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教案(优质14篇)
通过生动的活动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能否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呢?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探访老街的历史和文化
2.学习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对老街进行记录或描绘
3.在感受和表现老街的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建筑的艺术创作体验中,增进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关注、尊重及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用美术形式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记录或者描述。
2.难点:运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表现老街。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探访活动:探访时用的速写本或相机,写生铅笔或钢笔,收集北山街相关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与家长沟通)。课前准备钢笔或铅笔水彩的创作工具。
探访传统历史建筑文化记载表:探访的建筑物名称,值得探访的一处传统历史建筑——探访的传统历史建筑物所在的(街区)
(教师)有关北山街的风光、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课件,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
1.导课,出示课题。
(1)对老街风光的认识和感受。课件出示老街风光。
(2)小结:老街,是一幅绝佳的江南风景画,是一条风光秀丽的街道。
(3)板书课题:悠悠老街。
2.欣赏各地著名的老街,初步感受历史老街的风光。揭示课题《悠悠老街》
3.说说自己家乡的老街的历史和故事
4.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自然风光。
5.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上各种古老建筑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历史建筑的特色。
6.引导学生欣赏一组反映老街上保留着的传统风俗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传统文化。
7.学习建议:课后和学生一起寻访老街上的传统风俗和历史建筑。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写生创作工具,已打过装订孔的画纸。
(教师)课件。
1.观看老街视频,揭示课题
2.交流:和同学一起用相机或画笔记录老街的历史和风俗文化时,有什么困难?又有什么趣味发现?
3.写生创作指导
(1)欣赏表现老街的风貌的.优秀美术作品
(2)教师讲解并演示创作写生的方法
4.同龄人作品欣赏,讲究创作的童趣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鼓励信心。
学习建议:通过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表现老街,教师可简单演示几种由易到难的创作写生方法。如线描写生、铅笔淡彩、色彩写生等;构图前后、疏密、取舍等要领。注重讲解技能难点。
教师总结:现在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消失,我们都应该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
5.展示评价
拓展: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悠悠老街
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老街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文化遗迹,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从美术表现方式去表现。尤其是通过对历史文化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对比,不同建筑的造型结构、装饰风格的对比,让学生学会了解欣赏历史点。但由于是仅仅通过图片的欣赏,学生对老街景象的认识比较片面,创作热情也不是十分的高。在技法上,由于很多学生对线描淡彩的技法不是十分了解,有的甚至是初次尝试,因此在画面的效果处理上显得不十分好。这一点,在经后的技法讲解上还得加以注意。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2
[教材背景]: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本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经验看,大多学生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找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猜谜语:一物长得真稀奇,耳朵嘴巴在一起,两人远隔千里外,声音传递一线牵。 师:打一生活用品。(电话)
设计意图: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打电话”中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2013年柳州市春季运动会在上周六举行,我们学校五(1)班15名同学很荣幸将在李老师的带领下代表学校参加长绳比赛。周六上午,李老师要打电话确认队员到位情况。
师:如果你是李老师,你应该怎么通知这15名同学呢?(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1)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板书:一个一个通知)
师: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一个一个通知,需要多少分钟?(15分钟)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浪费时间了。)怎样打电话更加省时呢?独立思考。
(2)方案二:分组同时通知。
师: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更加省时的方案。为了更加节省时间,我们可以用□表
示老师,用○表示学生,第几分钟就标上数字几。
①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② 小组汇报成果。可能有以下几种分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与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老
师和组长都不闲着。)
(板书:分组同时通知)
师:还有没有比7分钟更省时的方案呢?
(3)方案三:全员参与通知。
引导学生用图示、列表等方法表示。
师:按照这种方案打电话,通知完15人需要多少分钟?(4分钟)这种方案的优势在哪?(每个人都不闲着)还有没有比4分钟更快的方案?为什么没有?
板书:全员参与通知
(设计意图: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比较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区别,体会到优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老师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引导学生得出只有老师、组长和接到通知的组员都不闲,才是最省时的`方案。)
三、综合分析,优化方案
1.分析方案
回顾这3种方案。
师:在这3种方案中,哪些人最忙,哪些人闲着?
师:方案1和方案2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而方案3中,老师没闲着,接到通知的队员也没闲着,即:一个也不闲着这种打电
话的方法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2、师:对比一下这三种方案,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让学生尝试着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三种方案,经历优化的过程)
四、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方案三,我们刚才用画图法知道了李老师要通知15名队员最少需要4分钟,下面我们来根据图示填写下表。
1.师生共同填表
2.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什么?
师:我们发现:老师和队员总人数分别是 2 4 8 16 ??
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它的特点就是每一个数×2得到下一个数列。即每增加一分钟,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如果某一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下一分钟是多少?256呢?512呢? 师:我们通过这个规律知道了老师和队员总人数,如何快速得出队员总人数呢?(在相同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1=队员总人数;)
师:如果某一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队员总人数是多少?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128呢?512呢?
(当学生观察出这两个规律时,让学生反复重复,全班重复,指名重复。教师反复提问:这一列的规律是什么?这两列的关系是什么?)
师:按照这个规律, 第5分钟时,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多少?队员总人数是多少?第6分钟呢?第9分钟呢?(要知道第九分钟的就必须先知道第八分钟的是多少)
3.对比图示法和列表法,优化方法
师:我们分别用了图示法和列表法呈现通知这些队员最短需要多长时间,这两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示法只适合求人数比较少的情况,而对于人数比较多时,我们通常用列表法,列表法更加方便快捷。
师:很显然,列表法相对来说更加快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如果长绳队有32人,每人每分钟通知1人,李老师要通知到所有队员,最快需要多少分钟?6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2、蚂蚁每传递一次信息需要2秒钟,经过14秒钟,总共有多少只蚂蚁知道信息?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亲身感受。同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此类规律的应用。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实际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用到类似的统筹方法呢?(生答)
师:沏茶;烙饼;校讯通;移动公司或联通公司给各手机用户发的暴雨橙色预警;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级地震,知道这个消息后,消防官兵和各界人士通过公路、水路、铁路、空中运输等多种渠道同时为灾区人们提供各种救援物资,使灾区人们生活及时得到保障。等等。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都用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统筹思想,可见统筹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一个一个通知 15分钟
方案2:分组同时通知 7分钟
方案3:全员参与通知 4分钟 (图示法和列表法)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3
一、准备导入:
1、复习小数的意义
说说下列小数的'意义:
2、出示例题
一种抛毛线每千克售价78元,买2千克要多少元?买千克要多少元?买千克呢?
学生列式不计算。
3、揭题:今天继续来学习小数乘法中的另一类,一个数乘小数。
二、展开教学
1、分别说说这三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可以讨论一下。
2、揭示并板书意义
3、请在小组中相互编题来考考同学,说说意义。之后抽一个小组汇报一下编的情况和说的情况。
4、尝试用竖式来计算一下
5、反馈尝试情况: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格式上有什么要求?投影学生在草稿上的格式。
6、用竖式规范地计算下面各题:
35× 35×
35× 35×
学生板演
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各题
四、小结
说说你有何收获?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⑴让学生自主浏览、自主感受,器重情感体验。
⑵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⑶器重朗诵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诵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参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衣着中,领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⑴自己读课文,读精确,读通顺。
⑵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⑴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习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宁静?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肃穆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⑵全班交流自己的问习题。
三、合作讨论问习题
⑴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方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习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宁静"? ⑴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诵。
⑵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宁静、镇定呢?
⑶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抽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⑷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诵。
二、重点朗诵9一13小节。
⑴自己有感情地朗诵。
⑵自告奋勇展示。
⑶老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⑴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⑵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⑶背诵你喜爱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读题说得数.
+-
+--
2.口述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
(1)把40棵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栽,每组栽多少棵?
(2)把8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
出示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板书:13
教师提问:13的结果能用准确的数表示出来吗?怎么办?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明白了.(板书、分数与除法)
2.教学例2.
(1)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米长的钢管着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来表示,1米的就是米.(板书米)
(2)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的过程.
(3)反馈练习.
①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多少?
②把1块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块?
3.教学例3.
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1)读题列式:34
(2)动手操作:怎样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呢?
(3)学生交流.
甲生: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块,然后把12个平均分成4份,再把3个拼在一起,每份是块.
乙生:把3个圆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后,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1份中的3个拼在一起,得到每个分块.(在34后板书块)
(4)看图根据乙生分饼的过程说出表示的意义.
①乙生把3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是3块饼的,即
②甲生把1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是.
(5)都是,意义有何不同?(结合算式说出的两种意义)
明确: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还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
(6)反馈练习: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教师提问: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呢?
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板书:)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6
学习内容:
1、 听赏并学唱一首带有情节的歌曲《小熊过桥》,视唱A局部旋律。
2、 认识音乐知识:回旋曲式结构。
学习目标:
1、 通过听赏带有情节的歌曲《小熊过桥》,体会小熊由害怕到勇敢跑过小桥的心理变化,以教育同学在在困难面前应做勇敢自信的人,启发同学同学考虑的方式,培养同学的勇敢精神。
2、 认识回旋曲ABACA的曲式特点。让同学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体会回旋曲在音乐中的表示。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歌曲多变的节奏。
学习过程:
1、 听赏《小熊过桥》乐曲,谈谈你对这首曲子的感想。
2、 播放A局部旋律,听一听这段旋律在曲子中出现了几次。
3、 欣赏乐曲《娃哈哈》,听出其中哪些局部相同哪些局部不同?跟随音乐用下面局部的方法演唱。
唱 拍手 唱
挥舞双手 唱 挥舞双手
4、 学唱歌曲旋律。
A局部视唱,分清三个A的不同处,并把它唱准.
BC两段用LU跟钢琴模唱。
5、 学唱歌词。注意唱每段词的不同感情,能用不同的音色表示不同角色.
6、 师生讨论哪种演唱形式用在歌曲的哪一局部合适,师生跟随录音依照自身选择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
齐唱 同学 齐唱 教师 齐唱
(合唱) 独唱 (合唱) 独唱 (合唱)
7、 介绍回旋曲这一曲式结构的特点.
8、 根据《小熊过桥》一曲的情节,师生一起创编并扮演一场微型的小歌舞剧。
(1) 小羊过生日:主角小羊,客人B 小白兔,客人C小狗。同学可选择喜欢的动物创作声音和动作扮演。
(2) 同学自行创编出童谣《排排坐,吃果果》。
方法:A.用X—、X X X 节奏与531三个音围绕童谣的内容与情绪创作三段音乐,用O 表示老师创作的一段,用△☆□表示同学创作的三段.
案O△
O☆O□O形式演唱,边唱边做声势或律动.
B.用不同方言演唱童谣.体会不同方言的不同效果.
课后记:
通过听赏带有情节的歌曲《小熊过桥》,同学体会到小熊由害怕到勇敢跑过小桥的心理变化,并教育了同学在困难面前应做勇敢自信的人;还认识了回旋曲ABACA的曲式特点,让同学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回旋曲在音乐中的表示。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7
读读背背、阅读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出示词《长相思人学生认读。不认识的宇查字典。
聒,guō,声音嘈杂。
2.介绍作者。
纳兰性德,原名成稳,清代著名词人,康熙年间进士,曾任侍卫,随康熙皇帝到过许多地方,江南塞北都有他的足迹。他主张作诗须有才学,填词须有比兴。反对模仿。此词作子康熙二十年(l6xx年),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精练的手笔,描绘钱北方塞外的雪夜风光,抒发了思乡的离情别绪。
(以下解释,供参考。)
走过了千山万水的路程,~直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东巡的队伍歇息下来,一片灯火。(写出了皇家巡行的气魄和阵势,展示出空间的辽阔。)
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嘈杂的风雪声扰得人不能成眠,家乡可不是这样。
3.练习背诵。
二、阅读短文《贝壳》。
1.指名读短文,纠正读音,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一丝不苟:苟,马虎。形容办事认真,丝毫不马虎。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卑微:地位低下,没有权势。
脆弱:不坚强,经受不了挫折。
2.默读短文,思考第2题。
3.讨论交流。
(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2)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让后人从中体会出“我”的坚韧不拔,执着的追求,体会出“我”的一颗纯朴、真诚的心。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跑步的基本知识和正确姿势。
2. 提高学生的跑步速度和耐力。
3. 培养学生对跑步的兴趣和热爱运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提高跑步速度和耐力。
2. 难点:在跑步过程中保持正确姿势并坚持较长时间。
教学方法
1. 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跑步姿势和动作。
2. 练习法:学生进行反复的跑步练习。
3. 比赛法:组织跑步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1. 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3)安排见习生。
2. 准备部分
(1)热身运动:带领学生进行关节活动操,如头部运动、肩部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踝关节运动等,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
(2)游戏导入:进行“接力赛跑”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依次跑完规定的距离,最先完成的组获胜。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跑步教学做好准备。
3. 基本部分
(1)讲解跑步的基本知识和正确姿势:
跑步的好处: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锻炼心肺功能等。
正确的跑步姿势:身体微微前倾,头部保持正直,手臂自然摆动,步伐适中,落地轻盈。
(2)示范正确的跑步姿势: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3)学生练习:
原地摆臂练习:学生站在原地,按照正确的摆臂姿势进行练习。
原地高抬腿练习:学生进行原地高抬腿练习,提高腿部力量和节奏感。
慢跑练习: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慢跑练习,体会正确的跑步姿势和节奏。
(4)提高练习:
短跑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短跑比赛,提高学生的跑步速度。
长跑练习:进行一定距离的长跑练习,提高学生的耐力。
4. 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操,如深呼吸、全身放松等,缓解身体疲劳。
(2)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适量的跑步练习。
(4)师生再见,宣布下课。
教学反思
在本次跑步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跑步的基本知识和正确姿势,提高了跑步速度和耐力。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采用了示范法、练习法、比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注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提高。
3. 游戏导入:通过游戏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不足之处
1. 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不够:在跑步教学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不够,没有强调跑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评价方式单一: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评价的方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安全意识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强调跑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碰撞等。
2. 丰富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本次跑步教学,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9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1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
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如: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设计这样的课外任务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活动中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扩大了多少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多少倍。当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去掉下面各数中的小数点,变成了什么数?各扩大了多少倍?
3.7,0.42,0.001,2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15,0.5,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67=84;
(2)56280÷670=( );
(3)562800÷( )=84;
(4)562.8÷6.7=(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84,即562.8÷6.7=5628÷67=84。)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1)学生审题列式:56.28÷0.67。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用投影打出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56.28米÷0.67米=5628厘米÷67厘米=84(条)。
解法2:
答:可以做84条短裤。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0倍?)
把除数0.67转化成整数67,扩大了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56.28也应扩大100倍是5628。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4)练习:P20“做一做”第1题。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2.学习例5:
计算:10.44÷0.725。
(1)要把除数0.72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25扩大1000倍转化成72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0倍。)
(2)被除数10.44扩大1000倍是多少?(10.44扩大1000倍是1044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3)比较例4与例5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4)练习:课本P2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总结: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
讨论得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是: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 )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 )移动( )(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 )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 )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看书P20,划出重点词语。
(三)巩固反馈
1.把下面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P21:1。
2.根据10.44÷0.725=14.4,填空:
(1)104.4÷7.25=( );
(2)1044÷( )=14.4;
(3)( )÷0.0725=14.4;
(4)10.44÷7.25=( );
(5)1.044÷0.725=( );
(6)1.044÷7.25=( )。
3.改错:P21:3。
4.口算:
1.2÷0.3= 0.24÷0.08= 0.15÷0.01=
2.8÷4= 2.6÷0.2= 4.6÷4.6=
3.8÷0.19= 2.5÷0.05=
5.课后作业:课本P21:2,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在于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这就需要用到商不变的性质及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因此在复习中设计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渗透了“转化”的意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新授课围绕转化过程,精心安排,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异同,发现联系,促进迁移,实现转化,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练习的设计突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法,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为了强化算理,加强口算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填空练习,简化纯粹的计算,突出了技能的训练。
板书设计(略)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11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九(二)(《作业本》,[3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求最大公约树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的求出两、三个树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12和186、3和5
3和2435和79、6和18
20和158和62、3和4
8和106和915、20和5
二、练习
求20、3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方法,和结果,哪个对,不对的错在哪里。
(1)102030155203015
323152463
2153233
211
[20,30,15]=10×3×2×1×5=300[20,30,15]=5×2×3×2×1×1=60
三、第9、12题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练习
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思考题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的应用题。
五、总结归纳
两数关系
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
互质数
1
相乘的积
倍数关系
小数
大数
一般关系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在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在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求最大公约数
求最小公倍数
选择除数
必须是三个数的公约数
还可以是两个数的公约数
最后除的数
不再有公约数
两两互质
连乘的数
除数连乘
除数与最后的两个商连乘
六、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大象表演节目、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字、图像资料,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象,揭示课题
1.播泰国风光,简介泰国。同学们,在我们国家的南面,有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泰国。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感受它的风土人情。泰国整个版图形如一头威武的大象,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图片定格在大象图上)
2.谈论泰国的象。
3.揭示课题:
泰国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到泰国,“与象共舞”!
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象”的“舞”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导语: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叫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通过读书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3.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认读。
熟视无睹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彬彬有礼
松弛按摩尴尬绅士气氛芭堤雅
4.交流一下,通过读书,你们读懂了“什么叫与共舞”“谁与象共舞”了吗?
5.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归纳:象和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和谐友好?板书:和谐融洽
三、集体研读
1.研读第一自然段。
导读:仅仅因为象是泰国的国宝,就能让人与象的'关系这样融洽吗?我们先到泰国的公路边树林里看看大象吧!自由读第一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出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呢?体会“熟视无睹”“悠闲沉着”“不慌不忙”。
竞赛读,读出大象的悠闲沉着。
2.研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
引读法,师生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泰国人对象的亲切之情。
3.研读第三自然段:
导读:我们再走近一点看大象好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人与象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呢?
理解“拍”“喷”“平静坦然”“松弛”“晶莹温和”。
利用换词法来体会“拍”与“喷”的用词精当。
竞赛读,读出与大象靠得很近,读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的感觉。
4.学法小结: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间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大象的可爱温顺,实际上是在赞美人与大象之间的和谐融洽。我们刚才体会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用的什么方法来学的?──抓关键词品读。
5.过渡:你们想不想自己去看看大象表演呀?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各组所拿到的学习单,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进行合作学习吧!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小学五年级教案 篇14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èng。
上一篇:小学品德社会教案【精编14篇】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热选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