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教案(精选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保卫黄河教案(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保卫黄河教案【第一篇】
1 化静为动 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出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笔者展示了这样的图片:航天飞机外形、爆炸时分叉的火焰、从大西洋中捞起且保留有完整美国国旗的飞机残片、麦考利夫的照片等,这样由文到图,由静到动,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当时航天飞机爆炸的情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课文蕴含的感情。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让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在教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设计情境教学课件,将夏秋景物为背景,美女蛇的故事为旁白,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这样在虚拟的情景中进行个别化学习,学生感觉其乐无穷,越学越有意思。
2 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 入情悟理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课文的关键,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学一开始,笔者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用《黄河颂》的视频引领学生走进黄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了学生。笔者再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用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拓展训练中,笔者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让学生感受抗日的炮火硝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笔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美的意境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3 变难为易 长课短讲 提高效率
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如在《春》的教学中,笔者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接着屏幕上出现5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在使用时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1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多媒体则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教学传统篇目《社戏》,笔者让学生观看制作的Flash动画片,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热火朝天地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
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情景犹如身临其境,那淳朴的乡情、那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大幅提升。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4 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资源宝库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信息获取渠道,过去只能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会议等有限渠道缓慢地获取教学信息,有了网络,教学信息的获取就变得十分方便快捷了。网络不仅为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对这个资源宝库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能快捷提供语文教研活动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及素材、优秀教案、网上观摩课……它能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为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天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质量标准的提升、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学习潜力的充分发挥等等,也完全可以在网络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选择好恰当切入点,配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目的。
保卫黄河教案【第二篇】
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音乐教师又被誉为“美的使者”。因此,要保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就必须为人师表,把对自身的要求定位在一个至高点上。这里的求“高”点,有三层含义:
一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实施新课程,要求摈弃落后的教学思想,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倡导音乐“探究式”和“创造性”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
二须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学高为师”,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作为新世纪的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带领学生寻找流淌不息的泉眼。为此,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使自身的音乐素质达到一定高度,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驾驭课堂。才会在教学中表现出语言、举止美,形象、舞姿美,范唱、范奏美,艺术情感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三应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用艺术的眼光和智慧对教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创设艺术性、创造性、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付诸于实施时方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课堂教学找“巧”点
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怎样调动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理解音乐,要在“巧”字上做文章。
1、巧激趣。在学习“节奏”时,避开理论说教,设法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化复杂、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简单、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说:“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没有节奏就不成音乐,它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节奏,人类的语言、动作,大自然中的鸟叫、虫鸣,都含有丰富多彩的节奏,我们一起来寻找节奏”。教师随后拉响了教室的电灯开关,学生异口同声发出“滴哒”声,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先前经验随之而来,教师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讲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家争先恐后抢着发言:火车行进“咔嚓咔嚓”,母鸡“咯咯哒”,鸭子“O嘎O嘎”,马蹄声“哒哒哒”,布谷鸟“布谷”,知了“知·了……”;模仿大爷、大婶、解放军、小弟弟走路的步伐;体会在远处、近处呼唤同学的声音有何不同;教师将学生模拟的节奏——板书,告诉学生用这些节奏写上音符就是曲调,正是有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节奏,才会有音乐家笔下美妙动听、跌宕起伏的旋律。接着引导学生欣赏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探索音乐,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领略音乐中气势磅礴的潮州大锣鼓,热烈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聆听柔和的云锣、明亮的笛声描绘的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探索音响,让每个同学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敲击方法敲打锣、鼓、钗等民族打击乐器,创编简单节奏,学生在说、唱、呛、打中想出了许许多多的敲击方法:重擂、轻敲、快击、慢打、旁敲、侧击,演奏出变化多端的节奏,特别是钗的演奏更是妙趣横生,滚击、扑击、扪击、侧击、单击、摩擦击,轻、重、快、慢,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尽显无遗。最后师生合作,教师弹奏《丰收锣鼓》的主题音调,学生用打击乐、徒手、笔等为音乐伴奏。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知识。
2、巧激情。学习歌曲《斑鸠调》时,教师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一边播放歌曲、展示春天的美丽图画;一边富有感情地说:“同学们,春天来了,大地生机盎然,斑鸠呜叫桃花开,杜鹃吐艳秧田绿,让我们置身于春天的怀抱,一起去描绘春天的大好风光!”学生从中体会到歌曲美、歌词美,感情的闸门豁然大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歌曲的演唱,加上活泼的对唱、齐唱、帮腔等形式,学生把歌曲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室里荡漾着春天的生机,令人欢欣喜悦。
学生最容易形成的概念是力度、速度,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时有忽视。在学习歌曲《保卫黄河》时,学生对歌曲力度、速度表现不到位,教师以音乐博大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演唱情绪:聆听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观看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视片段,大家情绪昂扬,一致认为:“歌曲明快有力,特别是三部轮唱的力度,很有讲究,层次清晰;二部、三部轮唱此起彼伏,更丰富了歌曲的内涵;表现了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抗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英雄形象和决心”。还有同学说,“老师!我们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教师趁势告诉学生:“音乐是情感艺术,唱歌也要把歌曲的情感放在首位,唱就要唱出真实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完美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学生再次演唱这首歌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巧激励。“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生越夸越灵,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越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等活动。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赞扬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充满自信地学习。但激励方式要恰到好处,不矫揉造作,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故也要讲究一个“巧”字。通过摸索,这几种激励方式效果很好:①热情洋溢,富有艺术性的简短语言:很好!太美了!太好了!你的表现真让我佩服!真聪明!真棒!你的回答让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噢,老师知道了!……适时、不失幽默的说上一句,“你太厉害了,老师得赶紧学习。”②用上几句简短的英语,great!Very good!beautiful!OK!You are a lovely girl!What a clever boy!……③简明达意的手势语:对全班同学的默契合作等,伸出双手,翘起二个大拇指,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对某个同学的出色表现用“OK”、“yes”的手势;对胆小的学生,举起握拳的右手,表示勇敢、真棒、行!……④用恰到好处的眼神和脸部表情对学生表示关注和激励,学生能敏感地捕捉到其中的含义,激发出越来越浓的兴趣和情感。
三、教研教改创“新”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任教学校的学生五分之三来自县城,五分之二来自农村,音乐素质存在差异;而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较侧重“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兴趣培养,学生升入初中(尤其农村学生)对音乐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技巧较欠缺,仍有喊唱的现象,演唱歌曲时力度、速度、节奏、音准也不免有些问题,欣赏乐曲无从入手。为此,笔者研究了“音节、节奏、力度、速度四位一体”教学,就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现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使音乐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而且能在思想上、情感上予以启迪。让学生愉快地接受音乐知识,掌握歌唱技能技巧,达到更高的音乐境界。
1、初中音乐“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含义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为核心、给学生创设“四位一体”教学的“万花筒”,教师巧妙灵活地引导孩子自主的旋转出一个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和人生世界。具体说:模式是以音乐自身的基本表现要素为切入点,创设平等开放、活泼美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课外活动等教学领域中愉快主动地演绎歌曲,感悟乐曲,探究学习。通过听、想、练、唱、讲、议、看、动、悟、创、评等教学形式的精选组合,将学生的手、脚、眼、耳、脑、口充分地调动起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全体参与,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
2、主要特点是:音阶、节奏、力度、速度巧妙结合,教者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活泼愉快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寓教于艺术。
3、研究状况:经过实验已见成效。课题经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审核结题,并被评为省优秀课题和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学生音乐兴趣、音乐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被评为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和艺术教育先进学校。
四、课外活动要“沸”点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必要补充”。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校园里歌声嘹亮、琴声悠扬、舞姿翩翩,呈现热烈的气氛、沸腾的场面。具体做法是:
1、群众性的合唱队。以班为单位,45个教学班就是45个合唱队,人人都是演唱员,由班主任、文艺委员负责组织训练,音乐教师在每天的唱歌时间(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课外活动下班辅导。
2、以班为单位的表演队。由各班的文艺骨干组织,活动内容为排练舞蹈,器乐小合奏,创编小品、相声等;适时举行班级音乐会、音乐知识竞赛等活动,音乐教师、其他任课教师也参加,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感情。
3、由音乐骨干参加的校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鼓号队。几位音乐教师分工合作,对歌唱技巧、形体、舞蹈、器乐演奏等进行较系统的训练。排练各种形式的节目,随时参加县、市、省艺术节和校内外演出。每逢元旦、纪念日和两年一届的校艺术节,都会举行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各班为参赛队,校队也作为表演队参加演出,并邀请县教委领导、学生家长前来观摩指导。
4、举办音乐讲座。内容有“歌曲的起源”、“奇妙的音乐世界”、“音乐与名人”等。除此之外,还开展了音乐欣赏活动,欣赏中外民歌经典、世界名曲等;学校广播室积极配合,指定专人负责,每天二次播放内容健康向上的歌(乐)曲,让学生听听、唱唱,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情操。
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课余生活,培养和发现了特长生,促进了学生协调发展。热爱学习、热爱生活、遵师爱生、团结互助在我校蔚然成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兴趣小组显“亮”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小组是以学习兴趣较稳定的学生为对象,学校组织了器乐(以器乐类别分为:提琴组、二胡组、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钢琴组、打击乐器组)、声乐和舞蹈等兴趣小组,每组由学生民主选定两至三名组织能力、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小师傅、当教师的好助手,利用早晨、饭后等课余时间开展经常性的小组活动。音乐教师和校内有特长的教师耐心辅导,有时也请校外教师授课,严格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审美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演奏、演唱及舞蹈表现力。教师教育学生要掌握技能技巧,光有爱好还不行,还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教师在正确引导、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锻炼胆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如课堂上:可请学生做小老师、小助手,担任司琴、伴奏,演奏、演唱、舞蹈等任务;当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教者轻松愉悦,学者亲密无间、兴致勃勃。课堂外:让学生参加各级艺术节和有益的演出活动;亦可让他们当小师傅,自由组合多个学习帮扶小组开展活动,做好传、帮、带,一传一、一帮二、一带三;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小徒弟;初三带初二、初二带初一。如此以点带面,周而复始以至无穷,形成良好的活动态势,充分彰显兴趣小组的特色和亮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兴趣小组活动成效显著,各级各类比赛均获得多项奖项;学生的个人特长得到长足的进步;不仅如此,最可喜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全校师生无不称赞:“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聪明活泼,品学兼优,真是一通百通”。
保卫黄河教案【第三篇】
基本方法步骤是:自查资料识背景诗人反复诵读品诗情质疑讨论赏诗意延伸升华悟诗理,简称为“识-诵-赏-悟”四步诗歌教学法。
一、自查资料识诗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笔者设计了课前“自查资料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通过观察、倾听、动手操作等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书籍资料中,从网上查询诗人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黄河知识。例如笔者《黄河颂》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了解作者作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激情。
情境导入: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简介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情况,教师适当补充。)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在课前5分钟演讲中,要求学生以“我看光未然”或“历史黄河”为题进信息交流,不仅提高了演讲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听众主动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更深入地感知诗歌意象黄河形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反复诵读品诗情
语文教学把诵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诵读应该成为初中诗歌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黄河颂》教学中,我们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听读、诵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1、听读。利用多媒体教学,听配乐诗朗读。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从整体上感悟这首诗对黄河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真诚祈愿。
2、自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也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共同体会诗中的感情。
3、合作读。用交响乐的方式设计诗意的美读,可以让感情的潮水如汹涌波涛般,一层一层劈空而来,很有感染力。第一节男女生单人交替诵读,中间几节分男女声部合诵,而最后一节则全体齐读。这种交响乐式的诗意朗诵,一应一和,将诗歌的感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诗人对黄河精神的热切颂扬之情,不用老师说,“一切尽在一读中”了。
4、析读:引导学生诵读“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及深刻含义,让学生领读该诗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这个环节应和下面的“质疑讨论赏诗意”有机结合在一块进行,教师应调节好读书与讨论赏析的节奏,处理好听讲与诵读、思考与表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听的热情,思的激动,说的明快,读的酣畅。
5、背读。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要求,全班同学进行沸沸扬扬的背读竞赛。
如《黄河颂》设计了如下环节: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2)学生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首先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黄河大合唱》中八个乐章的感情一脉相承,因此最后就能以学生自己从音乐中感受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诗歌,效果显然胜于教师对学生说要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6、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发表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三、质疑讨论赏诗意
调控教学中“释疑”这个环节,侧重于学生互相答疑,讨论合作解决疑难,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小组讨论、筛选,共同问题最后全班商议。
教师针对问题“适时点拨,相机诱导”,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充分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真挚情感。当然这个环节与前面的诵读也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笔者教学《黄河颂》这样处理:
内容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副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针对教学目标1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进行梳理明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朗读诗歌)
四、延伸升华悟诗理
调控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为“延伸迁移”,它与语文新课程要求的“超文本”“大阅读”理念一样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视课内外的沟通,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创新精神。为此,在《黄河颂》教学的最后环节里,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更深一层领悟这首诗歌透露的豪迈雄阔的爱国激情,使学生不仅受到审美的教育,而且使心灵得到熏陶和升华。
1、听唱歌曲黄河颂。
2、用相同手法写一首歌颂长江的诗。
通过以上的延伸训练,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而且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
保卫黄河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
我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的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它关系到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在人的一生中,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教育中,它是人生最先接受的教育,也是进行其他教育的基础,在一切教育中德育是无所不在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虽然学校道德品质课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地维护和提高,反而,近几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长期单纯理论式、课程化的道德教育仅仅把道德教育看成是施加外部影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化作用,学生处于接受被塑造者的地位,这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渐渐地对德育课产生了排斥和厌烦心理。并且仅仅靠上德育课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形式多样的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方法。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借助于音乐我们可以唤起学生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不断挖掘其情感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使其思想升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以音乐的美感来打动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将音乐课的道德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音乐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强调渗透,它是在反复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其效应的,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灵的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乐作品是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反映共性、普遍性,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再现,他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及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态度,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和体认,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精神升华出道德理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有计划的渗透德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给人的是一种听觉形象美,艺术家对于复杂纷纭的生活现象的感受,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审美理想等等都凝聚了一定的情感,并通过节奏曲调音色结构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强音乐审美来培养应有的音乐能力,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它是基本素质教育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课不但要教会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还担负着学生对音乐认识与领会的导向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借助音乐故事和音乐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用情领会音乐思想。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取得完美的和谐与平衡,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普遍开设了音乐教育课,但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学校对音乐教育课的课程安排不同,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导致音乐教育缺乏艺术性。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一目标具体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但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过于强调了音乐以外的相关文化,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者地理课,相关文化相当丰富,惟独缺少音乐的东西;二是过于强调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花架子及虚形式大于并掩盖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三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在教案里挂在口头上,束之高阁。由此导致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了教材本身的音乐上,忽略了通过教材中的音乐去拓展音乐学习的辅助作用及扩展功效。
忽视音乐的审美体验,不注意德育的融入和渗透。中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在中学开展音乐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不注意德育的渗透和融入,音乐教育内容安排随意性较大。不注意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的衔接性和渐进性.教师大都只注重“讲理论、训练识谱”,或者强化训练所谓的“钢琴弹奏方法、歌唱发声技巧”等,在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与专业艺术院校几乎相近,使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学校缺乏对学生文艺社团应有的指导,因此理论显得死板而导致音乐失去感染力。这种理论化倾向的教学模式,对音乐课程自身的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设立了一定的障碍。
师资水平普遍低下,教学方法单一。音乐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由于音乐专业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相应较高,就许多地区教育的现状看,中学音乐教师受过专业训练的比例较小,更少接受德育方面专业的教学培训。教师没有树立德育的意识,缺乏在音乐课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备课时大部分教师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精美的课件上,对音乐的研究却浮于表面,只粗粗一听就过去了,似乎穿上一件美丽的衣裳就成美女了,所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浮光掠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种有深度、独立的思考,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样的音乐形象或意境是由那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你教我学、我讲你练的灌输式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地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这样既影响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又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
中学音乐课不受重视,德育功能无法发挥。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其教育行政机关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制度上、物质上为中学音乐教育提供条件,给予政策保障。学校没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也没有将音乐教育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中。很多学校未能贯彻落实国家教委的课程计划,学生一入初三,学校就把音乐课砍掉了,或是存在挤占音乐课的现象,保证不了音乐课应有的课时,音乐课实际上成了补漏拾遗的学科,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中学音乐课的偏见和误解,客观上把音乐和其他学科对立了起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三、对策与建议
事实上,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制定音乐教学的整体计划,明确德育渗透目标。音乐教学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德育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较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们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单元的歌曲《手拉手》时,就可以联系北京奥运会,在那激荡万千中国人的开幕式画面中欣赏会歌《我和你》,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从而了解历届奥运会优秀的音乐作品,当然重点在于欣赏《手拉手》,由此把生活与教材结合起。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所以音乐教师就应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音乐欣赏,加强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音乐教学通常只把讲解歌词,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其他环节的贯穿渗透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音乐作品,尤其是声乐教学、欣赏课的教学或是合唱歌曲的教学中都应作以全面的渗透。概括地说,音乐教学中应该是智育和德育的全面教育,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拍子、风格、曲式等音乐要素去塑造音乐形象,诱发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享受快乐,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例如《黄河大合唱》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整部作品是以黄河为背景,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上一步一步展开,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讴歌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绘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敌人的残暴,歌颂人民群众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情景。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转化到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去。
应当注意的是欣赏课和合唱可不能搞成政治课,那样学生只能感到枯燥无味,不能从感性上真正得以感情的渲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渗透去感染学生。
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参考文献
[l]井华.解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下一篇:幼儿英语说课稿范例(推选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