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教学设计(优质5篇)
【导言】此例“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教学设计(优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学科小学语文
二、课例名称唯一的听众
三、执教教师秦皇岛市抚宁县牛头崖镇中心校 温秀凤
四、指导教师秦皇岛市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雅玲
五、课型新授
六、年级小学五年级
七、教材版本冀教版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并理解“沮丧、诅咒、潜滋暗长”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文本带来的如鼓励、尊重、关爱等情感内容以及更深层的东西,如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学生和内容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阶段,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地域等原因,生活积累简单,视野相对狭窄,语言交流机会少,语感相对较差。因此,通过每一节语文课,为学生创造读、说的机会,培养学生对字词的敏感度,砸实阅读基本功,是非常必要的。就本篇文章来说,不经过反复阅读品味的过程,学生很难体会到文中那些细腻的情感。
内容分析: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被父亲和妹妹说成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的人,在一位音乐教授“诗一般的语言”的滋养下,奏出了“真正的音乐”的事,告诉人们,默默地关怀、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耐心的期待……可以帮助人建立起自信,获得成功,可以创造奇迹。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为主线,巧妙契合了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地望着”,使文章更多了一层深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读书、自主感悟
教学手段:
1. 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充分自主阅读。
2. 借助多媒体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设计过程:
一、破题入课
1.教师以猜字谜的形式,引出“众”字,学生组词,教师适时板书“听众”
2.导语揭示课题
教师:看,一提到这个“众”字就和人多有关系。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唯一的”听众。(完成课题的板书)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阅读要求:生字词比较多,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二读课文,梳通文本
1.随机处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出现的读音、断句、误读等问题,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要点把握:
a 借助朗读,理解“沮丧”,并引导学生通过“绝妙”一词,体会我情感的变化。
b 板书“诅咒”,比较“诅、沮”两字,通过齐读“我”诅咒自己的话,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c 引导学生关注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
①找出老教授的语言,自由读。
②把老教授的语言改写成诗行,并借助多媒体,配乐读。
通过品读,加强学生对老教授语言的感悟与理解。
d 注意“潜滋暗长”这个词中“潜”的读音,并通过教师的示范读,体会词语意思。
e 巧借标点“!!!”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师小结:是呀,妹妹把所有的惊讶叫了出来,喊了出来。此刻,惊讶、震惊的何止是妹妹呀!
f 齐读最后一段,让每个学生阅读的心理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并通过朗读来释放。
四、三读课文,自悟自得
过渡:课文读完了,文中那个美丽的清晨,那片宁静的小树林,那位说着诗一般语言的老人,还有那个小伙子……好像都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静静地想一想——
1.与文本对话:带着自己的感受默读课文。
2.与自己对话:把想要说的话浓缩成一个词语。
3.师生交流:围绕一个词,说清读文后的感受。
①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拔,如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②适时板书能表达学生读文感受的词语。
五、引导思考,深化理解
1.自由读黑板上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
2.试用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词语说话,以表达完整的阅读感受。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教授独特的教育方法,她并没有给我琴技上的指导,她是用对一个年轻人的关爱,用智慧,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她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第二课时(略)
基本思路:
1.熟读成诵: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切入口,以点带面,落实到具体的词句,反复品读,体会文中“我”复杂的情感,从而感悟做人应具有的品质。
2.信笔书情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我” 老妇人 ??!!!
(jǔ)沮丧诗一般的语言
诅咒 善意的谎言
潜滋暗长 尊重
珍藏 关爱
自信 鼓励 和谐
坚持 欣赏
无言 帮助
九、教学过程(见视频)
十、课后反思
语文课应该追求平实之美
——执教《唯一的听众》“二思”
每每徘徊于一堂语文课该上成什么样的思考当中时,张志公先生的话:“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便会出现在脑海中。随及“简简单单教语文,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简约之美”“诗意语文”……也一一出现。于是,更有了要拿出一节家常课的勇气和信心。
一、雾里看花——第一课时做什么?
平时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备课时,经常听有的老师说,第一课时没什么可讲,或没有“彩儿”可出;有的老师甚至搞不清楚第一课时到底该做什么。那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呢?
我相信文字会带着人思考。于是,在文本的的解读中,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逐渐显露。“观文先熟读,读中悟其情。”第一课时做什么?读书、读书,还是读书。既然每天都在这样做,为什么不敢拿出来?课堂上,我用近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并突出了阅读的不同层次。第一遍读书,突出自主,重点解决生字词,基本做到正确、流利;第二遍读书,意在梳通,借助重点词句和上下文的衔接体会意蕴,体验情感;第三遍读书,重在思考,使思想、情感有个栖息的港湾。正是在这样“润物无声”的阅读中,学生渐渐走进了文本。
二、镜中窥月——如何指导表达?
因为有感于特级教师课堂上,学生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因此,常追寻着他们的足迹,从中获得滋养:王崧舟的“一抹”,抹出的精彩;薛法根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词语的经典解读……我常常在想,这样的经典该怎样落实到我们日常的每一节语文课上呢?
事实上,农村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回答问题,而且年级越高越甚;即使回答问题,不是磕磕巴巴,羞于表达;就是抓不住中心,不得要领。就拿“说感受”而言,看似五花八门,但细听,很多是杂乱、言不达意或是人云亦云的。仔细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所缺少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样说”,也就是我们忽略的一点:输出的语言是需要有一个梳理和组织的过程的。
本节课,我在学生充分阅读并已有表达意愿的基础上,提出把想说的感受浓缩成一个词语,再围绕这个词语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阅读感受的深刻程度;二是教学生怎样用恰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我认为,当学生把词语做为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这个词语在于他来说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我又接着提出了更高的说话要求,即选择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堂上学生真正的思考。虽然在表达上不似我们想象的完美,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差距,才需要更多的这方面的尝试与训练。
教与学共生,思与行同存,怀揣求索的心,我将执着地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十一、课例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读”占鳌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因此,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充分地阅读,并且把读的重点放在课文的梳理、情感的启迪上,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具。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朴实,最大的收获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即引导学生恰切地运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并连词成句,进一步升华对文本的理解。就1篇文章而言,我们不但要备“文中之人”,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人,这也正是文本资源的拓展。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唯一的听众”是谁。
3、体会老妇人对年轻人的鼓励、尊重、关心与爱护,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学生自由朗读。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入、质疑。
你们发现了吗?这位原先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的青年,后来能从容走上舞台,演奏出悦耳的小提琴曲了。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走近一位可敬的老人——唯一的听众。
3、释题:
释词:什么是“唯一”?
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4、过渡: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老教授)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
(她真诚无私地帮助、鼓励一位酷爱拉小提琴的年轻人,使他由没有信心学会,到能够在各种晚会上从容演奏。)
3、认读词语。
沮丧蹑手蹑脚抱歉溜走介意(读了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音乐学子?)
神圣悠悠庄重无法割舍大吃一惊(透来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这位年轻人有什么变化?)
4、过渡:是啊,年轻人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成功,这一切都缘自于老人的影响,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
三、研读课文,感受鼓励与尊重。
1、研读老人诗一般的语言。
(1)师:是啊,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令“我”感动,也令所有的读者感动。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用“——”划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反复读这些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读、划、说。
(3)集体交流。
句子一: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句子二:“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句子三: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句子四: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与幸福。
(4)出示四个句子,师生接读。
2、研读老人平静的眼神。
(1)师:老人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感动着,老人那平静的眼神也令人难忘。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想一想从老人的心灵的窗户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划。
(3)交流:
出示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4)齐读3个句子。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人平静的眼神背后,又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音乐起)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学生写后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啊!她用真诚关爱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人。怪不得成才后的年轻人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2)最后,送同学们两段话:(屏幕出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常常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都应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
五、布置作业:
1、完善课堂小练笔,写在日记本上;
2、朗读课文1遍,完成《黄冈小状元》;
3、课外阅读30分钟。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说说对课题“唯一”和“听众”的理解。
听众:听讲演、音乐或广播的人。
唯一:表示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3、课题质疑
课题为什么用“唯一”来修饰“听众”?而这个“唯一”是谁?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重点引导:
(1)“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表演者是谁?
(2)“我”和“唯一的听众”之间是什么关系。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抓关键语句,认识“唯一的听众”
研读课文,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观众。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唯一的听众”的具体描写。
2、归纳: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位老人的?
(1)语言:几次语言描写?从这些语言描写中,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神态:几次神态描写?几次神态描写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三次的眼神描写都是“平静”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平静眼神”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3)文中怎样描写老人的外貌?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4)老人出现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至此,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仪式、抱歉、溜走、无法割舍、嘿、悠悠”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老教授的言行以及“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世界。
学法:自读自悟、交流反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字词讲解,由字入文
1、出示“仪、歉、溜、割、嘿、悠”等词语,认读并组词,体会词意,并放入文中,读出感情。
2、引出第二自然段,感受“我”的心情。
三、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用心自读全文,感受“我”拉琴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2、交流反馈。“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琴,有过哪些听众,分别有过哪些心理?
生总结发言。
3、“我”一开始十分沮丧的原因十什么?听众给了我怎样的评价?
4、哪位听众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我”的心理、行为上变化有哪些变化?
四、研读句子、感悟人物
1、体会老人的语言。
a、“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b、“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C、“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2、体会老人的神态。
a、她平静的望着我。
b、一直很平静的望着我。
c、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五、拓展练笔,升华主旨(新增部分)
1、当“我”知道这位耳聋的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时,文中用。,我内心是怎么想的,面对老人时,“我”又是怎么想的做的?把想法写一写。
2、生交流反馈。
3、出示作者原文。(编教材时此段成了省略号,你觉得那个好?)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的美好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整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六、回顾总结,学习写法
对于学习技能文章怎样写?
心理、行为的变化;人物的语言、神态。
《唯一的听众》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抄写描写生动传神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小提琴演奏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欣赏一些小提琴演奏的曲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聚焦重点
继续学习好《唯一的听众》。如何学习这篇文章呢?(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神等)
二、细读课文,感受真诚
1、默读课文,把文中描写老教授的语句勾画下来,并进行简单批注和交流。
2、第一次交谈:读句子“一位瘦削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并体会其意思。(面对这难听的琴声,老妇人没有受到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有修养……)“平静”的神态给了“我”怎样的力量?(继续练下去的勇气)“是我打扰了你吗?”(这句话告诉“我”难听的琴声没有打扰她;从“满头银丝”、“格外晶莹”可以看出她待人和蔼可亲。)“你一定拉得很好”(这句话给了“我”肯定、鼓励,让“我”没有负担,大胆练习吧),思考:老妇人说这话时表情怎样?语气怎样?心里会想什么?“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主动要求做听众,关爱“我”,支持“我”,同时也告诉“我”要天天练习的。)
再读,你感受到什么?(鼓励,期待,坚定,用心良苦)
3、第二次交谈:“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比读,指名读,体会老教授的真诚)
4、第三次交谈:在老人的鼓励下,“我”刻苦练习,拉的曲子越来越动听,老教授竟然对“我”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再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的进步;“我”坚持不懈,刻苦练习的精神;以“我”的进步为快乐幸福;体会到老人的真诚无私……)
5、当“我”从妹妹的话中得知,老妇人不仅不是聋子,而且还是最有声望的教授,又是首席小提琴手时,“我”被震撼了,感动了,“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老人与“我”素昧平生,却给“我”了信心,使“我”的技艺提高,让“我”感受到老人的真诚和无私,让“我”看到了老人那宽广的胸怀;老人对“我”的'帮助很巧妙,是在不知不觉中督促着“我”,让“我”感受到老人的伟大)从“安详”、“微笑”体会到什么?(表扬“我”,鼓励“我”,用投入的欣赏,说明“我”进步了,使“我”信心十足)从“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体会到什么?(“我”进步了,但仍然需要努力,再攀高峰。)再读对话体会“我”与老人之间的默契。
三、精读课文,理解“秘密”
出示句子“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这两个“秘密”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老教授使原本失去信心的“我”爱上了小提琴,小提琴成了“我”难以割舍的爱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但“我”总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这是为什么?
2、学完课文,我们仍然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老教授那慈祥、和蔼、真诚的面容,为什么老教授的形象会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板书:
唯一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