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了解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通过计算,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经氧化为人体提供能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认识、分析、比较教材上的大量图片,学会从读图来认识化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

难点

了解糖、脂肪、维生素等人体常见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饿了,会浑身无力,此时首先想到要吃饭;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在中途要喝葡萄糖水;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要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水……

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的知识。

[板书]一、糖类

二、新课教学

[讲解]一般地说,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也称为碳水化合物。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在人类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板书]糖类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们吃饭,从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主食中摄入的糖类物质是淀粉。

[板书]1.淀粉[(C6H10O5)n]

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为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

[板书]2.葡萄糖(C6H12O6)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白色固体。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淀粉储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板书]C6H12O6+6O26CO2+6H2O

在上述反应中,每克葡萄糖约放出 kJ的能量。

过渡:我们平常所吃的甘蔗中就含有糖类物质——蔗糖。

[板书]3.蔗糖(C12H22O11)

蔗糖在甜菜中的含量也极高。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

过渡:麦芽糖也是一种常见的糖类物质。通常食用的饴糖(如高粱饴),其主要成分就是麦芽糖。

[板书]4.麦芽糖(C12H22O11)

[提问]为什么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

[讲解]当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能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因葡萄糖可不经过消化过程而直接为人体吸收,故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常常容易发生霉变。其中因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较大,可诱发肝癌,故绝不能食用霉变食物。  [过渡]食物中的另一类营养物质——油脂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关油脂我们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板书]二、油脂

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总结。

[师总结,板书]油脂是油和脂肪的合称;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 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投影课堂练习]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米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解答]由课本信息知:

1 g油脂完全氧化可放出 kJ能量

1 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放出 kJ能量

1 g蛋白质完全氧化可放出约18 kJ的能量

50 g花生米中,含油脂:50 g×39%= g

含糖类:50 g×24% =12 g

含蛋白质:50 g×26%=13 g

50 g小麦中,含油脂:50 g×2%=1 g

含糖类:50 g×76%=38 g

含蛋白质:50 g×11%= g

50 g花生米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2×+13×18=(kJ)

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能量为:

1×+38×+×18=(kJ)

[过渡]20世纪初期,人们认为只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和水就可以满足健康的需要。那时,某些成人和儿童由于摄入维生素不足,生长发育出现障碍;一些人也因摄入维生素不足,患营养缺乏症。这些病症曾成为医学难题。在20世纪中后期,人们相继发现了各种维生素及其作用。对维生素重要作用的认识是20世纪营养学的进展。

[板书]三、维生素

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是分子组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物质,它们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某种维生素将使人患病,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鸡肉、鱼类、鱼肝油、蛋类、牛奶和羊奶等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板书]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虽小,但却很重要。

我们只要保证膳食中含有各种维生素,不偏食,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如果长期对食物烹调的方法不对,使食物中的维生素破坏或流失,人就容易患某些疾病。因此,如果摄入的维生素不足,就要注意补充。现在人们已经能够用人工方法合成或从一些食物中提取某些维生素制成维生素制剂。

[投影资料]几种维生素的性质特点

维生素A微溶于水,维生素D不溶于水,它们都易溶于油脂;维生素A、D的制剂都是油状的。维生素B能溶于水,水煮时容易流失,高温加热易破坏,难储于体内,应经常摄入,以保证人体的需要。维生素C能溶于水,易被氧化而破坏(尤其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烹调蔬菜时不用水浸,烹调前不捣碎、切薄,在沸水中煮,食用前不要长时间保温。食用凉拌蔬菜(如蔬菜色拉)或生菜能获得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C制剂不能存放太长时间。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3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0 2029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