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汇聚(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过秦论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汇聚(最新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过秦论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第一篇】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

6.芳菲菲其弥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水势大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固时俗之工巧兮。

今义:技艺巧妙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偭规矩而改错。

今义:改正错误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自前世而固然。

今义:前生古义:________________。

6.高余冠之岌岌兮。

今义:形容十分危险古义:________________。

7.长余佩之陆离。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退将复修吾初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鸷鸟之不群兮()。

2.驰椒丘且焉止息()。

3.步余马于兰皋兮()。

4.屈心而抑志兮()。

5.伏清白以死直兮()。

6.回朕车以复路兮()。

7.忽反顾以游目兮()。

8.驰椒丘且焉止息()。

9.哀民生之多艰()。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11.伏清白以死直兮()。

12.高余冠之岌岌兮()。

13.固前圣之所厚()。

14.长余佩之陆离()。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謇朝谇而夕替。()。

答案:

离骚。

一、1.“错”通“措”;2.“邑”通“悒”;3.“圜”通“圆”;4.“反”通“返”;5.“离”通“罹”;6.“章”通“彰”。

二、1.荒唐,没有准则;2.善于取巧;3.改变措施;4.走投无路;5.古来;6.高耸的样子;7.修长的样子。

三、整理/高高的/长/修建。

四、1.群,名词做动词,合群。2.椒,名词做动词,长着椒树。3.步,名词使动用法,使……步行。4.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委屈;抑,使……压抑。5.死,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6.回,动词使动用法,使……掉转。7.游,动词使动用法,使……游。8.驰,动词使动用法,使……疾驰。9.哀,形容词为动用法,为……哀伤。10.善,形容词做动词,崇尚,爱好。11.直,形容词做名词,正道。12.高,形容词做动词,加高。13.厚,形容词做动词,推崇。14.长,形容词做动词,加长。

五、1.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2.定语后置句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3.被动句清晨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过秦论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第二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过秦论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第三篇】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解释词语:

李杜:风骚:

江山代有才人出:

2、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3、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十、《论诗》。

1、解释词语:

李杜:指李白、杜甫。

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1、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过秦论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第四篇】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过秦论人教版语文高二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20 3032888
");