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最新18篇】
设计科学教案,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自然现象,鼓励动手实验,提升科学探究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体验。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2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3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固态。
水液态互相转化热量。
水蒸气气态。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4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钢笔工整书写)。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2课时。
《幼时记趣》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1课时。
《伟人细胞》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总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往事依依》作者回忆与文学的情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并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幼时记趣》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充满了情趣。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神情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及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充满了理想与希望。
《伟人细胞》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意义。
这一单元的教学,语言有的生动活泼,有的蓄满神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蕴涵哲理,因此,学习本单元需要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浏览本单元内容,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商讨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大致介绍本单元每篇文章的内容。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迅速浏览本单元4篇文章的内容。
第二块: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再次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内容(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思考:本单元你想学写什么?打算怎样来学?(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布置。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提示:可以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来确立自己的目标。
要求:目标要明确可行。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自己的目标。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
[4]。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5
1、和同学交流课内外阅读时遇到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有“新鲜感”的语言魅力。
2、能养成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习惯。
3、通过看图、感悟、诵读,理解并体会古诗,积累《所见》一诗。
体会有“新鲜感”的语言魅力,能养成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习惯。
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图文结合讨论交流感情诵读。
师:多媒体课件。
生:阅读记录表。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二、交流平台。
(一)师:孩子们,老师在读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很不一样,具有新鲜感的句子。
课件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齐读句子。
1、师:这个句子选自我们这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你觉着这个例句什么地方具有新鲜感?和同桌交流交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停歇突出了窗外的安静。)。
再读句子。
3、拿出课文纸,画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四人以小组交流具有新鲜感的地方。指名交流。
4、师:遇到这样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该如何做呢?
板书:摘抄积累反复阅读。
5、抄写积累的有新鲜感的句子。
(二)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1篇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师范读。
自由读文,你有什么感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选择自己热爱的,能为别人做奉献的事业。)。
在这篇散文诗里,老师很喜欢这一句有新鲜感的句子。
出示: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指名读句子,其他人边听边想:什么地方有新鲜感?
预设: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来提醒人们时间的人。)。
说了说这句话蕴含的丰富哲理。
2、默读诗歌,画一画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三)读一读自己所积累的词句。
师:就像旅行总能看到新鲜的风景,阅读时我们也总能遇到新鲜的词句。在平时的课内外阅读中,遇到这样有新鲜感的词句,不仅要摘抄积累下来,还要反复阅读。
三、日积月累。
(一)师:童年是最幸福的,因为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丰富多彩。老师想请你们回忆一下,你最难忘的童年趣事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告诉大家。
生自由表达。
师:假如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去看那个时候的孩子喜欢玩些什么,一定很有意思。
生读:《村居》师: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干什么?(放纸鸢)。
生读:《宿新市徐公店》师:这些孩子又在干什么?(追黄碟)。
生读:《小儿垂钓》师:这个孩子在干什么?(钓鱼)。
(二)出示:《所见》。
1、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袁枚笔下的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2、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师: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顺了,还不算会读。我们还要读好诗歌的节奏。师范读。各种形式诵读。
3、孩子们,请你们看看这幅图,谁能告诉我“牧童”是做什么的?
4、齐读,想想:牧童在干什么?板书:牧童。
根据回答板书:骑黄牛、唱着歌、听到蝉叫、闭口站立。
5、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师:孩子们,看,这个小牧童起着黄牛,嘴里还唱着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嘹亮)从哪儿看出来的?(振林樾)什么意思?(在林中回荡)。
小牧童走着走着,忽然听见--蝉在鸣叫。师点明:鸣就是鸣叫的意思。
7、师:这首诗很简单,我相信你们很快就能背诵下来。自己先试着背一背吧。
指名背。齐背。(节奏)。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6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7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蔬菜鱼类肉类豆制品。
总计13。
第一组10331。
第二组406。
第三组4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8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电,那么关于电的课文教案有哪些呢?下面跟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不同实物图展示: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9
一片完整的叶(三)。
同时学生对树叶的观察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教材中观察的内容非常多,而让学生动手做的内容并不多,这节课组织学生对树叶进行拓印,就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活动。激发他们对树叶(植物)研究的兴趣。
教学要求:
1.经历观察一片完整的叶片的过程。
2.经历对树叶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3.经历对一片完整树叶拓印的过程。
4.能运用简单的归纳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的树叶进行描述。
5.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描述活动中,巩固自己在以前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叶柄等方面的知识。
6.感受树叶的美丽,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教学准备:
落叶、水粉颜料、水粉笔、观察记录本、白纸、各种叶的标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研究。
生:这是一棵有三层半楼那么高的大树,树的底部树干很粗,到中间树就分成了很多根大小不一样的树枝。
生:老师,我能描述的比他更多。
师:真的吗?好,那你来吧!
生:树皮的颜色是咖啡色的,有很多的裂缝,树的枝丫上和地面上有小动物。
生:我还有补充,(教师有意识让她回答)树冠像一座小山,树叶是绿色、针形的。
二、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真能干,把树叶也描述了。我们能描述一片树叶吗?
生:能!
师:那我们描述树叶的什么内容?怎么进行描述写呢?讨论一下行吗?(小组讨论:描述树叶的哪些内容、怎样描述一片树叶)。
师:(教师到每个小组里倾听讨论)有结果了吗?有结果的小组请高高地举起手!
师:(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举起手)谁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描述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还应该描述叶的边缘和叶脉。
生:别忘了描述树叶的叶柄的颜色、大小、形状、粗细。
师:你选择一片自己觉得最美丽的树叶。
生:你能自己在小组内描述这片叶子吗?
生:能!
师:开始吧?
生:这是一片绿颜色的叶子,它的形状是卵形的,叶边缘像锯齿一样。
生:我有补充,叶子的叶脉是网状形,叶柄很粗。
师:还有吗?
生:有,叶柄的颜色是深绿色,叶柄先粗后细。
(教师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卵形叶、心形叶、披针形叶……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等树叶若干。)。
师:第一、二、三小组先来观察。(三小组有次序地进行观察)。
师:观察好的小组到座位上去思考一下怎么描述。四、五、六小组来观察。
生:我要大家猜的叶子是一片紫红色的树叶,叶脉是网状的,树叶是卵形的。
生:(表现非常活跃)我请张雨晨来猜。
生:我猜是3号树叶,因为3号树叶是紫红色、网状脉、卵形的。
生:我要大家猜的叶子是披针形的,树叶是淡绿色的、树叶的叶柄很细。我请叶新海来猜。
生:我猜是8号树叶。
生:不对,应该是5号叶子。五号叶子是竹子的叶子。
生:我要大家猜的叶是一片黄颜色的树叶、是心形的。我请汪雨崎来猜。
生:是7号树叶。因为7号树叶是三面三片黄颜色叶子中的一片,加上它又是心形的。
师:大家对叶子的认识可真不少。
三、拓印一片美丽的树叶。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把我们描述的叶子拓印下来,你觉得有几种方法?
生:像拓印树皮那样。
生:用水粉颜料涂在树叶背后拓印。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好?
生:第二种好,因为第二有颜色变化,拓印的也比第一种清楚。
师:那你能说说怎么拓印呢?
生:先在树叶的背面涂上水粉颜料,然后按在白纸上就可以了。
师:(教师不做补充)我们开始拓印好吗?
学生开始拓印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有的由于水分过多无法拓印,学生有的由于树叶不平无法拓印。
师:你们看,他拓印的很好!请他给我们介绍经验好吗?
生:其实我开始拓印树叶没有成功,因为我加的水太多。后来我们小组商量一点点水就可以了。还有不要用手压树叶,用白纸压,这样就不会把底下的纸弄脏。
师:我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在选择一片树叶试试看。
教师将学生自己满意的拓印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最喜欢谁拓印的树叶?
生:我喜欢1.5.7号,因为他们拓印的树叶颜色非常漂亮。
生:我喜欢3.7号,因为他们拓印的树叶形状非常好看。
四、科学描述的延续。
师:我们能不能在今天回家后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描述在观察笔记上?
生:能!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0
第一单元有4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第1页。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2页。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模块一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词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
第3页六朵花。请同学们边听边欣赏各民族服饰。播放flash《爱我中华》。
2.正像歌里唱的那样“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3.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4.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所在的小学和民族小学有哪些不同之处。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作者是怀着自豪和赞美的感情写了《我们的民族小学》。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呢?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使得作者如此自豪。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寻求答案。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看法。
第4页。
4.老师适时点拨,归纳,指导朗读。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上学路上,来到学校。
上学路上,环境美;民族团结,心灵美;穿戴鲜艳,服装美;热情有礼,行为美。
想象读。
第二段(第二、第三自然段)上课、下课。
民族小学的学生课上认真读书,值得称赞,引以为豪;
课下尽情玩耍、游戏,为孩子们拥有如此快乐的、自由的童年而高兴。
思考:课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小动物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
想象读。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点题。
用“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通过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想象读。
三、拓展。
作者怀着自豪之情赞美了自己的民族小学,校园美丽,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虽然我们不是民族小学,但是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特点,谁能介绍一下。
板书设计。
第5页。
美丽自豪。
我们的民族小学。
团结赞美。
模块二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多彩的儿童生活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三上第一单元,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6页。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1
《司马光》是1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此本课教学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赛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熟读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学会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2.板书:司马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司马是姓,光是名)。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非常棒。现在,请打开课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师: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现在读的感觉和刚开始读的感觉不一样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司马光小时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儿”是“小孩子”的意思)。
(2)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字。(教师范写“庭“字。)。
师: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戏)“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翻译全句)。
(4)齐读这一句。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指名读。
师: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指导:范读、齐读)。
(2)认识“瓮”。
师:最开始,我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个大家伙,那是什么?(瓮)“瓮”是什么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的?(文下的注释)。
师: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没弄明白的?
生:“足”“跌”“没”……。
(4)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并指导书写生字:登、跌。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这一句。
3.学习“众皆弃去”。
师: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1)抽读。
(2)师范读。
(3)自读。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再读读,多读几遍,而义自见,试一试。
(4)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5)指导书写:众、弃。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件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在这危急关头,只有司马光没有离开,在想办法救人。
板书:光持石击瓮。
(1)指导书写“持”,理解“持、击、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3)司马光与其他孩子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5.学习“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齐读。
(2)“水迸”是什么意思?(水向外溅出或喷射)。
(3)结果怎样?(儿得活)。
(4)板书:儿得活。
师: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6.比较异同,复述全文。
师:《司马光》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了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文言文不同于课文,它篇幅极短,语言简练,需要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
四、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不信,我们来试试。
3.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掩耳盗铃》。
2.书写本课生字。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3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4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5
第1课时:例1及练习。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认方向。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3、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
2、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过程:
一、练习:
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老师给知一个方向(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学生说出其他的3个方向。
3、看图说方位:出示挂图,同桌互相说说谁在谁的哪一边。
4、分组活动:送…回家(用东西南北卡片)。
二、综合练。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
5、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东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区。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
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重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具准备:指南针。
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4图,观察:多功能厅在哪两个方向之间?这个方向称为“东北方向”。
2、我们知道了“东北方向”,你能说出下面的这几个方向是什么吗?
3、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你打算怎样记住这四个方向?请你把他们记下来。
4、请自己画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
5、观察例4图:请说说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有什么?
三、练习:
1、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第10页第1题:在黑板上标出自己家的位置。
四、总结: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吗?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内容:第9页例5以及练习。
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出示例5挂图: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
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学生的描述。
四、总结:
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内容: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1、11页第3、4题:
2、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
3、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6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一、引进。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7
“位置与方向”是在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后学习的,在本单元里,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并能利用这些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利用这些词描述行走的路线。
3、能够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
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两个起点上:生活原型中感性的经验和第一学年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学生能够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知识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2、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详见教师用书。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材的编排情况,提几个想法与建议:
1、重点教学1、2、3,放手探索4和5。
观察本单元的内容安排表,不难发现单元知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例1、2、3为第一层次,内容是认识东、南、西、北,及在此基础上的描述物体所在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例4和5为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及在此基础上的描述物体所在方向(8个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因此,教学时可以把例1、2和例3看作重点,再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操作,学习例4和例5。
2、例题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过程依附真实情境。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在生活中得到的,要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知识与技能,需要学习情境作为连接点。如教学例1,可以带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让学生面向东,指出前面是哪个方向,后面是哪个方向,左边、右边分别是哪个方向?再面向南、向西、向北指一指,既借助平时的生活积累认识、巩固方向的知识,又在活动中感受到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很好的指出方向后,让学生在图中指出正确的方向,由形象的实物向抽象的图纸过渡。
3、确定参照系统,指出对应的参照物。
在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方向时要引导学生先确定参照物。正如一年级下册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两个及以上的物体比较,才会有前后。本单元的内容也相同,如图,九寨沟在东面吗?九寨沟在布达拉宫的东面,但在黄山的西面,同时又是在丽江古城的东北方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方向是相对的,必需要借助参照物。
4、分层训练,循序渐进。
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能利用这些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利用这些词描述行走的路线。这些技能不是几节课就能达到的,它需要学生不断的应用才能熟练掌握。如教学认识八个方向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训练:(1)刚开始学习时,在地图上标出各个方向,在生活情境中可以制作指向盘,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在应用中初步熟练。(2)在图上或指向盘中只标出“北”,让学生想象并指出另外3个方向。(3)在图上或指向盘中只标出“北”,让学生想象并指出另外7个方向。通过分层训练和不断的实际应用,学生的技能会越来越熟练。
5、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做到一图多用。
挖掘教学素材的资源已经是老调重弹了,老师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如例5的情境图,可以分三个层次教学、练习:(1)说出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简单的指出方向](2)说一说最想去哪里?应该怎么走?[描述行走的路线](3)说一说想去哪几个地方?应该怎么走?[设计串联几个点的路线]再考虑:怎样走比较合理?为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最优化。
6、借助多种工具,丰富练习的形式和内容。
7、单元知识教学要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是一种比较感性的、口语化的表述,其内涵尚示有明晰的界定,立即对其作出一种解释尚有难度,因此,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考虑怎样把握教学才能有助于调整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生活味”的同时凸现“数学味”。具体有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4、不是目标的目标:会在生活中辨别方向。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例1、练习一第1、2题[p3]。
第二课时:例2、3、练习一第3、4题[p4、5]。
第三课时:例4、练习二第1---4题[p8]。
第四课时:例5、练习二第5、6题[p9]。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认识东、南、西、北[例1、练习一第1、2题]。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单元主题图是一张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物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在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用已有的方位知识“前、后、左、右”等描述天安门广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由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及学生观察的方向不同,导致描述也会不同,进而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单元主题图,可以有几种处理方法:一是在简单说方位引出单元知识后,先放一边,到单元结束时再来详细描述各建筑物的方位;二是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环境完成单元主题图的功能,最后描述天安门的建筑物方位,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例[1]和“做一做”的教学是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教学时应该创造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描述等活动认识四个方向,巩固相应的知识。
练习一第1题: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可以小组内说一说,也可以拓展到学生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
练习一第2题:说一说,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抽象思维较高的可以根据提供的条件直接说一说,对于有困难的可以先把各方向标出来再说一说。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4、教学设计建议。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学校的环境比较熟悉,可以选择本校校园作为学习场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后,开展了用手势表示方位、快速转向辨认方位、游乐场里的小导游、学校方位我知道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3)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让学生用所学方位知识介绍自己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并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到操场上,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里各个方向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带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中间,你能说一说校园里的水池在哪个方向吗?
有些学生会说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二)认识东、南、西、北。
1、你知道哪个方向?怎么知道的?
一般学生会说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学校这边有个东大门”等。
2、你还知道哪个方向?又是怎么知道的?
小组合作找一找,说一说。初步了解哪边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活动。
(1)指一指,师说一个方向,学生用手指出这个方向。
(2)转一转,师说一个方向,学生面转向这个方向。
(3)想一想,知道了一个方向,怎么找其它三个方向?
小结:通过活动学生会想到前面是东,后面就是西,前面是南,后面就是北;面朝东时,向右转是南,再向右转是西,再向右转是北,也就是顺时针转是东南西北。
4、说一说自已的东南西北方是谁。
a既在东面,又在西面,让学生理解说方向时要有一个参照物。
5、说一说学校里的东南西北有什么。
(四)巩固拓展。
说一说教室、房间里等。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描述行走的路线(4个方向)[例2、3、练习一第3、4题]。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校园的布局按一定的方位画成示意图,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画一画,可以把南定在上方,也可以把北定在上方,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最后统一为“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例[3]是一个“学生问路”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教学时可以创设实地情境进行演习,先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建议。
教学例[2]前先复习学校的四个方向有什么物体,再让学生根据复习的内容制作示意图。(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制作示意图。(2)小组交流、介绍各自的作品,在活动中发现大家的表示方法不同,交流时并不方便。(3)统一示意图的画法:一般画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让学生把手里的示意图转一转,把“北”转到上面,大家的示意图也就统一了。
教学例[3]时,先要让学生找到方向。根据图上标出的“北”,可以标出另外三个方向方便学生表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把路线画一画,再在路线上标出方向,降低难度,在练习时再逐渐提高要求。
第三课时。
1、教学内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例4、练习二第1---4题]。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4]是让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学习“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的。具体教学与例[1]相似,创造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描述等活动学习新知,但在组织上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认识新知。还可以让学生辨认其他地方的四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做一做”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说一说,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4、教学建议。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学习与东、南、西、北的学习相似,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先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然后让学生表述在东和南方之间的怎么说?促使学生思考新的方向进行表述。
第四课时。
1、教学内容:描述行走的路线(8个方向)[例5、练习二第5、6题]。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5]是一个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其教学与例[3]相似,只是增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做一做”是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图,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图说出它的行车路线,但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教师可以制作某某的上学路线图,让学生说一说上学路线。也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已的上学路线,再向同学介绍。
练习二第5题,是一个简单的路线示意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做一做”中的上学路线图完善,标出方向与明显的建筑物,可以进一步帮助理解位置与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4、教学建议。
例[3]例[4]为本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时先让学生指一指、转一转等活动复习八个方向,再出示例[5]的“动物园导游图”。本情境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园内的各个动物馆分别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2)从大门出发,想去熊猫馆可以怎么走?不同的可选路线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想去哪几个动物馆?怎样设计路线最好?这里路线的选择可由学生的喜好,把重点放在对路线的表述上。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篇18
(迷语导入,既能迅速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迷语本身又是一种十分精妙的描述,迷语中隐含着有关动物形状,生活地点等描述,对后继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九月里,能寻访到哪些小动物。
3、学生猜测,教师出示相应的卡片,猜到的挂在树的相应的位置上。
4、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5、今天,我们要到校园去拜访小动物,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估计一下:
l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l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
(三)寻访活动准备。
1、寻访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碰到野蜂,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注意什么?
2、我们对自己的活动,还有哪些要求吗?
3、出示:寻访活动中注意安全。
关心和爱护小动物。
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
4、提出活动要求,出示小动物观察记录表:
发现地点。
观察到的动物。
名称()。
观察到的小动物有()种。
三年级()班()小组。
5、你曾经看到过的动物有哪些?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
l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我们该怎样观察?
l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以用放大镜?
l不知道名称的动物该如何记录?
(四)活动――寻访校园内的小动物。
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