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最新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3、认识作者通过恰当的描写,把人物性格特点突现出来的方法。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所描写的三位客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预习作业:

3、描写自己班上的一位同学,要求描写出他们各自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二)文学常识:(2分钟)。

板书:福楼拜:法国,《包法利夫人》。

屠格涅夫:俄国,《父与子》、《前夜》。

都德:法国,《最后一课》(已学)。

左拉:法国,《小酒店》。

(三)人物外貌描写的对比:(13分钟)。

1、先从肖像描写的角度来看:(文中的“—”标记)。

文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得最详细的是谁?——左拉这说明了在长像上,左拉最有。

描写得最简单是谁?——屠格涅夫只有“白皙的脸”特点,最容易让人感知其形象。

头发:(都)乌木色浓密卷发(左)很短长与短的对比。

眼睛:(都)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过度近视,眼光模糊。

左:黑色,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同是近视,但模糊与敏锐形成对比。

胡须:(都)卷曲(左)修得很短卷与直的对比。

板书肖像描写的对比。

2、再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看:(文中的“()”标记)。

在语言描写上作者对三位客人都没有具体地写谈话的内容,但却通过自己的概括和评价,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各自的声调和口才他的这些概括和评价同样具有鲜明的对比,具体来看:

请大家看到课文的地3和4段,看看文中是如何描写屠格涅夫的语言(注意他用的都是评价性的话语)。

都德:(口吻)极具概括性,且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概括性。

(调子)像唱歌说明有节奏,有韵味说明他的调子是跳动的,呈曲线跳动性。

左拉:(声音)平静、温和呈现的是一条直线温和性。

板书语言描写的对比。

作者这样的一种对人物语言的概括地、对比地描写能让我们产生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使他笔下的这幅人物画不但具有了形象,而且赋予了声音作者笔下的人物还具有动态美,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如何描写动作的:

3、在动作描写上,作者也是有详有略,哪一个人的动作、姿态最有特点,就用较多的笔墨来描写我们仅仅从他们坐的姿态来看:(文中的“[]”)。

屠格涅夫:“仰坐在沙发上”

坐姿都德:“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

左拉:“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的听大家讲”

板书坐姿描写的对比。

(四),人物性格分析:

“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狂热的理想,博学多识。

从第3和第4段对屠格涅夫的描写中,我们还能够归纳出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并非常流利的……普希金的诗句”博学。

板书:屠格涅夫:理想狂热,事业心强,博学多识等。

“他一来就谈起巴黎,……一切人和一切事……”善于言谈。

“他举止活跃,……南方人的特征”性格活跃、充满活力。

板书:都德:善于言谈,性格活跃。

3、(2分钟)最后一位来的客人是左拉作者又是通过哪个词来进入对这个人的描写?——“接着来的”

在第7和第8段中,作者写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寡言。

“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也很温和”温和。

“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聪慧和坚强的性格”聪慧、坚强。

板书:左拉:寡言,温和,聪慧,坚强。

4、(7分钟)作为主人的福楼拜,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的第9段“渐渐地,人越来越多……”

讨论结果归结为:

好客:表现在第二段“立刻”,“他总是亲自去开门”第十段“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博学:第九段“……他可以用一句话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四)、课堂习作:(10分钟)。

“这位同学能不能让我认识一下?”,“你对他的介绍满意不满意?”

“有谁能够对他的描写做适当的补充?”……。

(对学生的发言适当点评,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了哪些方面,运用了哪些手法,说话的语速、态度,语言的流畅程度)。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二篇】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最新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朗读。

教学。

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1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1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1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1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1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三、学生合作、研讨、探究。

1、辩论性朗读,使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性的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让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怎么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春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吸引读者的。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叠词的妙用。

联想想象创造意境。

层次清晰的景物描写。

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

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加以描写。

2.小结:

可见,1篇好的写景文章,它的成功源于多种写景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一切成功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这细致的观察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才产生了物外之趣并把如此热烈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我们,可见作者完全是以情生文,我们经过反复研读才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景外之意。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四、感悟性朗读,声情并茂,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味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吧!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美感。

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春,丰富多彩的形象美。

春,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春,节奏舒缓的音乐美。

春,朴实隽永的含蓄美。

春,构思新巧的结构美。

春,灵动清新的语言美。

春,催人奋进的情感美。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四篇】

2、了解文章故事情节,能用连贯的话复述,理解写作思路。

3、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4、理解童话主题,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洁无私的人。

教学重点:

1、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3、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1、深刻理解童话的主旨,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阅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用第三人称以其他人的口吻概括,用第一人称以骗子的口吻概括。

2、根据学生的讲述,理清故事情节: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展新装--揭新装--议新装。

(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分角色朗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发挥想像给故事续写一个别致的结尾。

皇帝的新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主题引导学生敢说真话,做一个纯洁无私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读读议议探主题。

1、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面对新装皇帝大臣们表现的语句,勾画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皇帝:

a、“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但...比较妥当。--自信而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形象。

c、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自欺欺人的丑态。

d、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外强中干。

面对新装,皇帝是如此虚伪而愚蠢,他的臣子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文中重点说了几位大臣?(两位)把你们找到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作者在说到这两位大臣的时候,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是什么?(诚实)而他们的表现是不是诚实的呢?作者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讽刺官员的卑鄙无耻也体现皇帝的愚蠢昏庸)。

除了皇帝大臣们上了骗子的钩,还有什么人也上当了呢?(老百姓)。

同学们,精美无比的新衣,不过是骗子的一个并不存在的诱饵,为什么从皇帝到大臣,到老百姓都不敢说看不见?(讨论)请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皇帝:虚伪,要维护自己的权威。

大臣:虚伪,怕丢掉官职。

老百姓:怕触怒皇帝,为安全考虑,怕人说自己愚蠢。

其实他们之所以说假话,说到底是他们的虚伪,他们的私心,有官职的怕丢掉官职,为了保住自己现有的利益,不惜撒谎,没官职的怕被人说愚蠢。他们的虚伪与自私自利让他们不敢说真话。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文章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呢?(讨论)。

(用小孩子的纯真无邪与皇帝大臣的虚伪做对比无情揭露反动统治者的愚蠢虚伪,同时也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无邪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皇帝:

虚伪自私自利--揭露讽刺。

大臣:

小孩子:纯真无私无畏--赞扬鼓励。

三、想想说说明做人。

1、要好的朋友考试时作弊,你敢对老师说真话吗?

2、面对校园不文明现象(打架、骂人、乱扔垃圾等)你会怎么做?

3、写作文时,你能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吗?

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与同桌交流。

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管你持哪种意见,至少在此时,你是勇敢的,你是诚实的,老师都要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

的确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会付出代价。可是我们每一个人肯定都不会想生活在一个自私自利虚伪的环境里,那么就从我们自己做起吧,如果人人都有一颗纯真无私的心,相信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精彩,我们的世界也必将更加美丽。这肯定也是作者所希望的。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千手观音”视频,激情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文章。

学生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把握字词。

踌躇()磐石()头颅()下颏()深邃()含蓄()。

2.引导学生以“客人“的身份,给大家叙述一下自己拜访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过程。

(友情提示:注意表达的角度,要把主要事件表达清楚。)。

参考示例:女佣给“我”开门——女佣给“我”介绍贝多芬的情况——“我”见到贝多芬——贝多芬与“我”谈话——贝多芬与“我”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贝多芬给“我”讲了一些过去的事情)。

四、探究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1.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品味对贝多芬进行描写的语句,明确描写的角度。

示例1:身高五英尺左右,两肩极宽,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示例2: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示例3:衣服: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甚至是不整洁的。

示例4: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

示例5:课文第9段。

2.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第9段,明确描写人物的技法。

明确:6-7段属于轮廓式的描绘,从身材、服饰等方面展开描写。

9特写:对人物脸部特征进行描写。

这样不同层次的描写使人获得对人物的整体印象。

3.齐读。再次感悟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透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速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句填空。

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答案示例: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5.仿写,深入认识人物性格。

例句: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任长霞)。

合作仿写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五、比较阅读。

《音乐巨人贝多芬与《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进行比较阅读,思考一下两篇文章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异同?讨论交流。明确:共同点:都有人物语言描写,都表现了人物为了科学或者艺术事业献身的精神。不同点:《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主要运用了典型的劳动场景描写来衬托居里夫人的顽强毅力和为科学献身的的精神。而《音乐巨人贝多芬》有对人物的典型的外貌描写和典型的语言描写。

六、总结。

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和人生感悟。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贝多芬传》。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六篇】

设计理念:

这是1篇略读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应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导朗读。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奇特而有趣。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女娲神话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体会这篇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会认“娲、藤”2个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七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工具。

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分享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最新8篇】”,看看它是谁?(课件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课件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3、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4、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我们来看看更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3,例4。

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人名币,这里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进行换算的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讲的对。

大家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完成人名币之间的换算。(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课后小结。

人民币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张2角和()张1角。

2、1张2元可以换成()张1元。

3、1张5元可以换成()张1元。

4、1张5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0分=()角7角=()分60角=()元。

1元=()分40角=()元1元=()角。

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人教版初一语文讲评教案【第八篇】

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自主、合作、探究。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一课时。

一、导入。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五、反思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1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丰富的物产。

优美的景色。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接受,单纯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学特别枯燥无味。通过教师设计课前巩固翻阅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头脑中有印象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课中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看到学生不愿读书、写作业,却有兴趣唱歌、抄歌词,故与音乐老师借资料给学生,投其所好,课上让其唱、读,给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的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的旋律使学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有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篇课文仅用二十五分钟左右时间,这样,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20 3203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