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热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

1、练习三第5题。

(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

(2)根据(x,5)这个数对,说说x表示的是列数还是行数?

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

(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

这里的x,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1)理解题意,明确鲜花和绿色植物都应放在方格线的交点上。

(2)在小组中设计交流。

(3)展示作业,汇报结果。

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摆放位置吗?

你觉得自己设计的如何?优点是什么?

互相评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美观?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乐,什么没变?(第一个数变了,第二个数没变)。

第一个怎么变化的?

独立在书上方格中完成第(3)小题。

在小组中完成第(4)小题。

说说顺次连接四个点得到了什么图形?

4、完成练习三第8题。

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

棋盘上的列车行分别用什么表示?

用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

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黑车从c6~c2,是怎样前进的?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2

核心提示: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3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4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探究、交流、引导。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5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6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7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8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9

下面是某一地区的`平面图。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3、()和()在同一行上。

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

(1)独立完成解答。

(2)集体评讲。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0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2××=(立方米)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答:要挖出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1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2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复习旧知。课件呈现几道简单的口算提,以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的记忆,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在探索新知的时候,先呈现分蛋糕的题材,“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3来计算,学生很快说出1/3,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3?”“你是怎么分的?”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又拿出学具自主探究,再演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的过程,对分数的意义能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在小学阶段,学生脑海里的数学知识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哭互相转换的数学知识。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3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长方体模型课件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4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难点: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的道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联系实际情境、借助直观,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对分数有一些现成的经验,对于分数的认识系统的认知。

共2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课件两盒铅笔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分数的认识

8支铅笔装1盒1/2盒=4支

6支铅笔装1盒1/2盒=3支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5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6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多个正方体盒子。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春五年级数学第二教案 篇17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重点:学会解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基础题:第2题。

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应用题:第1、3、4、5、6、、9、10、7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3、相遇问题:第8题。

练习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第(2)题。

4、拓展题:第11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20 3607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