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案【参考8篇】
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探讨燃烧的条件、过程及灭火方法,增强学生对火灾安全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如何有效预防火灾?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燃烧与灭火》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燃烧与灭火 篇1
教学目的:掌握燃烧,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发现
教学难点:将燃烧现象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谈如何利用有利的,防止发生不利的燃烧。
仪器:蒸发皿两只,铁架台(带铁圈),火柴,烧杯,铜片,蜡烛,制氧气装置。
药品:酒精、红磷、白磷、石灰石、水。
教学过程:
复习:比较mg、c、s、p、f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共同点。
板书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渡:为了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我们需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烧的火柴。
发现:可燃物才能燃烧。
学生实验:连毛巾也烧不着的火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老师演示:白磷燃烧实验(与学生实验同时进行)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学生活动:总结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解释上述烧杯中白磷,铜片上红磷和石灰石不能燃烧的原因,
提问:能否创造条件让它们燃烧:再将铜片放在铁圈上继续加热,发现红磷能燃烧,
石头不能,往水中通入氧气,发现白磷能燃烧
板书:1、着火点 2、燃烧条件
过渡: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时就会燃烧,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同一种物质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燃烧现象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另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方。
发现:当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肉眼看不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当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能看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些碳元素由于氧气不足,还转化成为一氧化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0页,了解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谈谈冬天室内放燃烧的木炭的火盆,应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完全燃烧时,燃烧得快,放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热量少,可燃物中的元素不能被完全氧化,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课堂小结:学生思考课本p89页问题,回答。复习巩固着火点、燃烧条件等概念。
板书设计: §4、1 燃烧与灭火
一、 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 着火点:使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 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要与氧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c+o2(充足)===co2 c+o2(不充足)===co
《燃烧与灭火》教案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学情分析
学生爱玩,好动。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3、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4、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仪器、用品
仪器:火柴、镊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用品:白磷、红磷、热水、蜡烛、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有网友说,把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然后泼到试剂盘中会燃烧起来,是真的吗?欢迎大家来到真假实验室,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会揭晓。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展示悉尼奥运火炬水下传递的图片,进一步解释水中可以生火。(可以弥补上面实验现象不明显的缺陷。)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三)提出问题,交流反思
(1)讨论与反思:
(过渡)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这里三年未下一滴雨,酷热难耐。唐僧说:“悟空,你看这火焰山这么热,你我师徒可怎么过去呀?”
1、如果你是孙悟空,该怎么办呢?
2、第一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越扇越旺?
3、第二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把火扇灭了?
4、你还能为孙悟空想出别的灭火的办法吗?
(2)分组实验
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温馨提示:注意安全,轻声细语。)
学生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四)应用拓展,学以致用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油锅着火后可以用锅盖将其盖灭。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情境3;燃着的蜡烛在火焰上罩一螺旋状铜丝就可以将其熄灭?这又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课后4、5、6小题。
《燃烧与灭火》教案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同行在一块交流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今天我在这儿给大家汇报的课题是《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节的说课部分。版本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来汇报。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⑵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四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过程”。
三,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1: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
(1)水与酒精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
(2)室温中的镁条与点燃的镁条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图片,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4: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特别设计了少量的练习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几根火柴,几块水泥块,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以上是我对燃烧条件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燃烧与灭火》教案 篇4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燃烧与灭火》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而灭火又是和燃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1、情景引入:
请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然后教师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导入课题。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先分小组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这里主要是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再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①、纸可以燃烧吗?石头可以燃烧吗?
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接下来分小组学生进行实验7—1,并对实验7—1作了改进:考虑到白磷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用大烧杯罩着并放在水槽中有利于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
在这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改进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以此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3、引导分析: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看到这么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呢?你能独立解决这些疑问吗?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在这里要告诉学生“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是40℃”。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展示后教师演示实验“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着水中的白磷”。这样以实验现象为依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
4、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学习过程性评价:
利用燃烧的条件对个别小组的学生在实验7—1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有:
1、铜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
2、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
(二)灭火的方法:
1、设置情景:
图片展示一些火灾现场,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酿成火灾,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2、引导推理:
根据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推理出灭火的原理(如右图)。这样级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探究的一种途径。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请利用生活的经验或根据灭火的原理,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使其熄灭”;再由学生分小组内部讨论、设计好本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按照自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这里和课本上的实验7—2不太一样,是因为我觉得把该实验设计的开放一点应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和动手能力)
4、学习过程性评价:
完成实验后,由其他小组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示:“可从能否达到灭火目的、灭火速度的快慢、操作是否简便、灭火后对可燃物的影响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在合作实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了评价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学习结果性评价:
让学生以各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内部自我评价,方式如:
我知道了:
我还想知道:
最后,请各小组代表展示学习完本课的心得。
我的说课结束了,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燃烧与灭火》教案 篇5
一、教材反思
本课题所处单元安排在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制法之后进行学习。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课题从燃烧条件的探究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二、实验反思
为了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有效的探究,我采取下列方法:
1、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内容调整为学生易于操作的简单对比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来探求影响燃烧的因素。
2、对于书本的演示实验,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我对实验做了一些改进。如下图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在于:第一、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第二、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同时不但巩固了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且能让学生对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外部因素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过了一些问题:
(1)课本中是用金属作为传热源的,而改进的实验中主要靠试管传热使白磷燃烧。但是试管的传热效果远没有金属好,所以本实验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2)实验中我发现在相同的水温下装有空气的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后白磷依旧没有燃烧起来,但是将此试管中的白磷倒入少杯中白磷却燃烧了。起先我猜想是白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够,因为烧杯的底部是平的而试管的底部是凹下去的,白磷遇热先熔化成液体,液体将白磷液封住了使白磷与空气隔绝。所以我便将导气管加长使之与白磷接触,可是仍然没有燃烧。于是我猜想是否是温度的原因,于是我将热水换成了刚烧开的水,白磷燃烧了。那 因为通入空气的时候虽然使白磷可空气接触了,但是由于气流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环境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没有燃烧。
经过反复的实验我总结出成功的关键:①由于本节课一般是在11月份上,此时的环境温度低,水温下降的快,所以实验时要用开水才能让白磷迅速的燃烧起来。②白磷一定要用滤纸将表面的水吸干,注意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白磷以免白磷自燃。③尽量用小试管,因为试管越大传热效果越差。
三、教学实施反思
1、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的环节中由于平日没有积累训练,再加上本节课由于提供的实验用品有限,所以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路不够开阔。
2、由于考虑到水温的原因,我只能将边做实验边分析的模式改为将实验做完再利用动画回顾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模式,课堂效果略显遗憾。
3、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自然地归纳出燃烧所需要地条件,效果令人满意。
4、学生不习惯举手回答问题,我想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师行为塑造的结果。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己还要深思。
5、白板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实验PPT中不能实验的推拽功能,及时抓住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不过导入视频后发系统的运行速度比较缓慢。
《燃烧与灭火》教案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下面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教学设计
环节1质疑。通过《一则触目惊心的报道》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对比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可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4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以下方案。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自制教具,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观看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着火的情况,要减小火灾带来的危害及损失,那应该如何来灭火?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化学的乐趣。
环节6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让学生懂得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环节7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就是我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1、有可燃物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方法
三、安全知识
燃烧与灭火 篇7
初中化学教案
本文作者:news 发表时间:-10-21
作者单位:school 联系方式:
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共同度过这珍贵的45分钟,我相信我们是最精彩的,最优秀的,相信吗?那么就通过这45分钟来展示我们的魅力吧!我为大家准备了三张图片请看大屏幕1、 热闹非凡激情洋溢的篝火晚会2、 XX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激动人心的时刻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3、 同学们晚上挑灯夜读离不开白炽灯的亲密陪伴4、 节庆假日五颜六色的烟花精彩纷呈请问:这四张图片中描述的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答:发光放热问:从化学角度来分析四张图片描述的变化完全?相同吗不同之处是什么?问:其中三张图片都有什么物质参加反应?问: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什么反应?问:氧化反应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上述三个变化属于哪一种氧化反应呢?问: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哪位同学愿意用化学语言来归纳一下什么是燃烧?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内容板书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哪位同学举出生活中那些现象属于燃烧呢?问:�
(3)学会运用主动探究,设计实验,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一、猜想与假设: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二、设计与实验:(实验仪器和用品: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石棉网;2根小木条、石灰石、2支蜡烛、小煤块)
序号
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
2
3
三、交流与评价:
项目
实践能力
合作精神
学习收获
是否
动手
成功
次数
是否与
人合作
承担的任务
学习
兴趣
获得的
知识
提高的
能力
自我评价
小组互评
本组的设计和其他小组是否一样?谁的设计最好?
教师评价
四、反思与小结:(不足之处)例如应该多次实验、多做比较;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只需其一,还是要同时具备?
燃烧与灭火 篇8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方
法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
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 、 课件
教学思路: 1、结合课本图7-1、7-2、7-3、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
生产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
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
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
原理和方法。
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5、课本p131 页习题1、2、3、及课本讨论内容通过课堂讨论随堂解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p124-130 页,并完成下列预习题:
(1)什么叫燃烧? (2)燃烧应具备什么条件?
(3)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4)引起可燃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2、利用星期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
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 常用的灭火方法、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引入新课: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
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
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三、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第七单元 、 燃料及其应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讨论] 结合课本p124页图7-1、7-2、7-3和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
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提问]: 既然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演示实验]: 按照课本p124页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进行演示实验,为了减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盲目性,教师应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 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 :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示下列思考题,请学生回答: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 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 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屏幕显示] 燃烧条件示意图
[归纳并板书] 一 、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
1、燃烧概念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说明] 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条
。 件下不变
[问题讨论] 认识燃烧的条件后,请各个学习小组结合你实地调查所搜集到的常见灭火方法,
,讨论灭火的原理及措施有那些?
[学生交流] 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 演示课本[实验7-1]及简易灭火器原理实验
[观察] 学生观察上述实验现象
[屏幕显示] 扑灭火灾示意图
[归纳并板书]: 二 、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学生阅读] 课本p127表7-2,识记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原理及
应用范围。
[巩固练习] 课本p126-127页讨论题; 习题p131页。1 、 2 、 3。
[问题讨论] 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 面粉加工厂、 锯木厂 、 纺织厂、矿井 、 煤气站、
加油站等 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屏幕显示] 加油站需严禁烟火图示
[学生交流] 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学生阅读] 在上述交流基础上,学生阅读课本p128-130页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内容。
[演示实验7-2] 粉尘爆炸实验
[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归纳] 教师讲解可燃物爆炸的原因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原因: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
膨胀而引起爆炸
[屏幕显示]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识记,
四、 课堂小结: 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五、 课堂练习与检测:
六 、布置作业: 课本p131页习题5及目标p117-118页习题。
课后记:本节课贴近生活,学生学的积极活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