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十一》数学教案【推荐11篇】

好学 分享 时间:

通过《练习十一》,巩固数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是否能更好掌握相关内容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练习十一》数学教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正确计算9加几的算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7= 9+6= 9+5=

2+8= 9+2= 9+8=

3+6+4= 4+5+2= 8+2+5=

17-7+4= 9+10-9=

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得数,完成后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2、在得数错的算式后面打“╳”并改正。

9+7=16 15-5=5 9+3=13

2+6=8 12-2=1 9+9=20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判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理解每题错误之处并分析原因。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一第6题。

先说说运算顺序,在计算结果并天灾课本上。

(2)练习十一第7题。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搜集信息交流。

学生填写信息,并计算。

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出示第二幅图。

请学生说图意,填写完整,列式计算。

交流信息和算式。

二、拓展练习

1、看图填一填。

(图略:第一行9个苹果;第二行5个苹果;第三行6个苹果)

(1)第一行和第二行共( )个苹果。

(2)第一行和第三行共( )个苹果。

2、玩具熊每个5元,玩具汽车每辆9元,皮球每个9元。

(1)要买两种玩具,最少要( )元,最多要( )元。

(2)你喜欢哪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用( )元。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2题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710-74+813-35+910-9

2+93+84+74+93+95+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根据学生情况分析错的`原因)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1)学生说一说,再板书在黑板上,指哪个答哪个?

(2)并让算得快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算的快?他的秘密在哪里?

(3)指导学生书写算式

问:怎样写不漏掉也不重复?为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二十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三、游戏

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5?同座互做。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讲解

(1)逐一讲解练习十一中的题目,重点讲解易错题和难题。

(2)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

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课堂总结

总结本次练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易错点。

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四、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3、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事物出现的数量有关。

根据试验的结果,确定试验中相关物体的数量的多少。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完成第1、2、7、11题。

1、以学生说一说的形式完成第1、2题。

2、第7题。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①引导学生审题,明确每个箱子里有哪种颜色的球?每种颜色球的数量各是多少?每个箱子里球的总数是多少?

②学生口头解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拓展思考。如:

a. 如果要摸出黄球,在哪个箱子里更容易摸到?为什么?

b. 在左边箱子里摸出绿球和在右边箱子里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相等?为什么?

c. 如果在左边箱子里增加6个绿球,那么在哪个箱子里摸出绿球更容易?为什么?

3、第11题。是开放题,只要学生写有数字“1”的卡片数量最多,写有数字“5”的卡片数量最少就可以了。

二、连一连。

完成第3题

以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完成第3题,学生交流答案,并说说为什么。

三、涂一涂。

完成第4、5、10题。

第4、5题,以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完成,学生展示不同答案。

第10题。是一道开放题。(PPT课件演示。)

①出示问题。

②交流涂色的结果。

③小结:这些涂色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四、填一填。

完成第6、9题。

第6题。(用试验验证猜测。)

①学生自主确定试验过程,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第9题。(PPT课件演示。)

①出示问题。

②猜一猜硬币可能在哪个盒子里?

③统计猜的结果。

④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五、游戏

完成第8题。

第8题。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①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意。

②学生口头解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拓展思考。如:

a. 这个小朋友最不可能表演什么节目?为什么?

b. 这个小朋友还有可能表演什么节目?为什么?

c. 像这样的事情能确定吗?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看图的能力,初步渗透统计思想。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0-38+49-19-88+215+3

8+77+55+63+911-19+6

8+86+78+69+82+9

2、()里应填什么数?

(1)比9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

(2)写出得数是13的四道算式?

()、()、()、()

(3)练习

9+()=138+()=1512-()=2

()+7=14()+()=12()+()=19

二、指导练习

练习二十一第4题

(1)学生看书,弄清题目的意思。

问:这题是什么意思?

(2)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说一说。

(3)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看统计表。

指导学生看表:表的第一竖行画有皮球、毽子、跳绳;第二竖行上面写着“一班有”,下面的数就是一班有这三种体育用品的数量,即一班有7个皮球、5个毽子、4条跳绳;第三竖行上面写着“一共有”,就是要求我们计算一班和二班一共有几个皮球、几个毽子、几条跳绳,(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先说,再计算。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同座每人抽出一张数字卡片,然后根据这两张数学卡片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看看谁说多,说的对。对于说的多和对的同学发红花给予鼓励。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米,绑树苗用去米,修篱笆用去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0。□□。4 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泌=()米31厘米=()米

309米=()千米119千克=()吨

13分=()小时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12和5/167/11和5/11

7/30和7/249/28和15/284/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11/12和11/146/17、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5、3/4和2/54/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五、布置作业

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练习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巩固1cm、1dm的实际长度观念。

3、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4、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巩固1cm、1d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直尺、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练习十一第1题。

⑴独立活动,填在书上。

⑵反馈

二、量一量

1、练习十一第2题。量一量,比一比,谁的手掌最宽?

⑴小组活动。先比一比然后交流

⑵反馈

2、练习十一第3题。

⑴小组活动。先把小组同学的书叠在一起,量一量有多厚。

⑵反馈

3、练习十一第4题。量一量,比一比,谁的'手掌最长?

⑴小组活动。量一量,比一比手臂的长度,把结果填在表中。

⑵反馈。谁的手臂最长?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4、练习十一第5题。

⑴小组活动。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

⑵反馈。说一说文具盒的长度。

三、议一议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反馈

四、思考题

1、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2、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怎样画最大?

五、课堂小结。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理清“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9加几的加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3、逐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律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9加几的算式。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的算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出示卡片:

9+1= 9+10= 3+7= 10+9= 2+8= 4+6=

5+5= 5+4= 10+5= 3+10= 9+10= 8+10=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二、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多请一些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比较3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凑十法”。

2、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讨论:比较每组中的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交流。

讨论:怎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加快计算的.速度。

三、组织游戏,提高效率

1、“钻山洞”游戏--练习十一第3题。

讲述游戏规则:两个同学撑起双手,摆处“洞”的姿势,并做裁判,其他同学拿数字卡片钻洞。并用卡片上的数加9,正确说出得数,说对通过,说错重来。

分组活动。

小结活动情况。

2、计算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并组织学生交流。

(2)练习十一第5题,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然后核对。

3、补充练习:

(1)在○里填上“>”、“<”或“=”。

9+5○15 9+6○6 3+5○8 6-6○6

4+5○10 6+9○9 9+8○16 19-9○4+6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9+( )=17

9+( )=13

9+( )=11

9+( )=10

9+( )=15

(3)( )里可以填哪些数?

( )+9> 14 ( )+9 < 19

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以学生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计算。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一

7×( )=( ) ( )÷( )=7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练习,方法掌握之后的巩固、熟练运用,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练习十一》数学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难点: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简要回顾相关知识点,为练习做好准备。

基础练习

呈现一系列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高练习

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练习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

课堂总结

总结本次练习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

20 3783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