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声音的特性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声音的特性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了解声音的特性,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教会幼儿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振动、噪音。
活动准备:
1、鼓,鼓槌,纸折的青蛙一只。
2、各种操作器具:响筒、糖纸、拨弦、小铃、水杯、响板各6份。
3、时钟1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知声音的产生
(一)出示青蛙和鼓,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振动。
1、出示青蛙和鼓
师:这是什么?(青蛙)
谁能让青蛙在鼓面上跳舞?(敲击鼓面)
2、幼儿讨论,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
3、知道振动能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
(二)幼儿介绍自己,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发出声音,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让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当我们不发出声音时,喉咙怎么样?
现在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三)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分6组)
1、我这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我们去试一试吧!(6种颜色为6组)
2、从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现在,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的?(。。。。。。)
二、感知声音的特性
1、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1)请1——2位幼儿上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
师:现在,我想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做动作,请你们猜一猜他在干什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2、感知声音的大小
(1)教师击鼓,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2)教师拿出一只时钟,请幼儿听一听(不让幼儿看到)
师:现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拿时钟请每一位幼儿听一听
(3)教师小结: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别处的声音,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三、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害,教会幼儿保护嗓子
1、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喜欢听什么声音?
2、放录音
师:录音中的声音你喜欢听吗?为什么?这些令人感到难听的是噪音。
3、小结:
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在平时,我们不能大声说话,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四、声音的保存
师: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欢庆一下吧!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样东西,合着春天的音乐,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1、幼儿在老师的哼唱中伴奏
2、让我们把这些美妙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吧!(教师指挥。。。)
五、结束部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声音的特性》,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特性2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
(师):问题设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
八、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九、布置作业:课本p36:1、2、5、6
教后反思: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声音的特性3
授课日期 月 日 总节数 课题 三。声音的特性课型课时知识目标: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现实世界物质的发声是丰富多采的 学习方式: 探究式: 重 点: 声音的三个特性 教 法: :探究式 难 点: 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者关系 教 具: 钢尺,音叉 环节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时间导入 新课 讲 授 新 课
1.复习
(1)人怎样才能听到声音?
(2)听自己的讲话声与录音一样吗?
1.整体感知
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频率。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 hz~20 000 hz,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声源振动幅度。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教学互动
互动1:区别声音的高低。
明确 通过比较男女生声音、鼓声与锣声、拨动吉他六根弦的声音等活动,体验声音有高有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一般情况下男生音调低于女生。前面录音中蚊子叫声的音调就高于牛叫声的音调。
互动2:观察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明确 观察发音齿轮、钢尺发音实验,归纳出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发声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互动3:你知道无污染驱蚊器吗?
明确 通过阅读讨论,掌握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无污染驱蚊器能发出人耳听不的高频声音,但能把蚊子赶跑。这里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所知道的事例。
互动4:观察音调不同声音的波形。
明确 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不同,频率越大,波形越密。女生声音波形比男生密一些,说明了女生声音的音调比男声高。
互动5:观察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明确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鼓面上小纸团振动情况:用力越大,声音越响,纸团振得越高。说明了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上面录音中牛的声音响度比蚊子大。
互动6:“闻其声而知其人”,为什么?
明确 让同学做听声音猜姓名的游戏,也可以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体验不同发声体的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电子乐器能模仿许多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它能发出与所模仿乐器声音的音色差不多的声音。
互动7:观察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
明确 通过观察音又、钢琴、长笛的声音波形归纳,主要振动频率是相同的,但是小的附加振动不同,所以音色不同。
互动8:为什么听自己的录音觉得变了,而别人却不认为?
明确 仔细听自己(别人的)声音与录音,讨论原因。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骨导”的方式传递的,听自己的录音和别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由于骨头和空气是不同介质,两种声音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自然就不同了。
c.响度不同 d.音色不同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方法总结:
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
阅读 观察 思考
提出问题
阅读 观察 思考 提出问题 阅读 观察 思考 提出问题 阅读 观察 思考 提出问题 阅读 观察 思考 提出问题
3.达标反馈
(1)一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女高音歌手,则女高音歌手音调高,男低音歌手响度大。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鼓面,发出声音的不同之处是(c)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海豚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交流,此时人类不能(填“能”、“不能”)听到。
(4)在音乐会上,长笛和二胡协奏同一首曲子,但仍能明显区别开两者的声音,主要是由于(d)
a.音调不同 b.振动频率不同板 书 设 计
声音的特征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超声波、次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响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教学 反思
声音的特性4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者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p35“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p35“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听力题:
2.填空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 )不同。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 )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五、课后作业
1.课本36页1、3
2.上网查阅,完成课本36页4
3.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
上一篇:沁园春 雪【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