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选』小学数学教案
【前言】这篇由网友“好学”分享的“『推选』小学数学教案”优秀范文,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办公学习更轻松,希望对您有所用途,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7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 巩固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引入新课
1、教学例3
(1)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1)讨论:这道题例哪个数量是单位1?为什么?哪个台数是四月份台数的1/5?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学生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述。
(2)按照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小结。
2、教学试一试
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是指降低的价钱是哪个数量的?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学生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练一练1
2、练习三7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2
口述思考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12
练习三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课后感受
充分借助线段图使学生理解此类应用题也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别同学要加小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并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个。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除法等式的分类,提高观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相互依存的这种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的含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难点
准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身上挂有一些除法算式的小羊,让学生通过计算结果,将不同的小杨送回家个不同的村庄。并向学生思考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着重观察整除的这一类式子,并指出这类式子中的某对数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引出今天的内容《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让学生小组讨论整除这一类式子都有什么特点,根据特点总结: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 20÷10=2 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20÷2=10 呢?能说 20 是倍数吗?从而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提问:0 能当除数吗?
通过问题引出,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自然数(一般不包括 0)。
(三)课堂练习
问题:让学生尝试写一下 2、3、5 的倍数,以及任一个 20 以内的因数。并思考倍数写的完么?因数写的完吗?你有什么发现?
(四)小结作业
小节采用发散性问题,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多媒体展示一些数,将这些数填到对应的热气球中,热气球的要求分别是 36 的因数和 60 的因数。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定义: 练习
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4×8=56÷8=35+9=
78-29=0。6+0。8=1。5-0。72=
+=1-=8×4=
100-75=×=56+25=
2、出示15×13及教材72页1题图。
你是怎样计算“15×13”的?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说明这样计算的道理吗?(学生拿出点子图用自己的方法圈一圈)
3、先算一算,再说一说计算的道理。
324+84(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
13.5-4。8(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从末位减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在差中对齐被减数或减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9.6÷0。6(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最后进行约分)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1)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③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下面的表格)
名称
计算方法
相同点
整数加减法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上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
小数加减法
先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理解:计算整数乘法时,从低位到高位,用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用这个因数的哪一位去乘,所得的积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几次求得的积加起来。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计算分数乘法时,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
②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理解:计算整数除法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数有几位,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被除数的前几位比除数小,那么就多取一位再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计算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时,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时,先把除数化成整数,同时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分数除法时,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二)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二)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共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a.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b.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c.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e.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f.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
首先,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老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的习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
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比较大小
(2)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题:
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大数的改写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争取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土模。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写作
写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读作
3500000读作
10200000读作
86000000读作
学生读数完成后,教师板书补充读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如图: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学生明确了整万数与非整万数后,不仅对改写以”万”坐单位的数有帮助而且对将非整万数”四舍五入”到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做了铺垫。)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
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立改成。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陪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分数的基础上,能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应的数。
2.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简单应用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导入课题
1.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在研究分数时,可以把什么拿来平均分?
2.把什么拿来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1份涂色,要涂几个。
把其中2份涂色,又涂几个。
3.如果把23的涂色,又涂几个?怎么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2。
1.阅读与理解。
(1)读题,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说说“其中是女生,是男生”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分析与解答。
①怎样求女生人数呢?关键是理解哪句话?
(其中是女生)
②画12个表示12名学生,涂色表示其中的。
③看图再说说“其中是女生”的含义。
(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
④怎么列式?12÷3=4(人)。
(2)又怎样求男生的.人数呢?
①尝试画图表示题意。
②反馈你对“是男生”这句话的理解。
③列式解答。12÷3=4(人)4×2=8(人)
3.回顾与反思。
回顾一下我们分析解答的过程,检查一下有无错误的地方,写出答案。
4.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出几份是多少。
三、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二第5题
(1)尝试填写。
(2)说说你的想法。
2.练习二十二第6、7题。
(1)板演齐练。
(2)点人口答算理。
3.练习二十二第8题。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反馈两种比较方法。
a.直接比与。
b.先求出各吃了多少条鱼,再比较。
4.练习二十二第9题。
(1)小组内讨论完成。
(2)全班反馈: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其中的道理。
(3)全班评价:谁表达得最清晰?
四、课堂小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分数的研究告一段落,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本课是运用分数的意义,反过来求这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是否理解分数的含义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课通过画图、看图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说出分数的意义,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这样设计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收到了实效。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圆的复习课教案
—、学习内容
有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2、进一步理解各种位置关系中,d与R、r数量关系。
3、训练探究能力、识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4、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习重点切线的判定,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r和的数量关系的联系。四、学习难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灵活应用。
五、学习活动概要问题情景引入――基础知识重温――综合知识应用
六、学习过程
(一)、图片引入,生活中的圆。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问题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怎样判定。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三种位置关系的联系。
2、练习反馈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
(1)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若以A点为圆心作圆A,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则圆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知识回顾: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交点,三种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3、分组活动: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相交、相切、相离。
当出示的问题是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哪组代表的,那组的同学起立,看那组同学反应最快。已知⊙O的半径是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
(1)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4
(2)圆心O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度是5
(3)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6
(4)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A的距离是4
(5)(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B的距离是5
(6)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C的距离是6
4、要点知识重温:圆的切线出示图形,同学们重温切线的有关性质及判定。
5、知识应用
1、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1)、在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是圆的线。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列举反应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以投篮为例。
2、知识回顾:1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2)两圆外切、内切时,圆心距d与半径R、r的位置关系。
3、抢答1)两圆圆心距为4㎝,两圆半径分别是1㎝、3㎝,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2)两圆外切,半径分别是1㎝、3㎝,则圆心距为―― 3)两圆半径分别是1㎝、3㎝,圆心距是2㎝,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4)两圆相切,半径分别是3㎝、1㎝,则圆心距是―― 5)两圆内切,圆心距为4㎝,一圆半径是5㎝,则另一圆的半径是―― 4、活动与探究已知图中各圆两两相切,⊙O的半径为2R,⊙O1、⊙O2的半径都是R,求⊙O3的半径。 。
3。求圆的认识教案1篇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教学主要过程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六(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
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
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新知识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
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
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r=d/2 4、学习画圆(5分钟)你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三应用拓展1、基本练习(4分钟)〈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2、应用练习。(10分钟)〈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
(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四总结全课(3分钟)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句号是圆形的)延伸:1、用圆作画2、谈谈我眼中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