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通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通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掌握三个生字。

2、本篇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言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1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1篇文言文。

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师准备有“曰”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

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

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齐读。

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生读写诸。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我们把这些字送到文中再读一遍。

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

《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读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课型讲读课文。

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1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二篇】

我班现有学生_人,都是比较务实的孩子,总体良好。四年级第二学期是中年级关键的一个学期,学生即将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本学期的语文教学除了继续抓好常规教学以外,将继续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作为重点,继续以新课程理念为引导,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良好的课堂听讲习惯、读书的习惯、写作的习惯。因为本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好好训练。另外,转化后进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个别学生出现较大的思想反复,需要有耐心和信心。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识字257个。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学会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学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560个左右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

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学会用毛笔临帖,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初步养成认真临摹的习惯。

4、初步养成有礼貌地认真听人讲话的习惯,能边听边思考,听出别人说话中表达不当的地方;能听广播,说要点;能有条理地介绍看到的情况,能有条理地回答问话。

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在阅读时学会使用常用的读书记号;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和抓住重点段分段,能说出段落大意;能详细复述课文。认识省略号。能初步读懂说明书,并按说明书操作。

6、初步学会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条理比较清楚地记叙参观活动初步学会写简单的状物和写人的文章,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会写通知,学会给长辈写信。会使用书名号。掌握常用的几种删改换补的修改符号,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三篇】

一、复习巩固。

1.生字词默写。

奔赴检查捕捉心驰神往。

特别联络加速训练有素。

2.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以飞向月球作为题目。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课文这一重要部分.

二、学习第一部分(飞向月球)。

1.读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轻声读1至4小节,把你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出来,并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2.讨论交流;。

a:“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地面中心联络……”

(“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b:“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悬着睡。”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朗读。

c:“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

(这里写了宇航员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

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表示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顺序。

引导练习,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可以仿造书上用上一些比喻句。(作业)。

3、朗读体会。

这些失重的现象同学们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有着艰巨的工作任务飞向月球,这种现象给他们带来看来许多不便,所以说宇航员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板书)。

找出宇航员工作情况的词语,段落朗读。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等等)。

4.朗读第四自然段,抓住“地面指挥中心命令”、“逐渐减速”、“慢慢下降”、“终于”等词语,体会在月球着陆的困难和现代化宇航技术的先进。

5.小结。

三、学习第二部分(5、6)。

1.学习第五小节。

(1)指名读第五小节。

(2)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心驰神往”说明人类想登上月球的愿望已经很久很久了。

“小心翼翼”说明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谨慎态度。

2.学习第六小节。

(1)指名读第五小节。

(2)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

指导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月球上广袤……”

“随太阳光角度……”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模样。”

指导朗读:“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心情的喜悦)。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自读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

2.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宇航员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了我们开发月球的价值。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宇宙,开发宇宙,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六、作业。

1.练习与测试。

2.关联词语造句。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四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如果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学生要与《春潮》对比阅读。教师在设计#教案#导语、总结语时语言应力求优美,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几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学生读书的收获,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水声如音乐)。

(学生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生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美。”)。

三、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学生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4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发现读得好的,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己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学生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3段,全班感情朗读第4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4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六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6009;,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体会联想与写实的妙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突破重难点。]。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写作的表达特点。]。

板书设计。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七篇】

《草原》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属于本册书中的重点课文。

二、设计思想。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学生对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特有的蒙古草原风光很感兴趣,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读,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本着这一思想,本课教学重点及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朗读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搜集有关草原风光的资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配图片),教师在优美的乐曲中导入: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吗?那就是美丽的草原。今天,就让我们约上作家老舍,一起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样,我是用音乐导入,让学生仔细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所描述美景,体会“草原是天堂”的境界。用优美的音乐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情境,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美景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感受草原的美。

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美景,然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具有把语言文字化为图象的能力。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同学们也说说自己会怎样表达内心的愉快,可配上相应的动作。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想法。

(三)悟读精彩段落,走进审美天地。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再随机出示相关的彩图,让学生“你有怎样的感受就怎样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图文对照,更能体现了词句的妙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这里把课堂气氛推入高潮。

例如:“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一句中,“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同时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2、感受草原的美。

让学生分小组组成蒙古旅游社,选出优秀的导游代表介绍蒙古的美。要求介绍是要全面,有礼貌、有微笑,用自己的话介绍。通过学生说,更能感受到草原美的真实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话训练的机会,体现了讲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这扮演介绍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里把课堂气氛再次推入高潮。

3、感悟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理解文章中心。

(1)读2——5段,各抒己见: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民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说说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为什么?

要求:一边说一边把所引用的句子读出来,又读又说,加上自己的评论。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文章中心。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看到这样的草原,接触到这样的草原人,请以:

假如我是(),我会说:为句式,说几句话,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学生对草原景色和生活比较陌生,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大同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网友精心分享的“2024年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学习针对课文的层次结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方法提问,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学习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想一想:我们会领略到怎样的风景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学生的质疑辨析字音、字形。

绮,谈,和(多音字)

4.小组朗读,初谈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课文?(欢快、愉悦)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交流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思考: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句式?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疑问句。分别对应第3、4自然段和第5、6自然段。)

教师引读体会: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课件展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漩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桃花”“酒窝”。(比喻)

男生、女生合作朗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3.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第6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里美好的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三月桃花水的美丽。)

4.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读出你们的理解。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三月桃花水》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有问有答,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身心愉悦。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和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地朗读。另外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预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思考问题回答的过程中,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做到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九篇】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桃花水,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原文及教案【第十篇】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么,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坐蒙古包。

蒙古包外,很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而都不拘束。不到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地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也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德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的马。太阳以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0 3004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