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汇聚【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汇聚【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一篇】

班会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

2、丰富学生的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由己及人,培养对亲人,对他人,进而对祖国的感情。

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相关的文章,歌曲,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课件。

3、营造班会氛围:装饰教室,张贴对联等。

4、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

活动形式:

结合课件的演讲形式。

活动过程:

(班会正式开始前播放音乐《懂你》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入场)。

班主任开场白:

一曲《懂你》把我们带到母亲身边,带到母亲暖暖的情谊中。

父母养育子女,并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生命,更主要的是还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省一代的厚望。

有一个朴素但伟大的名字叫父亲。有一种朴实但真诚的情感叫父爱。他用沾满泥巴的双脚位女开采一条平坦开阔的路。他用粗糙干裂的双手为儿女撑开一张着风挡雨的伞。父爱无言,却博大深沉。父爱无语,却真挚长久。

下面请欣赏散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此处播放背景音乐,用课件演示)。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的摇动,男人摔倒时,刀子插进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乌紫。6岁的女儿被父亲的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此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伤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的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散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读1篇好文章如实甘甜的奶酪,越品越有滋味。读1篇好文章如饮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香。好文章是圣洁的清泉,可以涤荡心灵。好文章是睿智的大师,可以导航思想。

下面请欣赏:《握住母亲的脚》(课件演示)。

日本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具有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抱过你母亲的脚吗?"年轻的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照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做佣人才送他读完了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但他压根而就没有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的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时母亲还没有回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下。母亲很晚才归来,青年拉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突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象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不肯松开。

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地道理,一个人只要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二篇】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政治的学习是学生培养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新时期里,对高中政治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1.优化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师一味说教,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单一的方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因而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创新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学习知识。

3.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为树立“三观”奠定基础。

优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思想政治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学好高中思想政治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1.为学生创造多种讲课方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知识点上,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将时事与政治知识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到一起,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二来能促进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情绪。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有一定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想突出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来举办一些关于时事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式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对时事的了解,并积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这种竞赛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3.教师精心地准备教案,充足的备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达到高考的目的,教师通常满堂灌,把知识全部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再把知识点布置成作业留给学生回家复习,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每天机械地学习及记忆,没有主动性,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通过课前充足的备课,课堂上注重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引古论今,引用其他知识来丰富课堂,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通过积极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

4.通过不断改进激励制度优化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在学业上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通过改进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正碧。加强时事政治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读与写,2010(05)。

(作者单位陕西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三篇】

1、使学生了解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

2、丰富学生的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由己及人,培养对亲人,对他人,进而对祖国的感情。

1、准备节目,搜集相关的文章,歌曲,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课件。

3、营造班会氛围:装饰教室,张贴对联等。

4、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

活动形式:结合课件的演讲形式。

(班会正式开始前播放音乐《懂你》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入场)。

班主任开场白:

一曲《懂你》把我们带到母亲身边,带到母亲暖暖的情谊中。

有一个朴素但伟大的名字叫父亲。有一种朴实但真诚的情感叫父爱。他用沾满泥巴的双脚位女开采一条平坦开阔的路。他用粗糙干裂的双手为儿女撑开一张着风挡雨的伞。父爱无言,却博大深沉。父爱无语,却真挚长久。

下面请欣赏散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此处播放背景音乐,用课件演示)。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的摇动,男人摔倒时,刀子插进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乌紫。6岁的女儿被父亲的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此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伤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的`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散文《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读1篇好文章如实甘甜的奶酪,越品越有滋味。读1篇好文章如饮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香。好文章是圣洁的清泉,可以涤荡心灵。好文章是睿智的大师,可以导航思想。

下面请欣赏:《握住母亲的脚》(课件演示)。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照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做佣人才送他读完了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但他压根而就没有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的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时母亲还没有回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下。母亲很晚才归来,青年拉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突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象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不肯松开。

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四篇】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学习,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发展。

2、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种教学方式有所了解,下面结合高一经济常识《商品的价值量》一框的教学作简要说明。

1、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的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商品的价值量》教学时,出示三幅漫画:漫画一,拿破仑用银碗宴请宾客,而自己用铝碗;漫画二,沙皇奖给门捷列夫一只铝杯;漫画三,第28届奥运冠军刘翔高举金牌。在出示漫画时,用故事的形式加以叙述,通过生动形象漫画,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

2、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问题哪里来?一方面来自于教师。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还要有梯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和基本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得出问题的“问题意识”。例如,从漫画情景中唤起注意:涉及那些东西?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研究谁与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回答,引出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等概念,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在学生初步建立了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概念后,进而设问价值量的大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后纷纷作出回答:和劳动时间多少有关,和个别劳动时间有关,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有关,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关等。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在这些结论中,尽管有些是错误的,但教师始终要用赞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3、自主探究,自我纠错。

对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思考,积极思辨,通过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解决部分问题,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具体数据通过计算进行探究。此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架设知识的桥梁与阶梯,启发学生的思维,指点学生如何运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并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适当的调控,使课堂教学开放有度、有序,搜集相关的信息,为交流反馈、完善结论的环节作准备。

4、协作学习,互释疑难。

在学生独立探究后,教师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换,发表见解,使同学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治学作风。此环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讨论中搜集普遍性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开拓解题的思路,鼓励每一同学发表高见,特别要引导平时不善言的同学谈出自己的看法。

5、交流反馈、完善结论。

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后,教师及时汇总学生的探究情况,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发表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用赞赏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友好的微笑倾听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正确的,但有些仍然是错误的,如学生得出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关,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观点,而应循循善诱,铺设认知的台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使学生得出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完整的结论。

二、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鸣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讲解教学内容,使学习水到渠成。例如,在学习“矛盾”概念时,教师可先讲一个小故事:一个船夫在很急的河水中驾着小船,船上坐了一位哲学家。航行中,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答:“我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飓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河里。这时,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这一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趁机开导学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只有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立足于世,才能不致使自己陷于窘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引发思维。引出内容的目的还在于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是不是商品?”这一疑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积极思考,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

1、语言描绘法。即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所发生的事件、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

2、画面再现法。即利用挂图、课本插图、漫画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给学生的印象比较直观、深刻。

3、有意示错法。即教师故意在讲课中设置一些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能够发现的错误,然后让学生辨别并予以纠正的教学情境创设法。例如,在系统地把握“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的时候,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个“陷阱”:桔子刚刚上市的时候,价格比较高,随着市场上供应量的增加,不久价格就会逐渐下降,越来越便宜,因此,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商品价格的高低。有些学生会认为现实情况确实如此,表示赞同;有些学生知道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两种观点显然抵触;还有学生表现困惑不解。于是,矛盾激化开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书本只是的理解。

三、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构建。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如寓言、典故、幽默、漫画、时政材料等,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学习“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时,教师可引用一则广告语:“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立即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及时让学生思考: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抓住“进”与“出”、“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而且由此赞扬了理发师的劳动,因为正是他们的劳动,才使“蓬头垢面”转化为“容光焕发”。接着教师抓住契机,进一步提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对立统一?通过幽默风趣的广告语言,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2、问题激“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关键是问题应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由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动”。例如,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教师可提出有关台湾的历史方面的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并一起分析台湾的现状,剖析了李登辉“两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当有学生沉着地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象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的议论。这时教师首先应表扬学生的勇气,鼓励学生的思维,然后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四、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它是指把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思想政治课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

1、开放结果。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的是获得结果的过程。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不断地寻求多种可能存在的答案,例如哲学第三课的练习:你认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自己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类运用哲学道理来分析自己的题目,它的具体答案是不可能一样的。这样的题目设计可以不断开拓学生思维创新的空间。

2、开放方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例如,在学完“价值规律”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春节期间购买鸭梨为什么比国庆节期间价格高?对这一问题解决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进行讨论,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锻炼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3、开放内容。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例如,在学经济学第六课时,在讲如何选择正确的家庭投资,针对学生中相当部分的家长购买了债券或商业保险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当一回家长,假如你有10万元你打算如何花,每人设计一份“家庭投资计划”作为作业。又例如,在学习经济学第四课,在讲解我国日益严睃的就业压力形成的社会原因之后,谈解决压力的出路并引伸出“如何看待民工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又结合了社会实际,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接触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增长社会知识,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探索力,拓展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课程改革为实现教学改革和培养人才设计了宏伟蓝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作为联系课程与学生纽带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五篇】

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

教学。

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总结。

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三、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形式多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机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已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六篇】

一、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九课的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能让社会主义文明更加绚丽多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如何建设等问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感受中体会到,先进文化建设的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感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自觉做文明公民。

三、教学重点: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教学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及如何把握这一方向。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时事话题引入本课,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作用,辅助教学,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来解决问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结论: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引出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

(板书)。

先进文化是什么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基本特征:“三个面向”名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支教对培育四有青年的意义。

(板书)。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理解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及如何把握这一方向;知道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从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去着手。我们应从现在开始,以更明确的方向、更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去。

八、板书设计:见上。

九、布置作业:

回想你参见过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能体会到课堂中所讲的精神?

你觉得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请你评价下我国现在开展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的活动。(3选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七篇】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而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以及人身心的全而协调发展。

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2.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对其对象施加影响,促进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接受和内化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是代表社会的要求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而不仅仅是其个体的行为。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以其主观能动性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度。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作为社会的人,其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要求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其至关重要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进行社会化,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时代和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己。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被称之为“生命线。”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候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的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有认同感,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而脱离了人的思想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危害。

教育观念的人本化、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教育管理的人性化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有了尊重才会有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得到认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教育对象的接受主体地位。当今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烈,他们十分重视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尤其注重人格的尊重。假如把学生仅仅看成是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教育者以“导师”自居,居高临下地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那他们肯定不会买你的帐。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相信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

理解是沟通思想和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人人都需要理解,被人理解可以激发人的情感,调动人的内在动力。心理学证明,理解和被理解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健康和完备的精神状态的重要一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有利于消除逆反心理,真正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青年学生心坎上。理解人就要了解人的需求。需求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思想和活动的基本内驱力。它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活动动机,导致相应的行为,以求得目标的实现和满足。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以人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因此,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需要理解和尊重,既要重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让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也要重视对人的利益、权利的尊重,让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获取正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从源头上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人和社会和谐、统一、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原动力所在,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为此,思想教育必须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成长中的群体,已经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且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级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话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让他们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

所谓发展人,就是指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和发挥人驾驭自然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提出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原则得以贯彻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我们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把任何问题都和政治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党性强”、“原则性”高的一种表现,而忽视了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太少等,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克服传统做法,就应充分认识到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高素质教育的基础,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实践中,我们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完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定位于发展人,要通过发展人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这样,就能把“以人为本”落脚到一个“永恒”的基点上。

人本教育要求教育者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既是教导者又是服务者。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许多实际困难引起的思想间题,只靠思想教育工作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关心学生的实际利益、困难和疾苦,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服务工作。事实上,引起学生无心问学,可能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也可能是因为文化基础差,因而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意志消沉,是因为家庭发生不幸。有的学生则是经济拮据或身体有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情绪。还有的学生,由于自身社交、安全、自尊等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各种思想问题。总之,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果把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都当作思想问题去解决,那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给学习排忧解难,解决好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说到底,思想教育工作,还是一种服务性工作,缺乏热爱学生的感情,没有满腔热情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是做不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当然,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识大体、顾大局,体谅学校和国家的暂时困难,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同国家利益的关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第八篇】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过程与方法:

让同学们了解事件的性质,熟悉民族团结的内涵,要求学生明辩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参与类似的活动,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收集我们周围有关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特别是本班民族学生的事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1、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

2、认真准备编排小品、舞蹈、故事。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

3、生答后,板书课题:民族团结。

(一)学习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2、生答:汉族、蒙古、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

4、师出示课件(中国地图),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汉族、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及少数民族存在的优势。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思考: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民族政策?看谁说的最多。•。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二、民族区域自治•。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三)畅谈民族团结的故事。

(四)总结。

高二9班。

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4年3月4日下午5:20地点:高二9班教室。

三、活动目的: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正视当前现实,反对民族分裂,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3、让各位同学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差异,培养同学们理性看待民族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爱国守法观念。

4、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以民族发展大计为重。

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没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四、活动组织机构:高二9班班委会。

五、活动参加者:

高二9班全体学生、班主任。

六、活动定位: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提高同学们的民族团结友善精神、爱国热情,并将其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七、活动活动流程:

1、在3月4日前全班同学共同搜集材料、讨论主题班会的流程、细则、注意事项,由班委讨论具体方案。

2、在3月4日课外活动提前布置教室,安排记录人员,整理好所需材料。

3、在3月4日下午5:20主题班会正式开始,预计时长40—50分钟。

4、在主题班会结束时班主任老师对这次主题班会作总结。

5、检查主题班会会议记录,并做补充。

八、活动主要内容及过程:

1、由班长宣布主题班会开始,并对班会主题做一个简单介绍。

2、班长给同学们读有关“民族团结”的材料。

3、请同学们简单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民族,让本班民族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4、通过漫画了解一些民族的服饰。

5、进行民族小知识抢答。

6、由班主任对这次主题班会进行总结。

九、活动总结: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3、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

4、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5、我们都会更理解对方,因为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更加坚信各民族是一家人,只有各民族之间彼此团结,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共同繁荣昌盛,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脚步才会更强、更快、更有力!

6、大家一致表示,作为中学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活动;同时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知识,成为国家靠得住,用得着的人才,报效祖国。

20 3041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