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精彩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醉翁亭记教案精彩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醉翁亭记》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1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景
脉络乐
事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教案【第三篇】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1篇()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1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
1、语言凝练、含蓄。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1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
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
2.齐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你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确:
①“.......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②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③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④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
注:学生谈出2-3点即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补入、补齐。
同学们,仅仅知道《醉翁亭记》的音韵美还不行,我们还要能够读出《醉翁亭记》的音韵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录音棚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多媒体显示:
2.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注: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并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多媒体显示:3.师生共读,要求:摇头晃脑,拖出长腔,仿效古人,
读出古韵美。
注:此处应成为整堂课的朗读高潮,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四、研读品
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
活动三:寻找快乐源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⑤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在该节语文课中,学生急于读课文,都自行读下去了,教师也就顺其自然,这一点非常好,要根据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
领略文中的人欢。【第五篇】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