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骏马 分享 时间: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呢?以下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素质 教育 目标

(一)知识 教学 点

1.会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2.会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实用性.

2.渗透特定系数法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3.了解我国古数学的光辉成就.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及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渗透解题的简捷性与奇异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 教学 方法:讲解法、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发现问题.

2.学生学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迅速寻找出三个相等关系,故尖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

2.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方法.

(二)难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三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三个方程.

(三)疑点

如何正确地寻找相等关系.

(四)解决办法

反复读题、审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相等关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2.通过例6的审题,让学生分析出如何求三种球的相等关系. 教师 规范 板书 过程以便学生的模仿.

3.通过反馈练习,强化对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训练,以便能掌握相关的一些变式训练.

七、 教学 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出正确的'相等关系,因而应仔细审题,合理分析,以达迅速求解的目的.

(三) 教学 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哪位同学能简单说一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设、找、列、解、答)

实际上,有的应用题中未知数的个数不只两个,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6? 学校的篮球数比排球数的2倍少3个,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三种球共41个,求三种球各有多少?

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要找到几个相等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等关系.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三个未知数、三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篮球数=2×排球数-3

(2)足球数:排球数=2:3即:2×排球数=3×足球数

(3)三种球数的和=总球数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分析解答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篮球有 个,排球有 个,足球有 个,根据题意

①代入③,得    ④

由④,得      ⑤

把⑤代入②,得

把 分别代入①、⑤,得

答:篮球有21个,排球有12个,足球有8个.

强调:(1)解方程组的过程可以写在练习本上.

(2)得到结果检验是否正确、合理.

【教法说明】例6采用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接受不会感到困难.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尝试反馈:P38  1、2.两个学生板演.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P41? 17.在公式 中,当 时, ;当 时, ,求当 时, 的值.

【教法说明】教师首先介绍这个公式的实际意义,再启发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待定系数 、 ,然后把 代入,求 .

(四)总结、扩展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关键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40~P41 14,16.

(二)选做题:P41 B组1,4.

(三)思考题:课本第42页“想一想”

(四)复习本章内容

参考答案

略.

九、 板书 设计

例5

变式

练习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一个水池装有甲、乙进水管和丙出水管,若打开甲管4小时,乙管2小时和丙管2小时,则水池中余水5吨;若打开甲管2小时,乙管3小时,丙管1小时,则池中余水1吨,求打开甲管22小时,乙管5小时,丙管11小时,池中余水多少吨?

分析和解:设甲、乙、丙三管每小时的流水量分别为 吨,依题意得

通过观察分析方程组的特有形式,可用独特的整体相乘,整体相减法求解

①×7-②×3得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无限不循环小数;求算术平方根的更一般的方法——用有理数估算、用计算器求值。

2、内容解析

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引入,教科书是通过用有理数估计的大小,得到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进而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结论。发现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运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的过程。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通常利用与被开方数比较接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来估计这个被开方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这种估算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是学生生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使用计算器可以求任何正数的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不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器品牌,参考使用说明书,学习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估算,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能用估算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会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理解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

2、目标解析

(1)学生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感受这是不同于有理数的一类新数;对于估算,学生要会利用估算比较大小;了解夹逼法,采用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一个数的范围。

(2)学生会概述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程序(按键的顺序);明白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计算器显示的结果可能是近似值;会利用作为工具的计算器探究算术平方根的规律,理解被开方数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1位,即被开方数每扩大(或缩小)100倍,它的算术平方根就扩大(或缩小)10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需要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的性质,还要判断被开方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平方数之间。为了让学生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还要多次采用“夹逼法”进行估计,即利用其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这些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有理数估计一个(带算术平方根符号的)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问题1

(1)什么是算术平方根?怎样表示?

(2)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我们上节课已经能求出一些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了,例如,=4;但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被开方数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这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又该怎祥求呢?

设计意图: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通过设问,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问题探究,学习新知

问题2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dm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dm的大正方形?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展示剪拼方法。

追问(1)拼成的这个面积为2dm

的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解答,教师对解答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追问(2)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不难回答,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就是大正方形的边长dm。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操作探究,说明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被开方数不是一个数的平方数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追问(2)主要为后面介绍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作准备。

问题3

有多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探究“

在哪两个整数之间呢?”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估计大概有多大,由直观可知大于1而小于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说明理由,教师板书推理过程。

追问(1)那么

是1点几呢?你能不能得到

的更精确的范围?

师生活动: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可得到平方数小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而平方数大于2且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所以大于而小于……在此基础上教师按教科书上的推理进行讲解并板书。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进行比较。

追问(2)实际上,许多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如等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根据估计的大小的方法,请你估计的整数部分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小的估计,初步掌握利用的一系列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来估计它的.大小的方法,并从中体会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数,通过比较,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征,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追问(2)主要为及时巩固估算方法

3、用计算器,求算术根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获得问题答案。解答完(2)后,让学生与上面所估计的大小进行比较,体会夹逼法的可行性。说明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但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可能有所不同。用计算器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的是准确值,如题(1),有的是近似值,如题(2)。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练习教科书第44页练习1。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4、综合应用,巩固所学

现在我们来解决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4(1)你会表示

(2)用计算器求(用科学记数法把结果写成的形式,其中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师生活动: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公式,可得,代入,利用计算器求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5利用计算器计算下表中的算术平方根,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填表。

追问(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1位。

追问(2)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被开方数扩大的倍数与其算术平方根扩大的倍数思考回答。即当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100倍,10000倍…时,其算术平方根相应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

追问(3)用计算器计算

(精确到),并利用刚才的得到规律说出的近似值。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并根据所获规律回答。

追问(4)你能根据的值说出是多少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因为被开方数30与3不符合上述规律,所以无法由的值说出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以及其在探究规律中的应用。

例2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的长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剪出一块面积为300cm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她不知能否裁得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丽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可能会和小明有同样的想法,此时教师进行如下引导:

(1)你能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2)如何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3)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最后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实际应用。

5、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利用夹逼法来求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或近似值吗?

(3)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4)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第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求整数部分。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能力。

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的估算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以及有关规律的理解。

3、国际比赛的足球场的长在100m到110m之间,宽在64m到75m之间,现有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其长是宽的倍,面积为7560m,问:这个足球场能用作国际比赛吗?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

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A.∠2=∠4B.∠1=∠4C.∠2=∠3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4

课题:相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四、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六、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课题

数怎么不够用了(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是正、负数?

2.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0表示量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3.任何一个正数都比0大吗?任何一个负数都比0小吗?

4.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即

2.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

有理数是英语“Rational number”的译名,更确切的译名应译作“比

3.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简称正数、负数和零,即

并指出,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并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将下列数按上述两种标准分类:

例2

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课堂练习

25、-100按两种标准分类.

2、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练习设计

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2.填空题:

的数是______,在分数集合里的数是______;

(2)整数和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正分数和负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

3.选择题

(1)-100不是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2)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B.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八、板书设计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例1、例2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关于这一点,布鲁纳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如果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了,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但使数学学习变得容易,而且会使得别的学科容易学习.显然,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数学教学就不能就知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根本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摄具体知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内容逐步渗透,而不能脱离内容形式地传授.本课中,我们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两点:

1.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2.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80,0,12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

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

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

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

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2+1+4=7 7—3+2=6 6—3—3=0

教案点评: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情境创设)

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

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

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

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电脑演示:(1)球体 (2)圆柱 (3)圆锥

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

(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三、练一练(评价)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发给学生一些图片或实物,说说手中的图形,是什么立体图形?没有发到的学生,举出立体图形的实例。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三、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四、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中所有习题。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1节《整式》第一课时“单项式”。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作业三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单项式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参与对单项式概念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及组成是学习本节单项式的关键,而学生由数到式的变形是一个由质到量变化的抽向思维。学生对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2/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法:为让学生体验单项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单项式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教学。

学法:针对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单向式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知识、感受知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地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脑软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让学生思考、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轻松解答,对整节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环节,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分2部分)

单项式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能用字母表示是数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观察-猜想-验证-自主学习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单项式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

1.(回顾旧知)计算: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体积为()。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倍,圆珠笔的单价是()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

(4).数n的相反数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成的基础上,得出答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走入文本,自主学习)我们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对此大家都有一定的想法,也许一样,也许不一样.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给出了他们的说法,这样大家可以借助教材55页第二自然段-四自然段内容来验证一下.大家先独立阅读学习,然后前后每4人为一组相互交流,体验自己的收获,认识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弥补.这一设计,主要目的是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索获得数学的知识经验.”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情感目标.同时对于学生的收获及时地整理,使获得成就感.

第三环节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练习

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x;

(6)-xy2;(7)-5。

△这安排是为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单项式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寻求认识单项式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环节范例教学,练习反馈:

范例学习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为()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1.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所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马上让学生模仿解题尝试练习: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③πr2;④-a2b。

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3、填空:

(1)单项式-5y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单项式a3b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单项式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

(4)单项式-5πR2的系数是___,次数是___

学生接受单项式的定义不是很难,但是做到判断无误却很困难,需要通过练习,反复强调单项式判断标准及单项式中的系数和次数的不同和概念中要求,比如只有字母的系数的不是1就是-1,单独一个字母的指数是1等知识出现的思维错觉必须学生通过甄别、理解,逐步提高准确度和熟练度.同时及时总结提升经验.

第五环节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让学生形成善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把所获得的数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密切的多方面的联系时,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数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是必须的。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⑴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1的余角:90°-∠1

②∠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

如何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

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

②数轴是一条直线;

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

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

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

正确的说法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xx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A、1998个或1999个

B、1999个或20xx个

C、20xx个或20xx个

D、20xx个或20xx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xx、xx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正数

B、负数

C、不是负数

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A、—1 B、1 C、—3 D、3

20 3718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