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精编3篇
【导言】此例“古代诗词三首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古代诗词三首1
基础题
1.辨字组词。
2.填空。
(1)《木兰诗》选自宋朝________编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一首民歌。
(2)《观刈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
3.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昨夜见军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刈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氏长庆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诗句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3)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家少闲月,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
(6)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
6.《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能力题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沉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仔细了解和探讨。我认为,这两种教育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漏洞,但是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其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加粗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第二段中加粗的“这种学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粗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第三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b.美国学生对什么问题都懂。
c.其实美国学生不擅长解答问题。
d.美国学生考试分数比我们的高。
(5)作者在第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在生活中有“创新”的成功事例吗?它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写下来。
(8)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并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创新题
8.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家纷纷赞美花木兰,请你从“诚信”的角度来谈谈木兰从军。
9.从古至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其故事已改编成话剧、歌剧、戏曲、电视剧等,前几年美国将花木兰拍成卡通片轰动全球,赢得了极高的票房,对此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略
2.(1)郭茂倩 《乐府诗集》 北朝
(2)《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3)辛弃疾 稼轩
3.军中的文告 买 爬搔 眯着眼 跑 割 担 唐穆宗年号 部下 乐器
4.(1)将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经过十多年的征战,胜利归来了。
(2)一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3)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5.(1)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
(3)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五月人倍忙
(5)醉里挑灯看剑
(6)弓如霹雳弦惊6.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能力题
7.(1)甲处:怎样才能鼓励创新 乙处:两种教育哪个好
(2)排在前面30%~40%的且很聪明的学生 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
(3)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的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4)c
(5)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6)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7)略 (8)略
创新题
8.如果从“诚信”的角度看,木兰从军是个错误。因为冒名顶替在古代是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在现代不诚实也有失社会公德乃至触犯法律,言之成理即可。
9.①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财富;②我国花木兰形象深受世界人民喜欢;③我国的影视拍摄技术有待提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3篇古代诗词三首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古代诗词三首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古代诗词三首2
一、重点提示学习目标:1、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3、体味语言的精练知识点:1、《木兰诗》与《乐府诗集》:北朝民歌大多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曲,《木兰诗》是长篇叙事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文学史上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中的“双璧”。2、白居易的“讽喻诗”:白居易诗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最重视的讽喻诗,这些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也是一首叙事诗。3、爱国诗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抗金英雄。4、《木兰诗》主要内容:本诗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开篇写木兰无心织布,造成悬念。接着写木兰辞别父母,既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又表现了木兰思念家乡的细腻的少女情怀。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作战文章略写,凯旋后,她不慕功名利禄,辞官还乡,表现了对家乡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回家后,家中一片欢乐。恢复女儿身的木兰出门看伙伴,用伙伴们的惊叹来衬托木兰的机智,形成喜剧的结局。最后以双兔比喻,对木兰作了讴歌和赞美。5、《观刈麦》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开头四句交待小麦成熟的季节,引出下面麦收的忙碌和辛苦,“足蒸……”四句实写割麦场景,并对心理加以刻画。接着写了一位拾麦者,这就令人思考沉重的社会现实。末六句将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触景生情,感到惭愧,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破阵子》主要内容: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可是他仍不忘战斗生涯,不忘为国捐躯。“梦回”以下描写的战争场面不过是他旧梦重圆,“秋”既写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氛。“马作”句形成激烈的战争场面,但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到现实中,末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上下贯通,一气呵成,所写的悲与壮、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二、练习1、解释(1)百千强( ) (2)市鞍马( ) (3)朔气( ) (4)旦辞( )(5)陇黄( ) (6)秉遗穗( ) (7)岁晏( ) (8)麾下炙( )2、默写:(1)《木兰诗》中写木兰为出征进行积极准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木兰军营中寒苦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木兰诗》中以兔为喻赞美木兰机智聪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木兰诗》表现了木兰思念家乡的细腻的少女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表现木兰勤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的矫健英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破阵子》中写梦中慰劳将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破阵子》中描写激烈战争场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破阵子》中表现诗人空有一腔壮志却报国无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木兰诗》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句用对偶、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烘托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b、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c、诗中东西南北四句排比,把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的准备气氛完全烘托出来了d、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对战争生活写得比较简略。4、对《破阵子》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语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等多个典故。5、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还能列举出我国几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木兰诗》结尾中产生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解释这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词三首3
古代诗词三首(苏教版七下)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入 。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观刈 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辩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达到成诵的程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师:《观刈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5.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读诗歌,背诵诗歌。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I.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刈荷箪饷灼秉麾炙的卢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破阵子》一词。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解释词语。
麾下: 了却: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
③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部下。 完成。
②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事。
③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观刈麦
白居易
1.内容、感情。
2.背诵诗歌。
破阵子
辛弃疾
1.内容、感情。
2.背诵词。
上一篇: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4篇
下一篇:蔚蓝的王国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