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精选1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应注重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8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_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引起震动。

【教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2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3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

89°160°58°100°。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4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花五彩缤纷。

海春深似海春深似海。

人充满朝气。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5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小黑板、地图。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地图。

3、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对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

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这两个数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大小相等)。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再加上一个亿字)。

师:为什么要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呢?(因为亿位在从右起的第九位,整亿的数亿位的后面有八个零。)。

学生完成书中的试一试第二题。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960万。

1000000000=100亿。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7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1.读出下面各数。

56900读作:( )

40080500读作:( )

370600读作:( )

1459032700读作:( )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2.说一说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九千零五十

讨论:这些数是写法是什么样儿的?把数的写法写下来。

(一)整万数的写法。

1.问题:结合刚才写数的方法,想一想下面的数应该怎样写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再试着写一写。

七万 写作: ()

七十万 写作:()

七百零八万 写作:()

九千零五十万 写作:()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数都是 的数,所以把数写在 级上,然后在 级写 就可以了。

(二)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写法。

1.刚才是整万的数,如果你已经会写了,再试试下面的数你能不能写出来。

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写作:()

仔细听听别人方法呀。

的方法来写。

(三)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欧、吁、濒等八个生字,理解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料峭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春天的使者就唧唧喳喳地叫着,翩翩然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板书:燕子)。

2、燕子是候鸟的一种,它们能长途飞行,每年春来秋去,从不间断。可是有一年春天,人们却用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载着燕子,送它们到温暖的南方。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燕子专列》。(补充课题)。

3、赶快拿出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二、自读自悟,初知课文大意。

1、词语检查。

2、读通课文第二段。讨论:现在你明白了吗,人们为什么用列车送燕子到温暖的南方去?(随机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3、出示: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用上这三个词语说说原因,要求:说清原因,语言简洁。

三、围绕爱,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一)听到消息后,人们。

出示:听到消息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1、读通句子。

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实:料峭的春寒满天飞舞的大雪冻得坚硬。

3、有感情朗读。

(二)在这群四处寻找燕子的人群中,就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

出示: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1、读通句子。

2、理解:皑皑白雪。

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你看到了什么?

在乎什么意思?小贝蒂不在乎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那她在乎什么?

3、出示图画,看,这就是小贝蒂,她在干什么?是呀,她的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有感情朗读。

(三)多么善良的人们!多么幸运的燕子!配乐朗读三、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5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0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怎样具体生动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小猫的淘气可爱的性格,并体会作者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起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ppt课件。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是有些古怪。”

:2课时。

2、认识多音字:的确暖和解闷没完没了枝折花落。

3、在读书中初步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如何用具体事例来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是古怪”。

4、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句子。

【你说我猜】猜常见动物。

1、你说我猜常见动物。

2、小组学生比动作加语言提示,一个学生站在最前面猜动物成语。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做了一个猜常见动物的游戏。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动物是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或可爱,或勇猛,或温驯,我们因为它们的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喜欢它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各种形态猫的图片)。

认识吗?用刚才游戏的方法,详细描述一下,让别人能够猜出你说的这种动物。

(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说出完整的话。)。

同学们表达的可真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篇《猫》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一)初读课文。

1、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懂的句子要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检查字词。

谈话: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检查词语看看能过关吗?老师知道你们此刻很想把自己的所学展示给大家看的。

(课件出示)。

性格稿纸梅花蛇。

乖巧贪玩尽职淘气。

无忧无虑温柔可亲屏息凝视生气勃勃。

的确暖和解闷没完没了枝折花落。

齐读两遍(正音)。

第一组是与猫性格有关的词语。

第二组中学会词语的积累。

第三组:多音字。

(二)、检查课文朗读。

词语你们会读了,老师把词语放在句子里你们能读流利了吗?

读下面的句子。

1、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2、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4、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解释词语:根据上下文理解“无忧无虑、尽职、屏息凝视、枝折花落”先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出示正确答案。

无忧无虑:忧是竖心旁,竖心旁的字跟心有关,尤,是读音。虑,是想,心不多想就是无忧无虑。我们看课文,猫成天睡大觉,什么事情都不过问,那就是无忧无虑。

尽职:什么尽职?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通过事例说明什么是尽职。联系上下文说明什么是尽职)。

屏息凝视:动作体会。

(三)、整体感知。

(谈话)拿过1篇文章,我们就要先把它读准,读顺,读懂,这些工作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那么,现在的任务就是老师领着你们把作者写下来的文字好好读一读,看我们能读出什么来。

(古怪可爱。)。

请你从书上找出来这两句话,并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画课文)。

告诉老师这两句话在哪里?

(在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开头)。

老舍先生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2、3自然段,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猫的性格?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用手中的笔圈出来画出来,注意学习语文时一定要养成拿起笔随时圈圈画画的习惯。

小组讨论后汇报。(板书)。

a、老实贪玩尽职。

无忧无虑睡大觉出去一天一夜捉老鼠屏息凝视。

这几个词语多么矛盾啊,但是就是集中地出现在猫身上,所以老舍先生说,猫的性格实在是古怪。(齐读)。

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尝试用“……既……又……,……既……又……”,的句式来归纳猫的古怪表现。

(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这样的猫,大家喜欢么?喜欢的站起来读一读。

b、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

用了几个动词无论说多少好话都一声不出。

蹭、伸、跳、踩、

丰富多变的叫唤。

比较句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留下几个小脚印。

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谁想把作者对猫的喜欢之情美美的读出来呢?

c、胆小勇猛。

藏起来不怕虫、老鼠、蛇。

勇敢的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既胆小,又勇猛的猫吧。

今天我们学习猫的古怪性格是围绕那句话来学习的?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作者围绕这句话,也就是一个总起句,举出一些事例来具体描述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总分式构段方式。

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也有这一类的写法。

课件出示《秋天的雨》《美丽的西沙群岛》片段。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孤”这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个星期前冬天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老师用相机拍下了校园里的雪景。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雪景图)。

这雪景美吗?

同学们,古人云:景随情至,情由景生,我们的感情和心绪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看到的景物。看到这场早雪,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份美丽、惊喜和欢乐。同样是看雪景,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却和我们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揭示诗题。师、生一起写诗题,根据诗题你应该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雪景?

二、新授。

1、自由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生上黑板质疑)。

4、谁来说说前面两行诗的意思?

6、原本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场景因为一个“灭”和一个“绝”字变得格外冷清。板书:绝、灭。

7、谁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生读,评价,读出了冷清和寂静吗?

一人读,四人读,全班读等。

8、同学们读的很有味道,古人写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前两行诗,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了呢?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

(生动笔)。

9、这是同学们想到的画面,同样也是诗人柳宗元眼中看到的画面,这幅画面里什么生命也没有吗?你怎么知道只有他一个人呢?贴图(孤舟)。

谁来说说三四两行诗的意思?解释倒置为了押韵将雪放在后面。

10、默读三四两行诗,你感觉老人的心情如何?这样一位老人为什么要来独自垂钓呢?你猜想一下。

11、老翁真正是出于什么原因在这里独自垂钓,我们无从考证。但是看着画面千山万径,飞鸟绝迹,人迹湮没,读着古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却能强烈的感受到老翁所处的环境是非常的恶劣。

老人被这种恶劣的环境吓倒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

仅仅是老渔翁一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吗?还有谁?

12、诗其实就是作者的心情,只有读懂诗人的心,才能真正读懂诗。当时柳宗元的心情如何呢,我们来看一看(幻灯片)。

13、这个时候,柳宗元是什么样的心情?指板书孤独,是一般的孤独吗?我们来琢磨一下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我们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他是借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冷清的心情,抒发自己坚强不屈的决心呀!

14、此时你脑海中又浮现出什么画面?我们再用笔记下来。

生汇报,师生评价。

14让我们伴着音乐读读全诗,感受一下柳宗元的这种心情。

15、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把这首诗再来回味一下。谁会?

三、布置作业。

搜集柳宗元的作品,选择喜欢的摘抄下来。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2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3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4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会写字、4个会认字,能够用生字来组词。

2.学习课文,了解红黄蓝三色是色彩中的三元素,其他各种色彩都能够由他们配成。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喜爱之情。

3.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红黄蓝三色是色彩中的三元素。

教学准备:红黄蓝彩色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会写会认字,会写“彩、游、戏、相、绿、新、玩”7个生字。

2.初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正确地读出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用具: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述:老师来变个魔术你们看,好吗?(好)。

师演示:红黄两色相加看看成了什么颜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想办法记住他们。反馈交流(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够在课文里准确地认读出生字宝宝吗?努力把课文读正确。反馈交流(把你读得的、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3.三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反馈交流(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内容,并且质疑)。

4.小结学生字的情况,告诉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再来弄懂。

三、学习课文中的一节(根据学生的意愿学习)。

1.指名读所选的一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一节里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读懂的内容,启发学生明白红黄蓝三色是色彩中的三元素,其他各种色彩都能够由他们配成。

3.指导感情朗读。

4.尝试背诵。

5.拓展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所选小节中的两种颜色变出的色彩。

6.尝试用书中的格式也来写诗。

四、学写生字。

1.看看生字宝宝还记得吗?认读“彩、游、戏、相、绿、新、玩”

2.游戏给字宝宝找家(生字和读音合成一个房型)。

3.观察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型。

4.交流方法。

范写“游、绿”引导学生注意容易错的地方。

5.学生描红练写。

6.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写字。

7.小结本节课内容,鼓励学生课下尝试用红黄蓝颜料调出更多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元素的用途,激发学生课下尝试积累认识经验以及对色彩的喜爱之情。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巩固会读会认的字,会写“穿、牵、界”这3个上下结构的字和独体字“世”。

教学重难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词。

教学准备:红黄蓝三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感悟课文内容。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一节内容,说说学习方法是什么。

2.交流学习方法,师板书:读课文,想内容;再交流读懂的,有感情读出来;最后背诵。

小组中由小组长负责:读课文,想内容;再交流读懂的,有感情读出来;最后背诵。

4.指导感情朗读。

5.尝试背诵。

6.拓展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他们变出的色彩。

7.尝试再用书中的格式也来写诗。

三、课外延伸。

师叙:红黄蓝三色如果是水彩或水粉颜料,那么,当我们所添加的各种颜料的分量不相同,调出的色彩的颜色深浅就会有变化。

学生;尝试调色,然后想想生活中有什么是这种色,写诗。

四、学写生字。

1.看看生字宝宝还记得吗?认读“穿、牵、界、世”

游戏:将部件拼成生字。

2.观察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型。

3.交流方法。

4.范写“界、世”引导学生注意容易错的地方。

5.学生描红练写。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6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有关球王贝利的哪些事,体会这些事中反应出来的人物精神。

3.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消息,以“我喜爱的体育明星”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感受和学习体育人物身上的高尚精神。

过程与方法:本课时1篇略读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由学生自学自悟体会人物精神,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讲了有关球王贝利的哪些事,感受和学习体育人物身上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重点和含义深刻地句子,从而体会那种美。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贝利的资料及图片、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欣赏球赛、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段足球赛的场面。这场球赛精彩吗?你们知道刚才进球的那个球员是谁吗?(贝利)揭示课题。

二、质疑激趣、合作探究。

可是,他曾经是一个贫民,你们知道他怎么成为球王的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自学。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讲课内阅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联系起来,也将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的融为一体。)。

3、球王贝利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展开讨论,指名回答)。

三、拓展延伸积累感悟。

1、从贝利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2、收集有关“体育明星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办一期小专栏。

活动安排:

(1)教师提前布置学生留意相关的资料,并作相关的准备。

(2)生展示和交流的内容可以以体育明星的故事为主,也可以介绍他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但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他的原因,找到这些人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

(3)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文字、图片、音响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

四、识字与写字。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7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

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

茂密的雨林里,

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

广阔的草原上,

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

……。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

1、给动物分类。

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

预设:

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

灵长类区一一猩猩、猴子等。

食草动物区一一斑马、长颈鹿、大象等。

海洋动物区——企鹅、海豹等。

珍禽区——鹦鹉、孔雀、老鹰等。

预设:

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为三大类。

天上飞的一一大雁。

水里游的一一小丑鱼、海豚。

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

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

鸟类——大雁、孔雀。

昆虫类一一蚂蚁、蜗牛。

鱼类一一小丑鱼。

兽类一一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4、教师引导:如果是生物学家来给这些动物划分的话,他会根据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请大家学着生物学家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一一大雁、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教师引导:脊椎动物都有脊椎,我们人类也属于脊椎动物。那么脊椎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相互摸一摸我们的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2、同学之间相互摸一摸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预设:

脊椎是一节一节的。

脊椎是连起来的,不是分开来的。

脊椎是弯曲的。

3、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脊椎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引导:这些一节一节的脊椎连起来以后,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脊椎的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的作用。

1、教师引导:要想研究脊椎的作用,我们还是通过动手做一个颈椎的模型来研究吧。

2、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的做脊椎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做脊椎模型所需的材料及制作方法等。

制作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布、剪刀等。

制作步骤:

第1步: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第2步: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第3步: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制作脊椎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型的制作情况,并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脊椎模型。

5、教师引导:同学们,脊椎模型做好了,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脊椎的作用。

操作方法:

第1步: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2步: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按照要求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脊椎的作用。

7、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当我们把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用手指将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时,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一侧倾斜。当我们将上面的线轴向不同方向倾斜的时候,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在脊椎运动结束之后,稍一用力,脊椎又可以恢复原状。这说明,脊椎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能力。

活动四: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1、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脊椎的特点,研究了脊椎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五幅插图,了解这五幅插图中的动物,然后用笔把这些动物的脊椎描画出来。

学生动手寻找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将脊椎描画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刚刚,同学们把书本上5种动物的脊椎都描画了出来,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种动物,请大家也把这些动物的颈椎描画出来。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第一道题目,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用彩色笔把它们描画出来。

4、脊椎动物是有脊椎的,而无脊椎动物是没有脊椎的,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的时候,首先要区分它是否属于脊椎动物。

5、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动物的名称及特点,再看一看它们是否有脊椎,然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这9种动物分别是:

蚊子、蜗牛、水母、河蚌、青蛙、小鸟、猴子、鲨鱼、蚯蚓。

脊椎动物一一青蛙、小鸟、猴子、鲨鱼。

无脊椎动物——蜗牛、蚊子、水母、河蚌、蚯蚓。

活动五:我国的动物资源。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的野生动物。其实,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

3、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七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几幅图中的动物。

介绍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三种动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三种动物的有关知识。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宽尾凤蝶是凤蝶科,宽尾凤蝶属昆虫。翅展115~130毫米。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宽尾凤蝶一般在林缘及开阔地活动,喜欢滑翔飞行,飞行时后翅不扇动。喜欢访花与吸水,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

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

5、同学们,这些动物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它们都是脊椎动物吗?请同学们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判断一下。

脊椎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朱鸭、扬子鳄。

无脊椎动物一一鹦鹉螺、宽尾凤蝶。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脊椎动物,了解了脊椎的特点和作用,学会了按照是否有脊椎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并且认识了一些脊椎动物。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想一想它们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板书设计】。

脊椎动物。

给动物分类。

无脊椎动物。

摸脊椎。

做脊椎模型。

脊椎的特点及作用。

我国的动物资源。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积累词语13个,句子2句。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发挥想象,体会母亲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

4、使学生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海边的渔民以出海打渔为生,但出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那天“月黑风高”,渔船就会被掀翻!

学习词语:月黑风高。

2、在这种“紧急关头”,船员发出求救“信号”,村民们就会进行“海中救援”!

学习生字:关信。

出示:7海中救援(读)。

二、自学课文。

1、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语、课文。

2、交流检查。

(1)读词语:划艇搏斗懈怠欢欣鼓舞精疲力竭抵达载哀求依靠吻筒。

指导——搏、艇、懈的字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指导载的笔顺、部首。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村民们是怎样进行海中救援的,在救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情?

三、深入学习、加强理解。

交流反馈:

(1)村民们进行了几次救援?

(2)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救援?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二次救援?

请学生分别读一读。

(3)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村民们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出示句子:

“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

(读,说说为什么感动。)。

(5)读课文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焦急地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她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说话训练)。

(6)读课文最后一节的2、3、4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7)集体读全文。

四、生字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2、指导写字:艇、懈、载。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设计收集 篇19

1、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出来的。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人爱猫,猫爱人”这一情感主线。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与猫之间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猫的哪些内容?

二、剖析“古怪”

(1)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3)有时(胆小),有时(勇猛)。

2、作者是怎样写出猫“古怪”的性格特点的。

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古怪”的性格特点。

(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2)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用“任凭……也不……”说句子。

(3)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提问:“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感受10秒钟“屏息凝视”,交流感受。

(4)学生个人展示: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猫温柔可亲又有哪些具体事例?品味: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5)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6)回顾课文第一部分脉络。

三、体悟“情感”

作者详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略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出、胆小。

原因: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

四、体会满月小猫的可爱。

1.找出第二部分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2.品味:“更”

3.在课文里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了。

五、再次体悟“情感”

1、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就发现了作者特别喜爱这只猫,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一说?

2、老舍先生非常喜爱猫,那么,猫对主人有没有感情呢?

20 3884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