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教案(精编2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江雪》教案(精编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江雪》教案1
一、揭题,导入新课,江雪上课教案。
1、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幅画。出示《静夜思》看,一轮明月挂在床前,诗人不由得思念自己的故乡。这画面是描绘哪首诗的?
2、出示《山行》。远看,山路蜿蜒伸向寒山。近看,枫叶如火,比二月的春光还要艳丽,诗人不由停车驻足观望,想想看,是描绘哪首诗?
3、你不仅会欣赏,而且还会想画面。看画面,看主要景物与古诗的联系。这是读好诗的方法。
4、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写的一首诗《江雪》。师板课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江雪》要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昨天大家预习读了,看看大家读得怎样了。
2、你把音都读准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3、有一个字注意“翁”要读准。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好。
4、每一个字都念准了。你把今天要学的生字“孤”都读得很准。我们一起来写“孤”,左窄又宽,左边是子,写左边子,要给右边的瓜留好位置,中间一点不能丢,写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
5、请学生再读。你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还读得很有节奏。老师发现你把“蓑笠”读得非常准。有哪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查到“蓑笠”是什么?“蓑笠”图片
(点红理解“蓑笠”:从字型上就可看出,“蓑”是用草或稻草编成的雨具,“笠”是用竹子编成的,遮阳挡雨水的帽子。出示蓑衣图和斗笠图。)
三、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板书画。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看到了什么画面。一边小声读诗,一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声读古诗。
2.把你看到的画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生交流
3.如果把黑板作为画纸,你最想上来画什么? 渔翁
4.一艘小小的船,一根短短的鱼杆。你为什么只画一个人,一条船?诗歌里哪个词告诉你这个画面。孤舟一条船。独钓 一个人。孤独
5.他通过两个字看到了一个画面,这是什么衣着?哪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说说蓑笠翁的意思。(了解“蓑笠翁”:是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
6.就这样读读诗,画画画,再读读诗。把下面两句诗的画面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了。指名读。(1)我看到了一个人——(2)我看到了一条船,齐读。
7.还可以添上些什么“? 山 你为什么不是画的一座山? 千山——很多山
8.诗中还有一个词跟千山相似,也是表示多的。你找到了吗?
万径。 径?什么是万径? 是一万条小路? 很多小路。
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伸向寒山的小路。老师来画。你看我们抓住关键词就理解了一二两句诗。能读好一二句吗?把画面展示在眼前。
(1)我看到了条条小路——(2)看到了许多座山
作者就是用这种夸张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条条小路,座座高山。齐读
9.我们把画面基本完成了?你觉得还应该添些什么? 雪。
(1)老师画一点。想想哪里有雪?有没有直接写雪的? 寒江雪
是呀,寒江雪里面就有雪。透过这个词“寒”字你感受到什么?
寒风刺骨 寒冷。好冷呀,雪好大,所以老师还得给他添上点雪花。
(2)全诗还有没有含着雪?有没有写雪大的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是绝和灭,你能说出是什么意思吗?是什么绝迹什么没有了。 鸟绝迹了,人灭了。雪能不大吗!老师接着画雪。
10.这就是寒江飞雪的图画,师板书“寒江飞雪”,教案《江雪上课教案》。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个画面?
指名读。(1)我看到飞雪在江面上飞舞。——(2)千山万径,大雪封山——(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11.同学们,在你们共同的努力下画面已经完成了,诗意一定也在你们心中了,能不能相互说说诗意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把你看到的画面用语言告诉我。再指名说
12.诗意明白了,画面清晰了,此刻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听诵读,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播放录音。)
(1)听着诵读,你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什么感受?如果你就是那位渔翁,在这样的空旷,这样的无声的地方。你的感受是? 孤独感 板书:孤独
(2)文中有吗?只有这一点点的孤独吗?细细地读,静静地品,文中哪几个词里藏者孤独,也在诉说孤独,你还能读到孤独,用笔圈圈。还有哪些字也在写孤独。
(3)绝 灭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找这两个词?
没有人 没有鸟。空旷无人,这两个字看似写鸟写人,实则写孤独,看看,再找一找。千山 万径是一座山,是一条路吗
很多山,很多路,都没有人
这么空旷的世界只有渔翁一个人,只有寒江做伴,飞雪为友,这种孤独太深,太浓,太厚了。
文中有一个词“千万孤独”。请学生读。
诗文处处写景,其实处处写情,千万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板书“千万孤独”谁来读。读出这份浓郁的孤独
生配乐读——节奏慢一点可能会更好。
(1)我感受到了千万孤独——(2)我听到了飞鸟绝迹、人迹罕至的感受。——(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这个永恒的孤独。
14.(1)同学们,古诗学到这儿,我们的目光不由地再次聚焦到这位老渔翁身上。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这个漫天飞雪中独自钓鱼的渔翁之意在什么呢?这个渔翁他可能是谁呢?(柳宗元)
(2)简介柳宗元。柳宗元此时就在永州。由于他一心救国救民,参加著名的永贞新政,触怒了当朝皇帝和权臣,被一纸诏书贬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永州。在永州,他无职无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寺庙中借宿,一住就是好几年。在永州,他无家无室,有时,甚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还是在永州,他曾给朋友写下这样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句话:(出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内”就是柳宗元的内心、理想、志向。这句话的意思:我虽然遭受了这么多的磨难与挫折,我仍不会改变我的内心,我的理想,我的志向。《江雪》,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此时。
(3).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鸟飞绝,人终迹,寒江雪都是静的,师只有一个字是动的,显现出无限生机。钓,他为什么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钓鱼?他钓得到鱼吗?他在钓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柳宗元迎风抗雪,孤舟独钓,他在等待什么?(他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读出这种对朋友的等待。——听到你朗读,我听到了对朋友的期待。环境这样恶劣他还在钓什么?——心境通过“钓”字你看到了怎样的柳宗元
———绝不放弃的柳宗元——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柳宗元。——坚强的'
(4).这就是柳宗元的执着,坚强,坚守。正如他的诗所说“不更乎其内”板书:不更乎其内。刚才我们读出的是柳宗元的借景抒情,板书“情”,现在我们读出的是他借诗言志。板书:“志”。让我们读出这份坚守,沉着、期待。生齐读。
(5)我想同学们一定把这首诗深深记在了心里,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齐背
四、作业。
柳宗元把不幸和坎坷留在了永州,把他的智慧和文采也留在了永州,老师向大家推荐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另一首诗《渔翁》及解释,根据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读诗想想画面,想想画面再读读诗”,把你又看到的鱼翁及看到的画面画在作业纸上。(投映)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傍bànɡ 汲j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欸乃 ǎi nǎi)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逐zhu
[注释]夜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过夜;清晨,他从湘江里打上清水又燃起楚竹做饭。等到烟销云散旭日初升,却看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回身一看,只见青山绿水之中,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的白云在相互追逐。 老师布置(任选其一):
(1)自读《渔翁》,体会其中的诗意和情感,想象并画出你看到的画面。
(2))搜集并诵读柳宗元的诗歌,与同学交流分享。
《江雪》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诗歌。
2、诗文赏析学会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与品味深入领会文本,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在语言学习和鉴赏能力获得同步发展。
说明:
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重点是学习第四节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范,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内容,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
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运用电影术语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在阅读中需要用心体会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找文中关键句理清作者赏析诗歌的基本思路。
2、难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品读中,体会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通过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说明:
本文篇幅较长,针对九年级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还是不难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阅读思考活动的时空、同时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之处。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这种专业的评析距离学生较远。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读懂内容并进而学得其法。
思路点拨
通过预习柳宗元的简介,可以更好的理解文中背景资料的作用。通过抓关键句,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通过圈划、交流和归纳,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然后指导学生仿写,学习并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练习举隅
1、对作者信息的质疑:吴小如确切是“当代文学评论家”?(著名文史学者)
2、作者说这样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是柳宗元“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并且说这也“反映了诗人思想感情上比较严重的局限”。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情境真是幻像吗?“严重的局限”是指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不必设置“标准答案”。最好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甚至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和商榷都是值得肯定的。)
3、文中的哪些分析和想象给你一种“茅塞顿开”的。印象?
4、在分析“独钓寒江雪”一句时,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你还能提供更好的理解吗?
(“独钓寒江雪”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是诗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我们首先会产生一个疑问:难道“雪”是可“钓”的吗?按说这并不符合生活常识,但却符合诗歌语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这首诗的灵性和美感。试想,这么一个渔翁坐在一片白茫茫的雪的世界里,当然是为了钓鱼——钓鱼是他的生活必需,但是,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却成了“独钓寒江雪”呢?我们只能说,此时此刻,这个渔翁已经不是事实存在的那个渔翁,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中的一个“意象”,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已经倾注了诗人此时此刻的主观情感,所以,在诗人看来,渔翁所钓之鱼是不存在的,让他牵肠挂肚的,是这满山满江满眼满心的大雪。雪是洁白的,掩盖了这个世界的所有芜秽和黑暗,而这个渔翁在此孤独垂钓,不正应了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绝、高洁的理想人格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词,标举“境界说”,并且指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如果说这首诗的前三句都是“无我之境”,那么“独钓寒江雪”一句,就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本来与己无关的渔翁也“着我之色彩”,这是地道的“有我之境”。当我们读到这一句时,现实世界便被理想世界所取代,那个“雪”字弥合了诗人、渔翁、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在一刹那间,荡涤了世俗的一切杂念,进入到了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江雪》课堂实录
一、寒江独钓图
师:“蓑笠翁”(板书)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蓑是蓑衣、笠是斗笠。“蓑笠翁”就是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
师: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生:是用来遮雨遮雪的。
师:见过蓑笠吗?
生:(齐)没有。
师:蓑衣斗笠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了,但在诗歌中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却给我们独特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那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渔翁在哪里?请结合诗中语句加以解说。
生1:在船上。
生2:在孤单的船上(孤舟)。
生3:在江面上,从。“寒江雪”三个字中看出的。
生4:在乌飞不到的地方,在人的脚印消失的地方。
生5:不是鸟飞不到,而是雪太大,小鸟都躲在巢里不出来了;“万径人踪灭”也是说雪太大了大家都不出来,因此,雪地里就没有了脚印。(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不错。那么这么冷的天,连鸟儿都不出来,这个老翁跑出来干什么呀?
生1:钓鱼。
生2:能钓到吗?
生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生笑)
生3:钓雪。因为诗歌的原句就这样写——“独钓寒江雪”。
生4:不对!这句话应该是说“在大雪纷飞的寒冷的江上独自钓鱼”。
师:不管钓什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钓”(板书),而且是——
生:“独”钓(齐声)。
师:大家对这个“独”字怎么理解?
生1:应该是孤独,因为没有人钓,只有他一个人在钓。
生2:不仅孤独,还有一股傲气与清高。这么大冷天,谁都不愿意钓,但他却独自来钓。
生3:应该是特立独行,因为他一个人来钓很独特,他是故意要来钓的。
生4:我觉得应该是孤苦,因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在这样的天气来钓鱼。他可能是为了生计而钓,或者是为了逃离别人而来到这个安静的地方。
生5:我觉得是孤芳自赏,因为读诗歌时,没觉得钓鱼翁很苦或孤独,也看不出他是否特意来钓,而是觉得他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无人理解,但他自己却好像很愿意在那里钓,而且好像不需要别人理解,他自己能理解自己就行了,而且很自在的样子。
师:是的,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老师也有刚才这位同学的感受,诗歌中的老翁也许由于什么原因,他觉得别人理解不了他,就干脆不要别人来理解了。
师:古人说,好诗经常有个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刚才大家的赏析,哪位同学描绘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1: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
生2: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生3:我看到的是寂寞江雪图。连绵的群山连个鸟也没有,千万条的路没人走,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有一个披蓑衣戴笠帽的老头,独自在钓鱼,此刻天寒得很,江面的雪花在飘落。
生4:我看到的是一幅孤芳自赏图。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迷蒙一片,鸟不飞,人不行。在这宁静幽独的环境里,穿蓑戴笠的渔翁独坐舟中,垂着鱼竿悠闲地钓鱼,忘记了尘世中的一切忧伤和悲痛。
二、诗人心境图
师:假如把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文字画成一幅画,画面的中心应该画什么?
生:(杂声)蓑笠翁。垂钓者。
师:蓑笠翁到底是指谁呢?在文字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人。
生:这首诗歌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所以可能指作者自己。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吧。(教师发放作者生平资料)从柳宗元的生平中,我们是否会读到更多的东西甲结合资料与诗歌,说说。“鸟飞绝”“人踪灭”这样的环境,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1:有可能指政治环境。仕途的落寞与改革之路的绝灭。
生2:还可以指身世环境。文中说是作者身世坎坷、命运多舛、晚年生活凄惨的人生之路。
生3: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当时社会混乱,朝廷腐败,他不但不被别人理解,还遭到诽谤。
师:好!有这么多的理解。请问:你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诗歌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垂钓的渔翁呢?他要表达些什么呢?
生1:作者有一种冷眼看世事的清高和孤独。这是由于作者仕途的失败与寂寞造成的,但他又不想与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所以他很孤单,他要保持人生的理想,决不向现实低头。
生2:结合材料可知,作者与外面世界隔绝的自我孤闭,是由他的仕途很不顺利造成的。
生3:诗歌写出了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悠闲专心地垂钓。从材料中,可看出作者即使没有任何人理解自己,即使现实社会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他也要在孤独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形体虽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他在孤芳自赏。
生4:这里作者的孤苦是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因为政治斗争太黑暗,改革失败后他既逃避又抗争,有一种很复杂的心态,他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完全脱离社会。
师:很好。背景的无限广阔,环境中了无的生命气息,白茫茫雪的世界,作者在纤尘不染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客观世界的寒冷更衬托出了精神世界的孤傲。除了孤独,作者还有一种心情是——寒(板书)——这仅仅是自然环境之寒冷吗?
生1:也是社会环境、政治改革的失败令他心灰意冷。
生2:他命运多舛,身世凄冷。
生3:他的人生抱负与志向不被人理解,是一种彻骨的寒心之冷。
三、寄语柳宗元
师:最后让我们对柳宗元或者对自己说几句话吧,或劝慰或自嘲或激励,或知音般的嘘寒问暖,都行。
生1: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读出了你有大江东去浪淘尽般的人生幻灭感,读出了你有西北望千山可怜无数山的无奈。
生2: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读出了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与孤傲,读出了在“高处不胜寒”的江面上你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我也知道了怎样不让自己在困难面前趴下。
生3:柳宗元,从《江雪》中,我还读出了你有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愤。你在不被人理解中独钓,你在绝望中垂钓希望。因此我知道了如何珍惜自己所处的幸运时代。
师:(结语)也许我们从《江雪》中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能完全读懂柳宗元的《江雪》,还是让我们随着阅历的丰富永远走在理解这首诗歌的路途中吧!
《江雪》诗歌鉴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
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上一篇:一二三四歌教案(精彩5篇)
下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