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汇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八年级物理教案【汇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篇】
)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篇】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力学中的“功”
(1)引言: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十四章功
一、功”
(2)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1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铁塔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直升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了功。
火箭在竖直向上的燃烧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起飞通过了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的压力对火箭做了功。
原木在沿水平向前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③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教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4—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2.功的计算
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1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3)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课本图14—3,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W=F·s=50牛×10米=500焦。
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1.要求学生填写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1,然后由学生说出填写内容。
2.讨论本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1、2、3。
八年级优秀物理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__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__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 m/s 12s
10000m 万米冠军:= m/s 1680s 百米冠军: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八年级优秀物理教案【第四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上一篇: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3篇
下一篇:垃圾分类的主题班会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