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范例(推选【优秀4篇】
【导言】此例“小学语文评课稿范例(推选【优秀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第一篇】
覃老师执教的《花未眠》一课有五个方面的亮点:
亮点一:教学设计合理,整节课使用了“问题教学法”,利用五个框架性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展开,而这五个问题又是理解文章的要害和枢纽,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文章的要旨大意,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地听。记得三年前语文教研员覃方确老师曾问我对于学生主体性的理解,我大胆提出学生发言不一定是主体性、参与性的体现,但是当时我没有道出本质。现在我可以明确了,一定是由“思”而“言”才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真正的体现,缺了“思”的“言”即是无效的“言”,只是形式的繁荣罢了。
亮点二:有资源整合的意识,本节课能引经据典,适当延伸拓展。导入使用了苏轼的《海棠》一诗,揭示《花未眠》与《海棠》的异曲同工之妙,中外相互印证。利用优美的图文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们常常是“教教材”,受到教材的局限,而不是“用教材来教”,教材只是资源之一,如果树立了课程意识,“万物皆备于我”,再“反身而诚”,那么就可以“乐莫大焉”了,资源一经整合,教学的境界也就开阔了,也就不再是“教死书”了。
亮点三:教学的双边活动基本上是充分的,教师是有激情的,学生是活跃的,于是整个课堂处于和谐的状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能通过框架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亮点四:注重了语文教学重要规律,即是抓住了散文的诵读。诵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齐读、分组朗读等,并能通过诵读与文本的研读相结合。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诵读法更是不二法门。从诵读中能看出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我反对将有意境的诗歌、散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而主张以读促析、以读代析。
亮点五:文本的研读比较充分,而并没有架空文本。
小学语文评课稿【第二篇】
上午好!我校2007年秋季集体备课暨课堂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在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下如期举行了,圆满结束了。今天上午由我代表评委们对语文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只能说是对这次活动一个小结。因为我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许多的学习,所以,在老师们面前说评课,我感觉似乎有点班门弄斧。在这里,我把我的几点初浅的体会说出来,大家共同来研讨。
这次活动给我和评委们的感受是:感动和希望。各备课组的集体荣誉感和在新理念新课程呼唤中产生的新课堂,使这次展示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美国著教育家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说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相应的思想体系。”今天的课程改革就是使教育教学与时倶进的重大举措,它为我们提供了在广阔的视野中重新认识教学的机遇和环境,让我们有机会认真思索一下:过去的教学是怎样确定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和社会发展一致;所教学生是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自己。课程改革涉及到的几个变化给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培养目标的改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课堂教学基本程序是:铺垫——导入——讲授——巩固——小结。这种教学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用极其有效的速度向学生传授新知识,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和形成技能,技巧。它强调的是如何教学生,如何训练学生,有很多的教师中心色彩,是教师在教教材。而课程改革中的新课堂教学程序是探究——实践——自主;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来教;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这次拿出来展示的课在这方面都有体现。一年级谢老师的《自选商场》这一课,虽然是一节识字课,但谢老师不光教孩子们学会了生字,认识了很多词语,还让孩子们学习了这些生词后,在超市里买东西时能分辨出哪些物品是食品,哪些是生活用品哪些是学习用品。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可惜在这里我要说一个不足的地方,因为语文学习不能脱离文本。在生字的后面有1篇小短文,这篇小短文,不光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生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了后明白“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呀!”二年级的《识字七》,让同学们懂得了人和动物是朋友,要保护动物。三年级《秋天的雨》通过学生欣赏,感悟秋天的美景,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四年级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五年级的《鲸》,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科
学,学科学的兴趣。还有六年级的《学弈》它是1篇文言文,殷老师不仅详细地指导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而且让学生学了这一课后明白了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因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民族美德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这些大多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学习它就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弈》这篇文章就让学生明白了做任何事要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新课程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之主题。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悟,去体验,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使之拥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有一个坚定的立场,有一种不懈的追求,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在一年级谢老师的《自选商场》这一课上体现得比较好。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游戏活动,开篇就让学生说说平时喜欢逛超市吗?在超市里买东西怎样方便。让学生在没有附加条件的基础上自由地、大胆地说,学生非常活跃,都争先恐后地说。还有在学生认读生字时,谢老师问学生你以前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字,是怎么认识的。有的学生说在报纸上看到过,有的说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有的说在吃的食品袋上见过,而且都是爸爸,妈妈教的。这样让学生知道了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光从课本上可以学到汉字,还可以在生活中识字,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在生活中存在。四年级谭丛军老师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在这方面也体现得较好。在展示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时,选用的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谈谈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了概念。
二、育人模式的改变。新教材的改头换面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因为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了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传统课程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在教师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而新教材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单纯的训练题撤了,配套的教参没了,但几乎每一课都有“议一议”栏目,一方面是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条理化、系统化,运用或重组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每1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成份。每一课后都有拓展延伸。所以教师除了拓展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才能上好课。这次展示活动中,程红老师的《鲸》这一课,在讲到鲸的生活习性时,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须鲸、齿鲸的吃食情况;舒素晴老师在教学生读儿歌时,让学生边读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这样就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知识,使课堂生动有趣。不过,语文课虽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但仍然有自己的学科本色。弱化了“双基”就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楼阁。《新课标》将课程目标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是落实双基的关键。“知识与技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扎实的双基功底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与衬托。舍去“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不能过多地安排活动,为了“秀”出精彩的语文课,体现学科渗透,有的教师把十八般武艺样样搬上,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有时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有时会过分依赖辅助教学工具。像熊容老师在让学生配乐、配着画面朗读课文时,学生是在迎合课件,这样反而成了课件的奴隶。开放要有个度,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味道,立足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指向。殷丽志老师的《学弈》这一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相信她的这一节课一定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实”,是新课标下的真实课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课标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落到了实处,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特别是很好地做到了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是1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殷老师运用了大量的文言句子。而且这些文言句子都是学生以前积累、运用里学过的名言警句,并不陌生。比如开头导入,引用孟子的警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她又用了“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还有她的板书设计也很巧妙,也是用的文言形式。“专心致志者,则学有所成;心不在焉者,一事无成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殷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说明她在备课时很花了一番心思。这样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浓浓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应该是师生平等地交流。要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生命存在,关注他们的生命发展。其实,不止课文,我们教师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目光、微笑、举手投足,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课堂上经常遇到教师会心的目光,经常看到老师和蔼的微笑,经常看到教师得体的动作手势,教师对学生亲切的关怀就蕴含在里面,它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融为一体的。在这次的展示课中,我在这六位老师身上都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像谢俊老师那亲切的话语、和蔼的笑容,熊容老师那动听的声音,优美的语言,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始终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与心智的发展情况。舒素晴老师整节课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正是她的激情飞扬,所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热情高涨。而这种活跃不是教师预设的,是在老师的感染下,引领下真实生成的,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长出来的。在学生编儿歌时,因为舒老师指导他们读得好。把儿歌读通了,所以编起儿歌来都能学着课文那样编得很好。这样也让学生各尽所能,有了一种成就感。语文课就是要这样读得呱呱叫,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的“语”字。殷丽志老师在课堂上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构建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更让我感动了。课前的谈话,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恰到好处。例如,当学生在对照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遇到困难时她是这样说的“就让我们当回打虎英雄,齐心协力来干掉这两只拦路虎吧!成功的路总是艰难而曲折的。”,“看,拦路虎虽然被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她又说“第一只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让我们乘胜追击第二只吧!”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她是请学生当当小侦探,当当小福尔摩斯,当问题解决了后,她又说:“咱们共同度过了难关,终于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啦!谁愿意做光明使者,跟大家交流一下你对这一部分的理解。”从殷老师这些丰富的言语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蔼、睿智、风趣的殷老师。在这点上,谭丛
军老师、程红老师相对来说就做得比较弱一点。教师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提问要有启发性、思考性、有价值。谢俊老师的这一节课上口头语多了一点,像“愿不愿意”“好吗”“想知道吗”这一类的语言频频出现。在教给学生几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时,殷老师并不是生硬地将几种学习方法直接写在黑板上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总结出来的,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的。在指导诵读文言文时,殷老师一遍又一遍有层次地读,注意捕捉合适的时机激励评价学生。有足够的热心和耐心帮助学生,使学生由不会到会。这样动态、生成的过程才是课堂教学的亮点,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课程改革理念让我们教师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泛泛讲解,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在学生理解肤浅处,思维矛盾处,理解偏差处应给予恰当地点拨引导。例如:熊蓉老师的这一节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然后让学生互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来评价,只能说:“读得有一点点感情”,“有一点点没有读好”,“有一点点感情没读出来”这样的评价是苍白的,这时候老师要给予引导,什么地方,哪个词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比如:读“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要读得轻柔、缓慢,仿佛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边读边展开联想。读出枫叶慢慢随风飘落的感觉。这样具体地加以点拨,在后面的学生互评中,我想他们应该知道怎样来正确评价,自己在朗读时知道应该怎样才能读好。特别是熊蓉老师那么好听的声音,那么优美的语言,如果能够多范读一点,那该多好啊!还有舒素晴老师的这一节课,在学生编儿歌时,第一个学生编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句末的押韵,老师也应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为了朗读时能琅琅上口,一般诗歌的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的韵母读音都相似,这样叫押韵,编出来的儿歌才好听。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引导是一种帮助,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巧妙点拨中让学生深思、顿悟。当能够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可以分辨出优劣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清好坏,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一定要将其善意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项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
价值,相辅相成,新课程要求恰当处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概排斥接受性学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掌握和接受,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调的记忆,遏制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性学习,更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次的展示课中,虽然都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学生的主体性,但仍有走过堂的现象。如:谢老师的《自选商场》这一课,在学生刚开始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时,没有一分钟,这么多生字学生就会认了,这可能吗?程红老师的《鲸》一课,开始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鲸,也是没有一分钟学生就看完了,而且还非常准确地找出了答案。在提示学法后,分组选学课文余下的内容,学生选学时间也太短,学生也没有互相讨论的时间,就匆忙汇报学习情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和关爱,从而受到鞭策、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大脑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思维插上了翅膀,独具个性的理解就会层出不穷。
以上这些是我结合这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谈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初浅体会,让我们一起来研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第三篇】
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向孩子们提到了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下面是她在授课的时候给向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且要分析老班长外貌,为何他三十多岁就像五十多岁的样子。
2、请孩子们描述一下文中提到的三个病危战士。
3、让孩子们说说文中讲到老班长钓了鱼不舍得吃,却吃骨头,“我”知道后哭了。为什么“我”会哭。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思考方式的培养!尤其是第三个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想想为何“我”会哭,也考到了孩子们如何组织答案的能力。
小学语文评课稿【第四篇】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我引领孩子三个阶段的朗读:一读,初读古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自读后,指导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二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本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慢慢进入意境。三读,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直至朗读成诵。这样,大多数学生能熟读成诵,当堂背诵已不成问题。就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图文结合,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上一篇:幼儿园数学说课稿【4篇】
下一篇:四年级教学计划【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