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玩具。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4、设计或改进玩具

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学生展示、介绍作品。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作品怎么样?

学生评价作品。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5、课堂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谁来说说你得了几颗星?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

6、拓展活动

师:40 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篇】

寻访小动物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流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学习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流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学习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学习流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金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类型的金属,了解由它们的不同特性。重点是做实验总结金属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各种类型的金属段。2、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常见材料。在认识和研究了纸和布后,今天我们来认识和研究另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4金属)

一、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教材P47中的图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想一想,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由小组长做记录,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生: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

师:对,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下面我们就接下去研究一下金属的性质。

二、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光泽度实验。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导热性实验

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总结:铝勺导热快。

3、延展性实验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来总结金属的性质: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金属还有其他一些性质,我们以后会学到。(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讨论

师: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把讨论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落叶到哪里去了

教学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相关书籍。

教学过程:

1、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

学生讨论交流。

2、实地观察。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到校园中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不要忘了收集一些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

3、落叶变成了什么?

出示我们收集的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

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交流。

阅读课本52页“趣味阅读”。

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起到了什么作用?

4、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下面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仔细观察,看看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而默默工作的。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做?

学生设计方案。

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5、观看录像资料,了解人改良土壤的方法。

6、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蚯蚓为改良土壤而默默的工作,了解了一些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课下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改良土壤的方法。同时,让我们尽自己所能为我们美好的家园作一些贡献。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篇】

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板书设计:

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我看到了什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流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流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学习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学习流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小组讨论。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视频,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视频,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①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②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③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2、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3、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投影)

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探究活动

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

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

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

(四)讨论交流

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

(五)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五篇】

第 一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主备人

单元

目标1、在游戏中乐于提出提出问题,喜欢大胆想象;能关心身边的科学,关注新事物;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在游戏中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能用语言或图画观察到的现象;能参与交流、讨论能对物体位置和物体的音色进行判断。3、认识玩具的特点;学会简单的分类;正确描述一个物体位置以及判断不同声音的音色,认识身边的科学。

单元

重点会用感官感知、观察玩具的特征,动植物的外部特征,能够提出感兴趣的物体,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单元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排本单元是科学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科学教科书的基础。这一单元的教材,以学生玩玩具的经验为线索,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符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通过亲历活动,“走进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教科书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第一课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第二课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培养能力方面,如第二课给动植物分类,先让学生按自己确定的标准自由分,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什么是分类及分类的方法。本单元主要以玩、游戏为主,以培养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目的,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一共用5课时。第一课时:科学在我们身边 第二课时:玩具里的科学     第三课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第四课时:单元测评第五课时:单元测评分析

备注

第 二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我们怎么知道》主备人

单元

目标1、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问题。2、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交流、大胆想象等。3、科学知识:能用感官判断事物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

单元

重点游戏求乐、竞赛求知、设疑求趣、实践求效

单元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问题。

排本单元紧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是本册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通过本单元学生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做准备。本单元由运用感官认识到利用工具测量,以及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探究、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探究,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共有六课。1、《怎样认识物体》——用“感官辨认物体”,意识到用感官辨认物体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给文具分类》——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类标准。3、《哪杯水更热》——用“仪器科学测量”,意识到利用工具比利用感官认识物体更准确。 4、《有趣的不倒翁》——用“解暗箱” 的方法探究,意识到从事物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5、《水温的变化》——使学生发现热水变量的规律,进一步训练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兴趣。6、《哪杯水多》——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量筒,体验到借助仪器测量比用感官判断更准确。课时安排:8课时

备注

第 三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太阳与时间主备人

单元

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记录;能用简单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单元

重点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单元

难点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排 本单元由《认识太阳》、《太阳和影子》、《用太阳计时》、《制作计时工具》四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太阳及如何利用太阳计时。本单元与前面的内容从知识上没用密切联系。但因为学生每天都在感受太阳的变化,而有关太阳的科普知识有非常多,所以学生对太阳的概况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让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学生也有很多感性体验,因此学习本单元不会感到困难。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认识太阳》一课,初步让学生认识太阳的概况,是后面几课的基础;《太阳和影子》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并从中悟出利用影子来计时,为下一课《用太阳计时》做铺垫;《用太阳计时》主要利用前一课的研究的“阳光下同一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悟出古人对日晷的发明与使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发明创造的喜悦,产生自己也能制作计时工具的自信心,为下一课《制作计时工具》做铺垫;《制作计时工具》一课,则以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计时工具为引领,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己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课时安排:6课时

备注

第 四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水的科学主备人

单元

目标1、科学探究:善于提出问题,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活的结论。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活活的美的体验,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自然界水资源的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单元

重点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

单元

难点实验探究、及欣赏资料的搜集。

排 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我们自己)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以水作为物质世界开始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学生要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沉浮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第十四课《认识水》 活动一:我们来找一找,自然界哪里有水? 活动二:我们来观察,水是什么样的? 建议:1、活动一中利用美丽水体的录像资料作为引入;2、探究水的性质,“水是什么样的?”特别要考虑到并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3、赞美美丽的水体,不要走过场。 4、也可以将活动一调至自由活动之前,为赞美水体做铺垫课时安排:7课时

备注

第 五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主备人

单元

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数据,并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等。2、在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等。

单元

重点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知道天气变化对人生活的影响。

单元难点知识点在书外,实现活动承载知识的重大突破

排1、本单元由《今天的天气》、《我的风向标》、《我的雨量器》、《一周的天气》四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天气对人、动物、植物所产生的影响,领悟观测天气的简单方法。2、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装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方法”的惟一单元,虽然与前面进行的科学探究没密切的知识联系,但由于学生对天气有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基础,所以进行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对于天气的研究又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恰好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探究提供了契机。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便能较好的掌握观察、研究天气的方法,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进一步研究天气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做长期性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3、《今天的天气》探究认识天气的方法,为后几课的研究作辅垫; 《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自制观测气象的简单仪器,利用方便、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 《一周的天气》对前几课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信息;4、搜集与整理信息资料:汇总-分类-设计记录方式(表格、图形、文字等)-数据分析-汇报与要点记录-表达与交流-获得结论5、课时安排:6课时

备注

20 22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