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精选高中语文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作为单元的第1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教学中我将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学生对 1
《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
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 布置
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
( 情节) (章句) (手法) (基调) 恋爱 ( 1—2章 ) 赋 热情、幸福 氓婚变 ( 3—5章) 比、兴 怨恨、沉痛 决绝 ( 6章 ) 赋比兴、对比 清醒、刚烈 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高中语文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事必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说教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朝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给我们诸多的联想与点滴的感慨,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高中语文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1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1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上一篇:丑小鸭教案设计【实用4篇】
下一篇:初中学生素质评价评语(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