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设计1
语文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更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李怀远老师所执教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认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的课就像一杯真正的没有任何香味的水,自然、和谐、不事雕饰地美。
1、教学内容简约:
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我想,课前李老师肯定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只有课前在“深入“上下了工夫,课上才能做到“浅出”。李老师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最主要的五大块,每一块都设计了具体要落实的学习任务,如:
⑴ 读出下面的词语。
⑵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⑶ 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⑷ 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⑸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
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都以“闯关”的形式进行,内容简约,重点突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了不得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浮光略影。
2、教学过程简化:
李老师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五大块,实施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条理很清晰,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复杂深奥。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重点也就更突出了。
3、教学媒体简便:
众所周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时使用不当,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用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李老师只用了幻灯展示了季羡林爷爷的生平介绍,苗苗和季羡林的人物形象,以及“闯关”的问题。没有五花八门的动画,最主要的还是靠粉笔在板书。
4、教学语言简洁:
李老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都做到了精炼、简洁、准确。
如:当学生对究竟“是谁背的忘不了”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时,教师说“你觉得怎么理解好”,委婉地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给出固定答案,学生怎么理解都行,因为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又如:当教师让学生思考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时,有个学生的问题很简单,教师没有说他回答得不好,而是说“这个问题如果你不问他,你知道答案吗?”学生很快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时教师又说“那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学生说不要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学生自己明白了,采访时要提一些分量重,只有被采访的对象才能回答的问题,不问就能知道答案的题目就免了。执教者避免了啰唆杂乱,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真实、朴实、简单、高效,便是理想的语文课堂了。这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望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去共同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的相关认知。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2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设计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读懂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
方法
设计1、自主质疑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阅读,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理解“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重点关注多音字“绿传、将”的读音。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三、合作探究,感悟理解。(一)对阅读的认识。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感受阅读的乐趣。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二)对偏科的理解。1、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画出相关语句。2、理解“三贯通”的意思。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难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生字全解识字:浒、彭、侠 重点指导: “浒”的读音。“侠”:辨字:侠( )峡( )辨多音字 lǜ(绿林好汉) zhuàn (传记) 绿 传 lù(绿色) chuan (传说)词语全解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很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运用 滚瓜烂熟:书中的那些精彩段落我已经能背得滚瓜烂熟。近反义词近义词:培养——培育 困难——艰难 反义词:喜欢—— 讨厌四字词语 滚瓜烂熟 绿林好汉 句段解析1“我小时候……桌上摆的,都是正课。”“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一、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二、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思考: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学习1-9自然段1、默读,思考: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 3、讨论“正课”与“闲书”区别。4、交流,用“滚瓜烂熟”练习说话。 三、自主学习10—15自然段1、自读,思考: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 2、交流。 3、理解“三贯通”的意思4、提出不明白问题,关注季老对古诗文积累的建议。5、分角色朗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3、小组交流。(三)季羡林先生如何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四、拓展延伸,品读积累。1、品味课题的寓意,学习访谈技巧。2、分角色朗读课文。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2)“一个小孩起码要背……最起码的要求。”“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篇章指导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中心思想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的全面发展人才,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写作特点运用访谈录文体,通篇以对话为主,对话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课堂练习:1、给划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随便(piàn bián) 《三侠五义》(xié xiā) 水浒传(chuán zhuān )2、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三贯通”指的是( )( )( )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 )首诗,( )篇古文。3、用“虽然……但是”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课后反思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刻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老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见解,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归纳交流自己的见解时,过多用书中的语句重复说,没有自己独道的体会,这方面的表达还应多加强训练,以防止众人之口讲同一句话的现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3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山草香★)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4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1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文是1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案5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1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
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10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下一篇:中班教案【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