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示范课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芦花荡》示范课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整天神出鬼没地穿越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手无寸铁的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去结识这位传奇英雄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二、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序。
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
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四、拓展延伸
xxx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芦花荡》示范课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芦花荡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2
芦花荡(方案A)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
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
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点 评
本教案的设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设计比较新颖,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芦花荡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1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xxxx)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
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
《芦花荡》教案4
教学目的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1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二、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三、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特别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五、作业: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案5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
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上一篇:外婆的澎湖湾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