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精编5篇
【导言】此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1
一、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有鉴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生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使用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五、老师要多给学生沟通交流、体现个性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合理使用多**教学工具
近些年来,不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同时教学**也逐渐多元化,其中多**教学工具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多**教学工具的使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它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有些老师过于频繁地使用多**教学工具,过于依赖多**课件,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多**课件的演示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工具,要科学适度、恰到好处。此外,多**教学工具也要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互相补充。
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促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就马上启发诱导,要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
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我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为了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尽管目前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2
一、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依托写下水文,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老师自己动手,才会懂得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一个题目写不出,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如果一个题目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2.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教师在设置作文题目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第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范读优秀的文章,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作文比赛,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轻松、容易地完成写作内容,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写作题目,使之赋予文章趣味性和生活性,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流露于文字之间。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趣味,并使之把感情抒发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如教师可以**学生开展协调性强的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足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等,在活动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描述对活动的认识,或者是对伙伴的认识,抑或是对集体的认识等等,同时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多使用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生动与活泼。
4.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切身体会到的写作素材,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流露真情实感、开启创新思维。如自己坐车回家,自己去看医生等,通过接触社会来开启学生对事物的思考;通过体育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开展义务劳动,积累劳动的感受和素材;通过游览名胜古迹,积累学生的游记素材等等,切身融入生活,对学生的写作水*会有很大的提高。
5.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优秀的作文是具备创造性和真情实感的,小学生写不出好的作品,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创造精神、缺乏想象力、知识积累不足、生**验不足、情感投入不丰富等。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写作教学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如词语接龙、讲故事比赛、小型辩论会等,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评论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感受到写作的不同思路以及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进行加工再创造并恰当地用于今后的写作中,使自己的写作思路得以扩宽、知识得以丰富,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二、结语
综上可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完善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自信与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愿意表达、善于动笔,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3
导读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式教学方法而言的。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一堂由教师演主角的讲、读课转变为由学生登台亮相演主角、教师侧面引导演配角的导读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积性,开启学生的智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辅导下,能较为**的完成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能力的目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导读教学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教师诱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学生研讨——教师总结、学生反馈三个阶段进行。
一、教师诱导,学生自学
这里的自学指课堂中的预习,是训阅读能力的最生要阶段,它包含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个关口把握不好,学生就不会主动探讨问题,接受新知。因此我们在上导读课时首先要做好诱导学生自的工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自学的最佳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诱导学生自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景,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以造成学生“心求其通而未得”的最佳心里境界,使学生的好厅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大概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贾雨村在葫芦庙卖文为生时与当地富户甄老爷的交情及甄家的破落和英莲的悲惨身世,学就会对以下的故事情节和课文节选部分更感兴趣,迫切想要知道苦命的英莲这回遇到了昔日他父亲曾救助过的故人,是否可以帮助她脱离苦海。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为了使学生的自学不断深入,收到成效,形成能力的习惯,我们应*日时就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常用方法。如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读书应如何圈点、划线、默读、精读、速读、跳读的方法;如何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教材内容的方法。在导读教学议论文时,教给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开头部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部分引出中心论点;论证的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等。在教学散文时教给学生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文章叙事或抒情的线索进行阅读。在教学说明文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的顺序、抓住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师辅导,学生研讨
这一阶段是导读教学的关键时刻,是“教者”与“学者”相互结轨的时刻。学生经过自学预习之后,迫切想要知道自己自学的结果是否和老师的见解即正确答案相吻合,老师也想知道学生的自学预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设疑。为使下面的讨论有的放失,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设疑:
(1)抓住全局设疑。语文教材的特点是1篇**而完整的文章,教师就是借助1篇篇文章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因此首先在从全局考虑,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认识,这是设疑的基础。如在教学驳论文《友邦惊诧论》时可以这样设疑:一是驳论文的特点(与一般驳论文相比较而言);二是驳的反对论点及论据和立的正确论点及论据;三是得出的结论。
(2)抓住重点设疑。也就是把握好教学重点,尽量抓住文章关键、精华部分或易时产生歧议的地方设疑。如学生自学预习完《腾野先生》后会提出许多问题,但***一个问最重要:“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医呢?到仙台后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藤野先生,又为什么弃医从文呢?”学生研讨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因为鲁迅先生东渡扶桑求医,是为了学成归国之后救治象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误伤性命的人,战时可以当个军医,报效国家。这和那些整天游玩吃喝、不学无术、丑态百出的“清国留学生”格格不入,不屑与他们为伍,因此千里迢迢,来到了环境、生活条条件都不如东京但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求医。而“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又使他医学救国的美梦破灭了,要根除国人之顽疾,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和灵魂,所以鲁迅先生最终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问题一解决,就等于让学生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里字里行间倾注作者上下求索、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拳拳爱心。
(3)抓住文章思路设疑。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读文章的人只有遵循作者思路,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因此在辅导时力求把文章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结合起来,进行人人合乎规律的教学设计,做到设疑有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力求体现原文作者的基本思路。如《竞选州长》朗读开头和结尾后,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我凭什么参加竞选州长?(或我有什么长处?)按道理应该获得怎样结果?可事实上呢?我原来的心情怎样?现在呢?竞选前后我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地设疑,就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这样设疑:“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后围绕这个问题就理清了这篇小说的结构: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即分别为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同时也会明白菲利普夫妇对同一个人前后几种不同的变化,说明他们丝毫不含骨肉情分,是以金钱的有无做为标尺待人的,从而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的揭露了资本**社会人与人之间裸露裸的金钱关系。
2.研讨。疑问设置完备之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疑难问题。在探讨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积极思维,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辅导学生研讨问题里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充分发扬**,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并自做结论,允许保留意见。在研讨问题、探求事理的过程中,师生要处于*等地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他们在学**付出的劳动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已的某些观点已接近老师,有可能超过老师,产生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原动力。
(2)研讨方式要灵活多样。问答式、讨论式、选择重点发言人及辩论会都是可行的方法,最好能展开交锋,通过辩论的徒工澄清道理,得出结论,同时使课堂气氛活跃、**、愉快。
(3)展开研讨要收发有度,以提出的问题研讨到什么程度,得出怎样的结论,老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收之过紧,使学生缩手缩脚,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见解;也不能放任自流,把研讨问题过程搞成一盘散沙式的乱谈乱侃。要使研讨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围绕本节课中心任务进行。
3.精讲。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讨过问题之后,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但这只是些粗线条的认识,一些问题还未得要领,这时教师就应从幕后上前台,抓住精要,以点带面,以画龙点晴之手笔,拨开云雾,指点迷津,诠释群疑。我们一般可以只讲以下几种情况:
(1)讲学生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如时代背景、文章重点、难点等。如《挥手之间》右以向学生讲清*同延安军民挥手告别赴重庆谈判场面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菜园小记》可以向学生讲清记叙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二六七号牢房》只讲清个别语句如“他给我带来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的含义。
(3)讲精要部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果树园》、《太阳的光辉》等篇目,只讲第一部分即可。
(4)讲精要语句。如《孔乙己》中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时,我们右以讲清“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两名话,学生便轻而易举地把握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到鲁迅对他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在导读教学过程中,1篇文章或一节课要讲哪些东西,教师必须在课前计划出来,事先准备充分,讲要有启发性,有画龙点睛之效,学法走向另一人极端——“放鸭式”,不成其为发刊词教学法了。
三、教师总结,学生反馈
从自学预习到设疑研讨,到教师精讲,导读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已基本完成。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是散乱零碎的、感性的,还乏系统性,没有形成方法或能力。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达成共识,形成规律,并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分析的方法。接普通过练习使学生反馈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技巧,并把这些能力技巧用于今后的学习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友邦惊诧”论》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作如下总结:一是驳论文批驳敌论的角度和方法——通过批驳论点、论据、论证达到敌论〔包括敌论点、论据、论证]树起靶子再有的放矢,展开批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读教学法如何进行、导读课的内容如何设计,只能仁者见仁,这里仅仅是笔者的点滴体会。其中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不有待于今后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4
1.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含有“为了读”、“会读”、“在读中”、“多读”、“自己读”等意思。
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说,阅读教学有着多重任务,但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读;从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途径来说,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靠阅读实践完成,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以及拓展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多种任务,也是“在读中”、“凭借着读”来完成的;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慢读、速读,这些既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离开了读,就谈不上阅读教学;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都依赖于“多读”、“自己读”。
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训练中要注意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和机械的练习,以及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要注意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有的教师上阅读课,整堂课都在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只是变着花样一遍一遍地读,读得很无聊。也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读的趣味,走上*的道路。注意朗读指导的策略。要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举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几个例子:
“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主要目标。
“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 ——《金色的草地》
这个提示突出了通过“多读”,读出“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这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
这个提示点明了朗读的方式,突出了学习扮角色朗读这个目标。
“我们分角色读读课文,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小摄影师》
这个提示更明确指出了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这个目标。
“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 ——《奇怪的大石头》
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这个目标。
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要系统安排每个阶段朗读指导的重点。比如,低年级要注意纠正“念字”现象,抓好“念词”的训练,养成词儿连读的习惯,逐步按语节朗读,加强朗读速度训练,慎用齐读。这对避免出现“唱读”“顿读”现象极为重要。在朗读目标要求上,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层次性。《课标》对三个学段的朗读目标注意了体现层次性: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训练中还要注意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要自然,掌握好分寸;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要按正常朗读的形式背诵,避免念经式的背诵方式,倡导用正常朗读的方式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而且“背下”思想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重要意义;要处理好大声读与小声读的关系。不要片面强调大声读,要根据表达需要确定声音的高低强弱,增强朗读的美感;朗读指导时要重视正音训练,不能有错不纠,但也不宜有错必纠、有错即纠,要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
2.加强整合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外,还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以读为主要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要多用读代替分析,代替问答。也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让学生要在读中产生感受,有了感受,也可以通过“读”表达感受。
要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往往把生字当成阅读的障碍,第一课时要扫除这个障碍,第二课时才能进行阅读教学。生字确实是阅读的障碍,但扫除这个障碍,既可以在阅读前,也可以在阅读中,还可以在阅读后。比如,在初读时可以结合上下文猜读识字,在细读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巩固识字,这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和阅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然,也不排除先把生字单独抽出来初步认读,再在读课文的时候进一步认读和巩固的做法,但那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词句的训练也是如此,应该提倡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词句训练,反对孤立、机械、“单打一”地进行字词句训练。
要重视整体读,整体把握,不能把1篇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专注于细节的分析、品味,忘了整体把握。要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时强调“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关键是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总之,阅读课堂要体现出“读”具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5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 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扩散”的方式。所谓**,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