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精编4篇
【导言】此例“高一信息技术教案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
关键词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6―04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指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信息社会下未来教师角色的必经之路。[1]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网络教学平台[2],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3]等。(2)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如从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课堂互动质量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研究[4],以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建议[5]等。(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如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用)》,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6]。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实习中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高师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于不同高校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都相差很大,因此教学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使教学逐渐偏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1 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的认识。一方面,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如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存在重复,因此没有必要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即使师范生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它应用于教学实践。
2 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就是教会师范生如何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
3 盲目选用自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虽然教学改革鼓励教材多元化,但是所选教材必须通过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以确保所选教材是高质量的。由于一些高师院校对选择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各自为阵,自编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并在本校长期使用。
二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结果,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开展教学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2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根据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或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所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现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种是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含对原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需求,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就是一种合理的现实选择。
3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都是开展教学前的幕后工作。虽然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已经做到运筹帷幄,但是学生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给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许多变数,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
4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评价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测试、量规、档案袋等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常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而且评价内容既可以是总结性的成果,又可以是过程性表现。
三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学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模仿性教学,二是独立性教学,三是创造性教学,四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7]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和知识创造期,其中关注应用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萌发;学习模仿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迁移融合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应用;智慧创造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8]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独立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风格阶段,如图2所示。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然而在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阶段,通常只能通过课程培养和教学实习等途径达到初级阶段,即从模仿性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主要培养职前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等。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处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即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达到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然后通过教学实习,逐步达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而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主要是教师入职后通过教学实践、教研、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1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的改革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包括:(1)根据自己所学的学科选择教学内容,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收集和加工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3)能够在多媒体教室里尝试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4)采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对自己或其它同学的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9],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四大核心要素展开,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与课程知识体系对照表如表1所示。
3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授法,而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式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案例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途径包括:一是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讲示范课;二是通过视频录像播放教学案例;三是由主讲教师讲解和分析具体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游泳教学”案例来开展案例式教学。首先通过一段“世界游泳名将蛙泳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由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再通过视频播放详细讲解蛙泳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在游泳池模仿练习,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逐渐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蛙泳的基本技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技能训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二是设计和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尝试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实施信息化教学;四是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这四项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式学习,亲身经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四个方面,分别赋予、、、的权重,通过“ ”进行计算综合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综合成绩评价模型如表2所示。从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重点强调学生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通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教学实习逐步提高。
五 小结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高师院校培养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修课程,应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出发,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职前教师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而促进职前教师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4] 田健,王妍莉,王卫军,杨改学。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5):83-89.
[2] 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9):80-83.
[3] 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 62-65.
[5] 王纬,王妍莉,田健。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 116-120.
[6] 姚巧红,李玉斌,刘德山,胡卫星。 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6-81.
[7] 骨干教师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聆听上海师大谢利民教授报告[EB/OL].
[8]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Improving the E-teaching Abil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 Instructional Refor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HE Ji-lingJIANG Ling CHEN Shi-pin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China)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高一信息技术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高一信息技术教案的相关认知。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教学 整合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延伸。由此而派生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研究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比如:《邮票设计》这一课,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尝试,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了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美术教学以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为目标,而现代美术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文化层面的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课堂教学媒体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电脑知识美术化,美术知识电脑化,即学习美术图形处理、绘图等软件中渗透学习电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使用可以电脑软件处理图形的方式来实现。
(二)学生学习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运用绘图、图片处理等软件进行表现生活的创作。让他们用电脑来表现美术作品,表达自已对生活的体验。对于电脑美术教学的检验可通过电子绘画、个人网页比赛或展示等形式来体现。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3
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应积极引进带有普遍性的关键技术,优先发展创新性强、可发挥杠杆作用的突破性技术,重点研制开发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政工信息系统功能的提高具有倍增器的作用,投入少,见效快。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的效能,大力研制影响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从而全面提高政工信息系统整体效能。
信息化档案人才培养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档案部门应对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是各档案部门乃至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加强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人才的培养,必须研究档案人才的类型,着力提高档案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档案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化档案人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18 — 02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应对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国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加强息化背景下的档案人才培养,必须研究档案人才的类型,着力提高档案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档案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信息化档案人才队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各档案部门乃至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信息化档案人才队伍培养工作,要从更新观念入手,在对明确目标、拓宽渠道、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初步设想。
档案人才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部门应对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培养信息化档案人才队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是急中之急, 重中之重,是各档案部门乃至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同时,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档案室而言,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一定要正视挑战,抓住机遇,牢固树立以信息化带动档案现代化的思想,使大家坚定信心,再鼓实劲,努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推动档案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更新观念,增强信息化档案人才培养的责任感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战斗力。诚然,知识,人才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近年来,广大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科技素质虽有了明显提高,但不少人拥有的知识结构,仍然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新知识不能及时补充进来,已有的知识却在逐渐退化。职级虽然得到了提升,知识量却未相应递增。一些档案馆虽然硬件设备性能先进,但因缺乏技术人才,其应用水平和利用率不高,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如果说, 档案管理水平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是档案工作的主要矛盾,那么档案人员素质不高, 就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不抓紧抓好人才队伍培养工作,档案事业面临的主要矛盾非但不能解决,反而会更加突出。确立“出人才就是出成绩”的观念, 看一个档案馆的实绩,不仅要看档案管理和“硬件”建设怎么样,而且要看能不能营造一种好风气,有一批好人才,确立“按档案信息化要求培训,使用人才”的观念,强化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时间意识等, 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应有成才意识。我们应形成共识,形成合力,迅速掀起学习成才的热潮。
二、明确目标,着力造就信息化档案人才群体,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档案学基础理论深厚,现代科技含量高,思想政治素质强,整体素质好的人才队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应制定一个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规划,重点抓好以下几种信息化档案人才的培养。
1.决策管理人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指挥和领导者, 是信息化档案人才队伍的核心,起着导向和用好其他类型人才的作用。档案部门的领导应掌握所属范围内乃至国内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现代科技意识,做到政治坚定、思想纯洁、作风民主、业务精通、会治档、懂指挥、善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领导艺术。
2.技术攻关人才档案信息化技术专家,能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问题,钻研档案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解决现实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如研究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电子档案科学保管方法,原始凭证作用及远程利用技术方法,开发经济适用,兼容的档案管理软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操作规程等。
3.研究人才档案院校(系)教员应将高新科技知识与档案学基础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以及深层次的问题加以系统研究,积极创建电子文件学电子档案管理学等新学科。从事档案工作的研究人员,既应研究档案内容,又应探索档案数字化和数字档案馆的技术途径和管理措施,以及归纳新概念和新方法,以深化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4.监督指导人才主要是指导所属范围内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使之正规化,科学化。他们应通过自身过硬的本领,去组织和帮助广大专兼职档案人员掌握新知识,提高新技能,自觉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应以满腔的热忱,充足的理由,取得工作对象的共识, 使之乐于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尽职尽力。
5.技术操作人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等新技术,它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懂得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三、拓宽渠道,在提高信息化档案人才队伍素质上下功夫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不可能提供较多的上述几种人才的情况下,档案部门要在”自行培养”中解决信息技术人才的紧缺问题,就应开阔视野,调整思路,改进方法,拓宽渠道。
1.努力提高档案人员队伍政治素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档案工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档案事业,牢记服务宗旨,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
2.依托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的信息化档案人才档案专业高等院校应发挥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辐射面广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层次和起点。如研究生教育中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为主,本科生教育中增加现代技术,信息管理方面的比重;选拔在职中青年档案人才入院校进修深造,使具有一定管理才能和技术专长的干部,经过再培训实现信息管理的飞跃,以便担负起各区域、各专业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指导任务。
3.开展继续教育,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继续教育能为档案人员输入新的知识营养,使其素质与时代要求相适应。教育方式可以专题培训班、专题讲座、电视教育等形式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重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会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
4.合理配备人才,优化群体素质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不同的人才适合不同的岗位。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各人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及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搭配人才,扬长补短,恰到好处地安排每一个人的工作,形成最佳的信息化档案人才队伍结构,既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杜绝人才浪费,又利于开展“互帮、互学、互教”活动,共同进步。
5.以理论研究促进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开展理论研究,能促使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钻研新理论,积累有关数据和资料,把理论知识同实践融为一体,并逐渐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探索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律。所以,我们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理论研讨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在改进理论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同时, 提高信息化档案人才队伍素质。
四、加强领导,竞争激励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
档案馆应围绕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制定具体、合理、统一、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建立公开、公正、科学的档案人才考核评审体系。重点考核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工作实绩,对便于评判的项目,要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坚持量化管理和日常登记统计制度,防止弄虚作假;严格标准,一视同仁,克服嫉贤妒能心理和迁就照顾等不良现象;对德能勤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送学培养,职级晋升, 立功受奖等方面予以适当考虑。通过完善制度,措施,在职权范围内用好用足政策规定, 创造一种”赛马”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家的成才欲望。
还要靠真诚的关心爱护档案人才。人无完人,档案人才也不例外。一般说来开拓型人才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往往较明显。对他们不应求全责备,应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热情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放手让他们去干工作,在他们工作遇到困难时,多鼓励,多帮助;关心和体贴他们的生活,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其集中精力干好工作,发挥特长多出成果。特别是当档案人才遭到错误的议论时,领导挺身而出,坚决扶持与保护他们,对一个人才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政工信息化建设中,掌握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自和自控权,发展和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构筑信息安全体系,是保护国家,提高军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范文4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例教学;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75-03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管理类和工程类本科专业的限选课程。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内容涵盖计算机科学、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学、决策论等相关领域。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有着间接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形象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讲,它通过对企业管理人观念、常规管理活动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两个贡献来作用管理人的观念:一是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二是对企业的贡献。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是指提高管理人的办公效率,可从实用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考虑,“实用”方面考虑是指供管理人使用的办公软件必须简单、易用和好用,“心理”方面考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管理人的权威感、名誉感和优越感。对企业的贡献是指信息化必须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这两个贡献或贡献的倾向将促使管理人改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并对其持积极肯定和坚决支持的态度;进一步,还将启迪管理人的思维,使管理人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鉴于软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用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因此,如何更好地教授与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也成为高校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任务重
任课老师需讲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方法,数据整合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管理技术,辅助决策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对象持久化技术,软件测试方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内容(见图1)。因此,课程内容繁多,考虑课时所限,单独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熟悉、掌握课程的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更新快
1.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已逐渐从早期的主机集中式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的方向发展。B/S模式是从传统的C/S模式发展起来的计算模式。C/S是松耦合系统,是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对话的,由客户端发出请求给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经传递机制送回到客户端来,而B/S模式是把C/S模式的服务器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分解成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同时也简化了C/S模式的客户端,仅保留其表示功能,从而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三级结构模式:表示层、处理层和数据层。
2.程序设计的语言。已由最初面向过程的程序语言(如C语言)发展到如今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VB、Java、.net);Java编程语言的风格十分接近C、C++语言。Java是一个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Java舍弃了C++语言中容易引起错误的指针(以引用取代)、运算符重载(operator overloading)、多重继承(以接口取代)等特性,增加了垃圾回收器功能用于回收不再被引用的对象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员不用再为内存管理而担忧。在Java SE 版本中,Java又引入了泛型编程(Generic Programming)、类型安全的枚举、不定长参数和自动装/拆箱等语言特性。
3.数据的采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录入发展到如今的条形码、RFID、GPS等物流网设备的采集。
条形码识别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相间的、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这些条状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能够很方便地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示不同的含义。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系统一样,RFID系统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简称。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
4.互联网核心技术。逐渐从(以数据为核心)发展到(以人为出发点)。
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动生成。,是相对(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到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
5.系统整体观念。由原来的独立系统开发逐渐延展到现在集成系统的开发。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在建设时期、开发技术、使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了其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满足各级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系统集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金的开发多数针对信息系统集成的框架体系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两方面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技术、中间件技术、SOA架构、决策技术、WSH架构、异构数据整合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多样
各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高校几乎都出版了相关的教材,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偏重点不相同,教材和授课内容上的差异也较大,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授课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教学。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部分老师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强调理论的介绍,忽略了案例的作用,不仅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案例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案例的改革过程中,编制的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期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分强调案例教学,讲授知识少。一味地强调案例教学,案例充分,所讲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是讲授的内容相应会有所限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3.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也应该有所偏差,根据专业特色。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知识的载体,它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其中,能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难点,探讨多种方法。
1.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其主干课程,授课时要从真实软件项目中总结、归纳软件开发全过程作为案例,包括: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针对如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选定物流管理系统、水路运证系统等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开发过程作为案例,将会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综合考虑课程约束,制定恰当案例辅助学生多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专业不同,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课时安排有时也存在差异,如课时为72学时、54学时和36学时。对72学时,可以选用一些涉及面广、业务逻辑复杂的信息系统;而对36学时,最好选用一些结构简单、功能少的小系统。
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疑问,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选定之后,每次课程结束时,提出下一节课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充足的课后时间来分析探讨、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课堂上,直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除非难点问题,直接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决绝办法,并举一反三。
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目前多数都在课堂讲授,在机房上机实践。未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可能会将该课程搬到实验室,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不仅使学生学到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学到如何快速、灵活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燕,李桃迎,屈莉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左美云,邝孔武。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孙志恒,郁红英,王晓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5]邓三鸿,许鑫,王昊,岑咏华。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9).
下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