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枣核教案实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枣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枣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枣核》教案3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 “……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 “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 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 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 记叙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

3. 文章的结构:

明确:巧设悬念。开篇索要枣核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明确:情聚线索。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4. 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情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注音或填字

嫣红( ) 山坳( ) 小径( ) 匀称( ) 萧乾( )( )

殷切( ) 蹊跷( )( ) 玛瑙( )( ) 篱笆( )( )

tà ( )访 睡lián( ) 圣diàn( ) fàn( )舟

布dōu( ) qián( )入 安dù n( ) pī( )头

心jìng( ) qián( )艇 蜻tíng( ) qiā( )指一算

tǐng( )身而出 tǐng( )而走险 感慨( )深

风( )残年 故弄( )( )

2. 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

A. (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 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 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 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

A. 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 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 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 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 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5. 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 感情 , 感情

B. 感慨 , 感慨

C. 精致 , 情致

试题答案

1. 注音或填字: 略

2. D

3. B

4. (1)×(2)√(3)×(4)√

5. 简答:

(1)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强调,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略

《枣核》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习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教案《《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六、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20 1314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