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项脊轩志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项脊轩志教案1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1、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教师讲解) 2、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3、少年归有光是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描写的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境界。归有光的心灵平静到了能够听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程度,他在做什么呢?看看他的满架的书籍就知道,他在精思奥想。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他可不象一些贪玩的孩子,总在关心着屋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如果有一只小鸟从自家的院子里经过,那就赶快跑去捉鸟了。归有光他却是--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学生查找课文) 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用来说归有光,真是一点也不错。 4、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到后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世俗观念对归有光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 5、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 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读文章必须理解的。 6、相应练习: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本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课堂演板完成。之所以课堂演板,是把课本练习理解为数理化的例题,而其他练习则以学生课外完成为主。这是针对学生解题能力低下的情况而提出的。) 以上大约为第一课时。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以教师分析与学生实践为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 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如果我们不细心阅读,是不容易理解出来的。这种表现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是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5、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6、比较阅读: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相关文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话题三:场面及细节的描写与抒情的关系(略,1篇课文宜于讲一个最重要的话题) 8、课堂练习:演板完成课本练习四,理解托物寄情的方法,并进一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项脊轩志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项脊轩志教案的相关认知。
《项脊轩志》教案2
教学要求和目标
一、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三、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二: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
投影、投影胶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画面)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1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 解题:
板书课题
项脊轩志(居中)
归有光 (居左)明代散文家(居左)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明确:1、作者有关知识 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 整体感知(出示教学目标一、三)
1、 结合注释,速读课文,完成p108,练习一的1、2、3题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 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 修葺(qì) 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 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 xiào) 万籁有声(lài)
呱呱而泣(gū) 婢女(bì)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
3、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
四、 研习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 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 —— 一丈见方
当 —— 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 —— 明亮(洞若观火)
胜 —— 美
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五、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 作业: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研习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 指导自渎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明确:
忆分家
(投影)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1、 研习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 —— 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明确: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 可悲之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 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 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
4、 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扃牖——关闭窗户
凡——共
来归——出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四、 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六、 作业:
完成作文题:
一言一语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选材
点点滴滴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读书乐
明代散文家 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3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
[4]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目标:
1、解题。
2、作者了解。
3、自译课文。
4.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关知识,帮助解读课文。
2、按要求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基本意思,以便进一步赏析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出示学会目标,简单导入课文(从《项脊轩志》作为明请散文单元的开篇之作的角度说,引起学生重视)。
2.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1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关于作者:
1.他在明代作家中的地位:
宋濂--明太祖称“开国文臣之首”。
明初
刘基--开国功臣之一。
前七子:
拟古主义:
明代散文后七子:
明中叶唐宋派:
反拟古主义:
公安派:
明末--小品散文:张岱
2.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3.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4.归有光简历
15(1岁)生0323222
23
/.;;;.于江苏昆山
15(5岁)开始读书
15(8岁)丧母
1524年(19岁)写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丧妻
--?迁居之前,补记后两段。
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生徒数十百人。
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去世
三.自译课文。
1.发给本文译文资料。
2.对照书下注解,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重点、难点词句的弄懂和掌握。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分组研究:
第组,在完成第二题的基础上,总结这五个词的用法,作发
言准备(5分钟);
第组,在完成第三题的基础上,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作发
言准备(5分钟以内);
其他四个小组分别从下面四个不同角度,分别对课文内容做探究:
(1)一个书斋;
(2)两种情感;
(3)三世变迁;
(4)四个女人。
要求:(1)紧扣自己的小课题;(2)注意抓住本文作者善于从日
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来分析。(3)在通读和借鉴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钻研。根据小组选题情况,可合作,可分述。(发给《简论〈项脊轩志〉的艺术风格》复印材料,还可结合自己所有的文言材料整理。)
例析: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首先要明白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熟读课文(早读完成)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分小组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1.就学生的学会过程来说,目标1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一个重点;
2.就本篇文章的学会,目标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应该是学会这篇优秀文言文中更应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因此,通过同学们完成上节课布置的小课题的讨论,来学会体会本文这一典型特点,并通过口头片段作文的训练,进一步实现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检验上节课文言自译情况
1.导入新课(略)
2.指名学生试翻译下列句子(投影):
(1).前辟四窗,垣墙周中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参考:
(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二、出示本课学会目标。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完成目标1。
1.请负责5个词的组同学上台讲解练习二
顾1.回头看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关心,照顾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4.副词,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副词,而、不过
稍1.逐渐,慢慢地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2.稍微,略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公家给的粮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置1.赦罪,释放
2.放到一边,放弃沛公则置车骑
3.搁,安放;摆,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立、建立;购置、添置内外多置小门
5.驿站;驿车、驿马
去1.离开比去,以手阖门
2.除掉,去掉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距,距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4.前往,到……去(后)
归1.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
2.返回,回来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3.归还
4.归附,归属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通“馈”,赠送
2.请负责词类活用的同学上台讲解练习三。
资料参考:
(1)文言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活用做状语;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动词活用做名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2)本课主要涉及前两种。
名词动词: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动词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名词状语:名词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时,充当状语。
(3)答案参考(略)
四.完成目标2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1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
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2.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4.《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
慈爱的母亲
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
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
(画线部分由学生完成)
(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养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借物抒情: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五.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1.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请看最近一位同学的一封“非典时期非常家信”的一个片段:
非典时期非常家信(片段)
……想家思亲之情悄悄地爬上心头。往日在家的情景一幕幕掠过脑海。
早晨,是妈妈您早早起来,煮好牛奶和鸡蛋,摆好在餐桌上,再细心慈爱地关望着我;是妈妈您成天问我想吃什么,设着法子把每一餐变成我最好的享受;是爸爸不论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我在家,总要找时间陪陪我,关注我的学会、生活;是你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别玩得太久,当心着凉感冒”……而这一切,在家时,我为什么没能细心体会到这些琐碎生活小事背后那浓浓的亲清,有时,甚至不以为然,如今,在这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日里,在对你们的深深思念中,我深切感悟到了,原来这些,都是爱;这些,都是幸福。记得1篇文章中曾写道:“当爱像空气般围绕你身边,也许你并未细心觉察到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你蓦然回首去追寻它的那一刹那,你才发现,原来那感动的泪水已经在心中流下。”
2.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5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上一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例(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