。
5、创造规律。
师:原来啊,我们的规律无处不在,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些规律。
你能用动作来做一个规律吗?
今天,教师还帮大家准备了学具,你可以用材料袋中的学具来摆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在作业纸上画规律,还可以用动作让大家来猜规律。下面我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三、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8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课件、书签、卡片。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9
今天这节课主要借助生物组养的金鱼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乘加乘减”。
正如我所预料的,在经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之后,小朋友们很顺利地交流出了这样两种方法:
(1)连加:4+4+4+2=14(条)。
(2)先算3个4,再加2:4×3+2=14(条)。
当询问有没有其它方法时,二(1)班的田一丁小朋友高高举起了手。他说:“从第一个鱼缸里拿出2条,第二个鱼缸里也拿出2条,第三个里也拿出2条。这样,就有7个2,用7×2算就可以了。”听着这样精彩的.发言,我真是激动不已,这种想法太棒了!看着其他小朋友似懂非懂的神情,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以帮助他们理解。
前面三个鱼缸中都有4条金鱼,从每个鱼缸里拿出2条,这样的话,每个鱼缸里都有2条鱼,数一数,鱼缸里有4个2条,再加拿出的有3个2条,一共就有7个2条。
寥寥几笔,虽则简单,但非常清楚明了。好多小朋友不禁点头赞同。
既然能设想把鱼拿走,就能设想添加金鱼。于是就有小朋友想到了借2条鱼使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一共是4个4,再从中去掉借走的2条,就是金鱼的总数了。于是又得出了4×4-2=14(条)这样的方法。
虽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能使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使思维多样化,我还是觉得值得的,也是应该的。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10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习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13
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能自己从实际情景中搜集信息,提高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习惯。
理解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分析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例题挂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列式计算,师讲解数量关系:要求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用什么方法计算?谁加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猴妈妈采的只数+猴宝宝采的只数。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会解答吗?在本子上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因为猴妈妈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怎样求猴妈妈采的个数?同桌交流12×3的算法。
求出了猴妈妈采的个数,再求什么?列式并口答。
4.教学“试一试”
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反馈。
5.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与以前有什么两样吗?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
三、分层练习,发展能力。
小猴子说:“二(2)班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决定带大家到公园去玩。你们想去吗?可是玩的过程中,我还有问题要考你们,如果你们答对了,还有惊喜等着大家哦,大家好好表现啊!”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门口。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桌交流,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的苗圃。
指名说图意,这样的问题呢?能解决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四、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像这样“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小朋友经常会碰到,以后你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例文 篇14
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辨认平面示意图,并根据平面示意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设计的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厂办子弟小学,班上的47名学生中大部分是本厂子弟。班上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遇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解决,思维比较活跃。由于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这四个基本方向,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室里。
(一)折一折。
(设计意图通过折方向板的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复习已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折方向板。
同学们都喜欢折纸游戏,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一起折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十”字形的折痕,这就是一个方向板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方向。(东、南、西、北)请把这些方向写在方向板上。这个方向板我们就做好了。
2.在地图上是怎样规定方向的?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大家把方向板的北面对准教室的北面放好。教室的南面在哪?请你向南面招招手,请你面朝东面敬个礼,请你面朝西面点点头,面朝北面大声地说:“我认识方向了!”
(二)认一认。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给方向起名字,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出示课题:辨认方向。
(课件演示某一街区的地图,出示以学校为中心,在它的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建筑物。)。
2.在学校的周围还有一些建筑物,你知道它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课件逐一出示其他位置上的建筑物。)。
有不同的看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现在请辨认方向的高手指南针来告诉我们。(课件演示)。
普通的指南针上一般刻有八个主要方向,有北、南、西、东,刚才大家给这个方向起了一个名字,指南针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它跟大家起的名字一样,你们真棒!
(学生欢呼。)。
4.我们认识了四个新方向,现在,大家能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些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互相说说。)。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折一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制方向板,对所学的新方向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我们学习了四个新方向,你能在方向板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1.想想怎样折,再写一写。
2.你是怎样做的?(演示)。
现在方向板上有八个方向了,我们可以用它帮我们找准方向,想一想、试一试。
(四)试一试。
(设计意图能正确使用方向板,会用它来辨认生活中的方向,能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怎样使用方向板呢?(学生说想法。)。
使用方向板时,必须要先找准教室的某个方向(如北面),然后将方向板的这一方向(如北面)对准教室的相应方向(北面)摆好,这样,就可以找准方向了。
2.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的不同方向各有什么。(互说)。
3.利用方向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周围同学坐在你的哪个方向上?
请第几位学生站起来,和你们东北方向上的同学握握手……。
4.谁能说说老师现在站在你的哪个方向上?
大家都说对了,可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同呢?是老师站的位置变了吗?
(学生悟出:因为观察位置不同,所以说法不同。)。
第二部分教室外。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游动物园这个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从辨认平面示意图上的方向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过程,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师:刚才,我们在教室里学习了八个方向,还在教室里找准了方向。请同学们带好方向板,现在我们就准备去游动物园。
师:老师把学校里的花园设计成一个动物园,现在想请5名同学做动物管理员,其他同学做游客。
(一)公园大门口(对象:动物管理员)。
1.岗前培训。
礼貌接客。如果游客能准确地说出动物所在的位置,不但请他看动物,还要送他一枚动物馆的纪念章;如果说得不正确,就请他回到蘑菇亭重新辨认方向,再试着找动物。
2.找位上岗。
看看示意图,你负责的动物在蘑菇亭的哪个面?现在,我们一起去蘑菇亭看看,再找一找。
(管理员找准方向成功上岗后,带上动物头饰。)。
(二)公园外(对象:游客)。
1.明确目的。
游客们,请集合,我们准备进动物园了。进园时,请各位游客拿好方向板,辨认好方向。因为只要你能找准方向,不但能看到你喜欢的动物,还可以获得动物馆里漂亮的纪念章!
2.介绍情况。
这个动物园有两扇大门――南门、北门。如果你从南门进动物园,根据示意图,很容易就能找准方向看到喜欢的动物;如果你从北门进动物园,那可具有挑战性,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容易找错方向。
想想,你决定从哪扇门进动物园呢?
请决定走南门的站这边,决定走北门进的站那边。(分开站好。)。
3.提出要求。
示意图要看仔细,这样才方便寻找动物所在的方向。
你可以邀请周围的同学和你一块逛动物园,商量好了吗?出发吧!
(三)蘑菇亭。
请各位游客拿好方向板,准确地辨认好方向,才能看到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并得到动物馆的纪念章。游完动物园的游客回到这儿集中。开始活动。
(活动中,游客要向动物管理员指出他所管理的动物馆在蘑菇亭的哪个方向,只要游客答对,管理员就在他的方向板上盖纪念章;如果游客答错了,管理员将请游客回到蘑菇亭重新辨认方向。)。
1.反馈。
(1)你得了几枚纪念章?
(2)介绍你在蘑菇亭的哪个方向上看到了哪种动物。
(3)我们要去猴山,就要往东走。我们一起去看猴子,猴子正在吃桃子呢!
2.提出问题。
(1)老虎林在猴山的哪个方向?大象馆呢?
(2)刚才在蘑菇亭观察老虎林是在东北面,大象馆在东南面,为什么这会儿又说它们分别在猴山的北面和南面呢?(生:位置变了。)。
3.小结。
今天大家都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上,我们还要向今天从北门进动物园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上一篇:新二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