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国鼎立》教案1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中国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 (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中国台湾,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XX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国演义》的典型故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利用三国历史教学挂图,并剪贴三国简图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史实。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了解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间约5分钟)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由此歌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问:《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历史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使学生明确文学
作品不是历史。
(设计意图:由歌曲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进入三国
历史中)
2、调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诗词歌赋),老师指导筛选材料,选择可以用在本课的材料。
(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查阅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擂主组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学生分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时间约10分钟)
老师在下面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为擂主,四个小组为攻擂组
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探究问题,并把准备好的材料融合在所准备的问题中。
①两个擂主小组选本组问题,分工协作,做讲问题准备
②四个攻擂主全面阅读教材,并把教材内容编成问题,准备攻擂)
(意图: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主讲,老师查缺补漏(时间约20分钟)
1、学生擂主小组讲问题,攻擂主提出问题,擂主学生回答问题,师查缺补漏
学生应讲清的知识点
①“携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取得优势
曹操统一条件 ②招贤纳士
③实行屯田
北方 官渡之战: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归纳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使用课后的材料阅读,并能说明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学生讲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
鼎立前形势魏(曹丕)
三
国赤壁208年蜀(刘备)
目的
鼎之曹操——孙刘联军吴(孙权222)
立战结果:孙刘联军获胜
学生讲述过程中可以补充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蒋干中计、借东风、苦肉计、火烧连营等,诗词《念奴娇赤璧怀古》《七步诗》等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段
(意图:擂主小组的同学完全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所准备的材料讲述这一段历史,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自已对知识的理解用
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攻擂小组的同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把知识变成问题来难为擂主的同学,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攻擂守擂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知识在争论中也被学生掌握。选播电视剧是为了制造一种气氛,对赤壁之战起烘托作用)
2、指导学生划三国鼎立简图
国家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曹丕洛阳
蜀221刘备成都
吴222孙权建业
(意图: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动手动口,灵活应用(约5分钟)
1、剪贴三国简图(地图册P27)
2、列举三国英雄谱
曹操——曹丕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黄盖
3、讨论你怎样认识曹操这个人物?
(意图:用剪贴地图让学生体会三国在祖国版图上的具体位置,曹操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
五、教师,学生自我(5分钟)
1、教师围绕重难点
2、学生作课后自我测题
3、学生小组自我
(意图:巩固知识,学生客观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擂主小组根据守擂情况,攻擂小组根据提问题情况,包括课前查资料情况、课上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动手情况四项,每项各占二分,最佳擂主小组、最佳攻擂小组再加二分)
附:板书设计
2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8
曹操统一三国鼎立
北方局面形成
曹——袁绍曹——孙刘联军
附:“攻擂法”教学方法简介
借鉴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模式,把竞争引入课堂
具体方法:1、根据班级人数,把距离近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参与攻擂比赛。
2、根据每课内容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问题的擂主小组(可采用自愿请战的方式,,也可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小组长要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分工协作,把本组所分的问题分析透彻,讲给全班同学。攻擂小组同学把教材的内容变成问题提问擂主小组的同学,擂主小主同学如有两个问题答不上就会被赶下擂台。
3、根据具体攻守情况加以。
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3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说一说,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二)、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一、官渡之战
1、出示官渡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①学生找出作战时间、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②学生讨论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 3 GB3 ③ 出示《龟虽寿》中句子,点出曹操具有雄心斗志:统一天下,引入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出示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①交代背景,学生介绍刘备、诸葛亮、孙权的情况。
②学生找出作战双方、结果、特点、结果、影响。
= 3 GB3 ③ 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 4 GB3 ④ 出示赤壁之战前后形势变化图
= 5 GB3 ⑤ 学生讨论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教案4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中国台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XX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上一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4篇)
下一篇:《黄山奇石》教案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