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三语文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初三语文教案【通用4篇】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教案【第一篇】

1.了解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学习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艺术特色。

3.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能够运用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5.把握作品中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梳理小说的叙述线索,明确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3.通过对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4.提供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情感目标。

1.学生能够体会“我”重回故乡所见所思时的悲凉感受,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与追求。

2.学生懂得闰土悲剧的深沉和忧郁,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

1.分析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方法。

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理解文章最后的议论语句,探讨小说的主题。

2.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引导、阅读、自主、合作讨论。

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此前学过的鲁迅作品,如《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让学生回忆所熟悉的鲁迅的作品。

3、检查学生遇袭情况,请同学读字词、简要介绍鲁迅、小说集《呐喊》以及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提示其把握好介绍重点。

4、进行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应抓住课文中时间或地点等转换词,可帮助你把握文章脉络。

二、设置问题,梳理小说情节线索。

2、提问:回故乡的活动是叙述的主要线索,但中间还穿插了什么故事情节?

3、讲解分析:作者不仅仅描写了“现在”的故乡,还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来解答。

三、朗读教学,体会故乡景色的变化。

1、组织学生找出并朗读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提问:这几段景物描写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乡?你读后有何感受?

3、肯定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并分析:描写“回忆”中的故乡都用暖色调,深蓝、金黄、碧绿,给人静谧安详的美;描写“现实”中的故乡时则用冷色调,苍黄、深黛,让人心感悲凉。

4、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可描绘情境,烘托人物心情。

一、分析杨二嫂形象,指导应用品读人物的方法。

1、请学生复述小说主要情节,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提问:我们品读过故乡景色的变化,故乡还有什么变化?

3、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回答: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通过什么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补充、引导。

4、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指导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

2、学生课前查阅好资料,介绍自己分享的“2024年初三语文教案【通用4篇】”,同学间相互补充评价。

3、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

4、体会文章转换词的作用,积累学习方法。

1、总结回答:“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的,描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2、回答:还回忆了少年时和闰土相处的一段时光。

3、认真领会插叙描写,同学间互相讨论,带着疑问深入理解文章。

1、找出并朗读景物描写段落,体会其中情感感受。

2、经过讨论交流后回答:“回故乡”时所见、回忆中的神异图画、离乡时的景色、朦胧想像中的景色;故乡的景色有变化。

4、结合文章领会老师的分析。

1、复述小说主要情节,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2、回答:人的变化。

4、由分析具体人物提升到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尤其注意在对比变化中、文章前后联系中品读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应用品读人物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闰土形象。

1、组织学生应用品读人物的方法分析闰土形象,要求先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再讲述理由。

2、评点学生回答,提示学生对比手法对塑造闰土形象的作用。分析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形象。完成表格(见附表)。

3、总结讲解:小说进行了闰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对照描写,刻画了他由“小英雄”到“木偶人”的转变。

4、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三、体会小说对比的写作手法。

2、请学生评论这两组对照描写。

3、提问:作者要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

4、组织学生朗读文章,按对照描写的不同内容分组朗读。

一、结合文章,体会“我”回乡心情的变化。

1、复习上节课内容,进入“我”的形象的分析。区别作者和“我”。

3、讲解分析:见面后的心情是“我”回乡心情的一次重要变化,雨润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都有所不同,要求学生仔细体会。

4、组织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语句有哪些?“我”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二、分析最后议论语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提问:“我”的心情变化与故乡种种变化有何关系?

1、分组讨论,全班发言,讲述各自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形成探讨交流的气氛。

2、找出文章中润土前后对照描写相关语句或段落,填写表格,在对比中体会闰土形象。

3、默读,领会文章中对照描写的相关信息,体会闰土性格特点的变化,者从闰土变化中感受到的悲凉。

4、回答: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他苦的像一个木偶人了。

1、通过阅读课文回答:“我”和润土关系的前后对照,“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照。

2、根据文章内容,评论这两组对照描写。

3、回答:通过对比描写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

4、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对比描写的前后变化。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继续学习本课。根据小说的特点理解。

2、回答: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3、通过教师分析,体会美丽的故乡在“我”心中幻灭的悲哀。理解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的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

4、讨论交流后回答:“我”心情经历了回故乡、忆故乡、忆闰土、见杨二嫂、见闰土、离故乡几次变化。

1、回答:文章题为“故乡”,就是意在通过对比来突出描写“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反差,从而表达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的情感。

2、回答:“我”回乡心情的变化是故乡种种变化对“我”心情影响的直接表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指导学生理解“我”离乡时的复杂心情。

4、提问:“我躺着,听传递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5、提问:“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7、分析讲解:注意将语句联系起来看,“我”的复杂情感反映了“现实”故乡对“我”“回忆”中的故乡的毁灭,而对于“理想”中的故乡的构思又伴随着彷徨和希望。

三、组织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1、提供小说主题的三种说法,组织学生讨论。

2、讲解分析:“我”对“理想”故乡的憧憬,实际上也是“我”对“新生活”的向往。课文提到了三种生活,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三种生活以及“新生活”的理解。

3、请学生就各自文中疑问自由发问,师生共同讨论。

附表: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称呼。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3、朗读“我”离乡的段落。体会文中的情感。

4、回答: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

5、回答: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6、回答:关键在于人应该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作者没有承诺,但是给了我们希望,鼓励我们去追求。

7、再次朗读离乡的段落,结合教师的讲解品味作者的复杂情感。

初三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对语言描写塑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主题思想的学法指导。

(二)运用上述方法来阅读材料、提高读写能力。

(三)提高对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审美情感。

(一)教学思路:

a、复习《变色龙》(主题―人物―语言),重点分析奥楚蔑洛夫对小猎狗的态度。

b、运用方法阅读材料《我爸爸在部里工作……》(语言―人物―主题)。

c、以写作来加强对学法指导的训练和巩固。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复习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所写的《变色龙》,并且一起以《变色龙》为例共同探讨:怎样来阅读和欣赏小说。首先回顾小说的一般常识:小说三要素以及最重要的要素。

二、复习变色龙(主题―人物形象―语言)

师: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塑刻画,反映了沙皇专制的虚伪性和反人性的本质。

师:刻画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什么性格?

明确:见风使舵、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等。

师:你如何知道他有这种性格?

明确:奥楚蔑洛夫对狗以及赫留金的态度变化。

师:请举例说明怎样变化的?略(见课文)

师:这些变化围绕什么来变化的?

明确:围绕小猎狗的主人是谁的变化。

师:这些变化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语言描写。

教师小结:从刚才复习内容来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语言描写手法塑了奥楚蔑洛夫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主题思想,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阅读小说《我爸爸在部里工作》。

四、阅读小说《我爸爸在部里工作》(语言―人物形象―主题)

1、略看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请学生思考第一个大问题:(投影显示)

(一)当“考试委员会主席”在下列情形下,他的态度如何?

(1)不知小姑娘是谁时

(2)听说小姑娘爸爸在部里工作时

(3)听说小姑娘爸爸在地方工业部当会计时

(4)听说小姑娘是副部长侄女时

(二)以上变化主要围绕什么变的?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三)这篇小说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人公性格怎样?

(四)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什么问题?

参考:(一)从内容上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拒绝―同意―拒绝―同意

(二)这些变化是围绕小姑娘的爸爸和叔叔的身份地位而变化

(四)反映了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社会风气

五、教师总结:比较《变色龙》和《我爸爸在部里工作……》得出相同点以语言变化来塑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主题思想。象这样通过语言描写来塑人物形象的文章我们还学过《范进中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的叔叔于勒》等,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塑人物是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有动作、心理、肖像等。并举例说明(略)。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在阅读和欣赏小说时不断总结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欣赏小说的水平。

六、布置作业:

1、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写身边最熟悉的一个人(片断作文)

2、读《我爸爸在部里工作…》有感,要求需联系实际(读后感)。

变色龙:我爸爸在部里工作

主题:虚伪,反人性拉关系、走后门

见风使舵

人物形象阿庚奉承考试委员会主席

(奥)媚上欺下

以语言描写为主

初三语文教案【第三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2)理解对比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幻灯片1)。

我想问大家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呢?人们为什么要植树呢?......

是啊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他们因为有你们的爱护而翠绿欲滴,因为有你们它们才得以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所以它们是一棵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关注的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检查预习(幻灯片2)。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研读探讨。

1、请仔细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3)。

(1)本文中的那棵大树仅仅给人类以恩惠吗?明确:人和蚂蚁。

(2)对人和蚂蚁分别都施与了那些恩惠,这两个受恩者又是如何做到?(本环节设置主要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明确:树给了人很多恩惠,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但人类却无情的将它砍倒甚至连根拔起。相反树仅仅给了蚂蚁一个家,蚂蚁却临走前用行动祭奠大树,这两者间竟有如此大的反差。

人(忘恩负义)。

阴凉、清净、温馨。

滋润、安慰。

树(绿着生、绿着死)对比。

祭奠。

蚂蚁(感恩图报)。

(3)是什么力量让人类毫不吝惜的砍到昔日给自己做出贡献的大树呢?

明确:人类城市文明的进程与自然发生了矛盾。

2、跳读课文品味描写大树的语言并思考:(幻灯片4)。

作为受虏者的大树它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呢?

明确:绿着生,绿着死。这是一棵有着古老历史,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

3、人类文明是不是该停下脚步让道自然呢?(出示众多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功绩)。

四、大家齐心想对策。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最大的群体是森林,但今天许多地方的森林被吞噬了,那么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下,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大树想想办法!

五、教师寄语(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我们应心存感恩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文明才会走得更远,我们才会展颜欢笑!

初三语文教案【第四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开放性与启发诱导式。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猜测质疑。

1、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2、体会文中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梳理问题,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生大胆猜测与质疑。将问题分类,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解决。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

于勒:生活贫困、狼狈不堪。

“我”:善良、有同情心,没被金钱腐蚀。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不同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探究小说主题。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小人物的辛酸,表达了作者渴望真诚平等的人际关系。

四、拓展延伸。

设计两道习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基本语文能力)。

1、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一则上联“十年苦盼天涯咫尺亲人好似摇钱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一则下联。

2、假如在船上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又该如何表现?让学生尝试即兴创作并表演课本剧。

五、布置作业。

1、选作题:

请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接着续写小说的结尾。

(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能结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必做题:

要求学生每人课外至少阅读莫泊桑的1篇小说,如《项链》、《羊脂球》等。两周后开莫泊桑的读书报告会。

(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整体感知莫泊桑小说的'艺术魅力。)。

20 3453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